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濤道長簡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張金濤,男,江西貴溪人,生于1964年9月11日,大學學歷。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龍虎山道教協會會長,嗣漢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兜率宮主持,江西省鷹潭市政協副主席。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金濤道長
個人簡歷:
1983年——1985年 北京中國道教學院學習
1987年——至今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
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3年1月—— 2009年2月19日鷹潭市月湖區政協副主席
2005年6月——至今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2005年7月——2012年5月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
2007年——至今 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
2007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7年3月——2012年5月 鷹潭市人大外僑民宗工委主任
2011年9月——至今鷹潭市政協副主席
2013年1月28日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金濤系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血胤后裔。1983年經中道協會長黎遇航推薦進入中國道教學院學習,兩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為弘揚與傳承龍虎山的道教事業,他謝絕了黎老會長的一再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天師府。
自他1986年主持嗣漢天師府工作以來,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宗教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海內外道教界同仁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他帶領全山道職員工,齊心協力、銳意進取,使龍虎山道教在宮觀建設、文化保護、對外交往、教務管理、道教文化弘傳等方面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 宮觀建設
三十年來,他一直都把基建工作當成首要目標來抓,先后修復了重建了頭門、二門、法箓局、玄壇殿,修復了萬法宗壇,興建了玉皇殿,敕書閣等天師府的主體建筑,使的衰敗的府第煥然一新,目前天師府已恢復甚至超越歷史上最鼎盛時期的建筑格局。近年來,他不辭辛勞、多方奔走,努力為龍虎山道教的發展打造更好的條件。
2013年投資4500余萬元,集教學、養生、旅游于一體的龍虎山道教學院主體工程已經完工。
2014年3月,投資額達9000元萬的大上清宮二期修復工程已正式啟動,修復工程的啟動,必將會讓大上清宮恢復昔日“仙人所都”、“百神受職之所”的光彩。
通過多年的努力,2013年以三省堂、宮保第、私第門等為主體的“龍虎山古建筑群”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文化搶救、保護
他致力于挖掘保護珍貴史料,搶救正一天師道文化。
1991年他尋訪離府多年的老道長回府工作,派遣青年道士到武漢、蘇州等地深造,憑借一已之力,從無到有組建了天師府科儀團,并四次在“全球道教音樂匯演”上展示祖庭的道樂仙韻,受到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2006年由張金濤任組長的《正一天師科書集》整理小組完成了此書的出版。這套書涵蓋了正一道派的絕大部分醮儀,內容全面、文字規范,為正一道科儀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價值。
2009年他牽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經箓,改變了當時授箓活動上“有牒無箓”現象,真正從意義上完成了傳統的授箓,是道教正一派歷史性的轉變和長足的進步。
2010年“龍虎山天師道音樂”、“龍虎山天師道齋醮文化”雙雙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得這些珍貴文化得到搶救性地保護。
(三)弘道揚法
自1991年天師府恢復了中斷近五十年的授箓儀式以來,截止2013年,天師府開展對海外弟子授箓23次,對國內弟子授箓5次,共有授箓弟子近五千人、傳度及皈依弟子近五萬人。授箓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鞏固了祖庭地位,提升了祖庭的影響力和向心力,標志著中國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活動進一步常態化、規范化。
三十年來,他與龍虎山道教科儀團的足跡遍布港澳臺、東南亞及全國各地,修齋設醮,弘道演法,這些都擴大了龍虎山道教祖庭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僅2013年,道協所屬宮觀為海內外信士舉辦各種平安、祈福、超度等科儀法事約五百余場次。
2013年中斷百年之久的張天師廟會在天師府首度恢復,來自海外及全國各地領導、嘉賓和香客約5000余人參加廟會。2012年春節期間開始舉辦的祈福系列活動。天師府等宮觀還一直堅持為來往游客善信進行道教科儀展演,逢雙休日在講經閣進行講經活動。這些活的開展,既滿足了游客善信對道教文化的需求,又鍛煉了科儀隊伍。
(四)對外交往
他一直致力于內煉功力,外續道緣,廣泛參與海外道教的活動,尤其是近幾年來,外出活動高頻率的進行,活動內容層次多,涵蓋面廣,取得了較豐富的經驗和有目共睹的成績,深得上級主管部門的表彰與社會各界的好評。
