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與道教文化的淵源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衡山南岳大廟,罕見的佛道共存同處
道家最早進入南岳的傳人為東漢末期張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岳,謁青玉壇、光天壇,禮祝融祠。其后則為皮元與王谷神。宋·陳田夫《總勝集》載:皮元與王谷神同居南岳的去龍峰棲真觀,胎息還元,數年成道。晉武帝司馬炎封王谷神為太微先生,皮元為太素先生。
漢至魏晉,道家一熱衷于是煉內丹,即今所謂氣功。燒丹煉汞為外丹,即藥物,為古代化學。今南岳紫蓋峰下彌陀寺廢址右側的巨石上刻有《還丹賦》,該賦對煉丹之道作了許多闡述,即系魏晉時期道家的手筆。道家南來,煉丹技術及其藥學固然深有影響,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們中影響卻 更深。后于皮、王兩道士來南岳的所謂“九仙”,即在此注《道德經》,傳播《黃庭內景經》、《太上寶文》及《五岳真形圖》,使道家玄學與神仙之說,深入人心。而符錄讖諱之學與南楚原有的巫貺之術相融合,在南岳一帶行道設教,一直未絕,廟會、賽神之風至今猶存。至于神祠道廟之盛,更于此始。他們術動帝王,道干卿相,更無論信士滿民間了。
唐初,因司馬承禎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則封為司天王,遣官奉祀。這就是道家的神通。據李元度《南岳志》資料,南岳道觀,自晉初即有棲真觀、南岳觀,以后各代多有興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紅墻碧瓦,綠樹濃蔭,名山小筑,風物極佳。道觀多,道徒也多。南岳歷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間有徐靈期、鄧郁之、張曇要等。在唐代,道士司馬禎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嶠與后來的鄧紫陽等人被封為天師。司馬承禎被賜號白云先生。其后,道士張太虛又被賜號元和先生。道士劉元靖賜號廣成先生并敕授銀青光祿大夫,充崇元館大學士,加紫綬,鑄印置吏,是南岳第一個實授三品職官的道士。優詔頻頒,大吏踵至,道流勢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興盛,唐時已達到了頂點。而道家文化也就更相應地滲入到各個領域。
此時,文人與道家往來唱和,也構成南岳道教文化的一大特點。舊志載,唐守詩人、名士與道家有交往的頗多。如唐德宰相李泌,早年隱居南岳時曾師事道士張太虛,唐敬宗時吏部侍郎趙櫓則為劉元靖撰《廣成先生傳》,太子少傅盧又撰《廣成先生石室銘》。韓愈則為南岳道士軒轅彌明《石鼎聯句詩》作序。唐詩人儲光羲、崔涂、張喬、鮑溶、李群玉、王元等詩人均有詩寄南岳道人或道觀。而道士中不少文化教養較高,玄學修養較深的人,亦紛紛著書立說,如南北朝劉宋時徐靈期即著有《衡山記》,是第一部紀述南岳的專著。其后唐末道士李沖昭著《南岳小錄》,宋·陳田夫著《南岳總勝集》,明·李常庚撰《瑣碎錄》。他們的著述,對南岳歷史文化的考述,均有重要作用(參見本志《宗教篇·道都章》)。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