華山老君犁溝洞里甕之謎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華山洞里甕
在華山北峰,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北峰最著名的老君犁溝。這里最為吸引人的,除卻“犁險于幢,幢險而犁突”的殊勝景觀,除卻老君犁溝盡頭陡峭到連山猴都難以逾越的“猢猻愁”,光是崖壁下一口幽深的石洞,就足以讓四海游人紛至沓來。足蹬石窩手攬鐵索攀上石頂,再走過一個獨木橋就到了山洞口。山洞不大,也無怪石嶙峋,洞里雜草叢生,冷風習習,一切都是尋常之景,偏偏在這些景色中,很突兀的多了一個甕。甕之大,遠遠大過洞口,關于如此大甕是如何裝入洞口的已經令人費解,偏偏的,甕里還套有一個甕,兩甕一體,無從分開,這個大甕就像是一道山門,阻隔著今人和某個時空的交錯,讓人愈發覺得神奇無比。
先有洞還是先有甕
有人說,定是先有了大甕才有了石洞的,年方日久,石甕仿若根植于此,經歷了太過漫長的時間之后,隆起的山峰上有了山洞,石甕也就在了洞中。站在華山北峰,看重巒疊嶂間仙霧繚繞,我忽然覺得,一定是先有了這一方上可觸天下可探景的仙洞,才會有了這巨大石甕。華山的年齡要遠遠大于一口甕,那么山洞自然也有了一把年歲。
八仙或與此洞中甕有關
話說八仙云游四海,來到五岳之首華山,在北峰崖壁下歇腳。但見天色將晚,烏云密布,頃刻間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鐵拐李向崖壁一指,變化了一方山洞,眾神仙盤坐洞中,觀雨喝酒,好不快活!大雨下了一整夜,清晨時雨過天晴,八仙走出洞口,看見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景象壯麗,于是相約再來此地。為了記住這方佳境,鐵拐李取下隨身的酒葫蘆放在洞中,酒葫蘆落地變成黑色大甕,何仙姑說,不如在甕里再放入一個酒葫蘆,以后八仙來此相聚,以此甕為記。于是,巍巍華山北峰,壁立千仞中有了這方山洞,洞里有了那口大甕,放進甕里的酒葫蘆慢慢的也變化成了一口黑色釉甕,兩甕長為一體,無從分開。
今人攀援華山北峰,必到老君犁溝這處險境。躍上巖石,俯身洞口,看看那個比石洞口還要大的黑色釉甕,你可聞到香醇的酒香陣陣,附耳在甕壁上仔細聽,你可聽到八仙把酒言歡的笑談聲?
崖上石溝若犁槽
從群仙觀到猢猻愁,老君犁溝是一段槽形險路。舊時,因路在陡峭直立的崖石上,無石階又無垂索可用,行人至此,必須弓腰曲背,依仗崖石上的石窩,手腳并用,方可攀上北峰,所以民間有“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的俚語。
洞里甕所處的老君犁溝,也自有一段傳說。相傳古時,太上老君駕青牛路過華山,見開山鑿路的道徒及工匠們萬般辛苦,動了惻隱之心,于是就解下隨身佩帶的如意化為犁樺,駕牛扶犁開出此道,路因此得名。今溝左頂端還有“老君掛犁處”景觀,原置鐵犁一張,高丈余,游人每至此,皆履險攀崖,手扶其犁,以祈請農事吉祥。溝右頂端有鐵牛臺景觀,傳說是當年老君拴牛的地方,只可惜鐵牛不知何處去,只留牛臺空悠悠。
關于老君犁溝的稱謂,道家還有一說,言不是“犁溝”而是“離垢”。老君只有到了這里,才真正的把紅塵瑣事、酒色才氣統統拋在腦后,因此華山才是老君超塵拔俗的地方。
老君犁溝險路的開鑿也是歷經了幾個朝代,經過幾十代人努力的結果。明末清初時,隨著千尺幢、百尺峽道路的鑿拓,犁溝才有了石階300級,并架設了鐵索,現在溝中還留有清雍正年間的鐵樁。歷代有關老君犁溝的詩文頗多,清顏光敏有《犁溝詩》:犁溝斷絕壁,直上無回藏。熊徑復魚貫,誰得相扶將。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