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屹立于泰山之巔的碧霞祠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泰山自古以來建有道教宮觀,并成為道教的洞天福地。保存至今的有碧霞祠、岱廟、玉皇宮、斗母宮等,其中碧霞祠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碧霞祠(圖片來源于網絡)
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巔,背靠玉皇頂,西臨天街、南天門,這里山勢高入云端,碧霞祠常隱藏在云霧之中,遠看如天上宮殿,光芒四射,是我國古代高山宮殿建筑代表作。
碧霞祠(圖片來源于網絡)
碧霞祠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文獻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禪泰山時,鑿龕雕玉女像,次年敕建玉女祠,初名曰昭真祠,金代時改稱昭真觀。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改名為靈應宮。嘉靖時(1522—1565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并改稱碧霞靈佑宮。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名曰“金闕”,并立《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一通于右前方;明天啟五年(1625)又立《泰山靈佑宮》銅碑一座于左。1615(明萬歷四十三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加修葺,增建了歌舞樓(南神門)及東西神門閣。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殿堂,為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雷擊,改正殿為銅頂,大殿蓋瓦、鴟吻、檐鈴等飾物皆銅鑄。
碧霞祠(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革”期間,碧霞祠亦遭破壞,道眾被遣散。粉碎“四人幫”后,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于1982年,將碧霞祠定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1985年秋,碧霞祠正式歸還道教界管理。留存建筑經過修葺,煥然一新,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筑風格亦恢復了清代中晚期的風格。自開放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碧霞祠現有道眾40余人,嗣傳道教全真龍門派法脈。
碧霞祠(圖片來源于網絡)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清張爾吱《篙庵閑話》謂:“元君者,漢時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圯像仆,童泐盡,女淪于池(泰山頂玉女池)。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面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稱“泰山娘娘”,相傳為保護婦女、兒童之神。祠院中碧霞元君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正中供奉碧霞元君鎏金大銅像,殿內懸有清雍正、乾隆御書“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型匾額。道教素以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續道藏·搜神記》),故泰山碧霞祠之聲望遠播于海內外,香火極旺,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尤以每年春夏為最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