他率團出訪海外100余次。并分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香港、澳門設立天師府聯絡處。在新加坡、臺灣舉辦了17次傳度大典,傳度弟子近萬人。參與組織舉辦了六屆“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
天師府也是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接待了多批次海內外道教界同仁及社會賢達人士。僅2013年下元節海外授箓期間,就有新加坡道教總會陳添來,馬來西亞道教總會陳和章,澳門道教協會吳炳鋕,韓道教協會許器榮等20位海內外宗教領袖率團前來天師府謁祖朝圣。
截止2014年2月,龍虎山道協所屬四個宮觀共接待海內外善信、游客數千萬人次,其中來自港、澳、臺、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法國、美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善信、游客近百萬人次。
他堅持不懈地付出,宣傳優秀傳統道教文化,密切海內外道教界的交流,將海外道門弟子的心與祖國大陸凝聚在一起。
(五)學術研究
他主編了《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張天師傳奇》、《留侯天師世家注》《道教文化管窺》等,積極參與編輯出版《龍虎山道教音樂譜集》、《天師道音樂磁帶》及天師府風光VCD光盤,在發表了道教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及數十場道教文化交流研討會。
2012年為推動天師道文化的研究,組織專家學者進行《歷代張天師評傳》、《天師府志》、《導讀與注釋》等龍虎山道教文化系列叢書的編撰、出版工作。
2013年,與中國文化書院聯合舉辦了六期“龍吟虎嘯、文化道教、名師講堂”系列活動,邀請了王守常、張信鋼等十余位文化界知名學者前來授課。
2014年,在他的積極奔走與多方爭取之下,鷹潭成為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地。這是目前世界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性道教文化交流盛會。
這些活動的開展,必將有力地提升了龍虎山道教的文化品位,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譜寫出新的篇章。
(六)慈善事業
他認為宗教慈善是社會慈善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彰顯了道教“濟世利人、齊同慈愛”的社會關懷,見證了道教“濟世利人,求人之危”的社會價值。歷年來,他一直努力帶領龍虎山道協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累計用于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達一千八百余萬元。
為更好地響應國家宗教局的號召,積極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發揮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作用,“天師慈善功德會”也正在積極的籌備當中。
除了多行善事義舉之外,還利用多種平臺媒介,挖掘與宣傳道教慈善理論,號召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齊同慈愛”、“慈心于物”等濟世倫理,引導道徒和信眾積極參與服務社會、造福社會。
(七)宮觀管理
他始終堅持政治理論重點內容集中學,最新精神及時學,定期組織天師府道從學習中央傳達的精神,堅持走愛國愛教的道路,提倡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2009年龍虎山道協宮觀管理體制,他提出對管委會負責人實行“雙向選擇,競聘上崗”,開創了全國宗教界的典范。
他狠抓教風建設,以深入開展以“教風”為主題的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使整個龍虎山道教形象得到很大提升,在信教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2013年在國家宗教局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和張金濤被評選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這也是對我會教風建設取得成效的高度肯定。
他歷來將學習教育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一項常態性工作來抓。扎實開展學習教育工作,不斷提升道眾的綜合素質,從而積極主動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通過政治理論和道教業務學習,全山道職員工的思想認識和專業技能得到很大提升,綜合素質邁上新的臺階。
近三十年來,他默默耕耘、孜孜不倦,由于在搶救傳統文化、宮觀修繕管理、對外文化交流、社會慈善事業等方面表突出。他先后被授予 “大法師”、“美國夏威夷中華文藝大學道學碩士”、 “江西省宗教為四化建設服務先進獎”、“全國道教愛國愛教先進個人”、“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個人”。
他堅信,只要繼續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旗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弘教責任感和發展危機感,再接再厲、凝聚心力、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做到“三個發揮”(即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一定能再創龍虎山道教新的輝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