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流亡學道 與張天師相見恨晚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白玉蟾是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原名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瓊州人(今海南省瓊山縣),自幼聰敏過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于書畫。后因任俠殺人,縣衙下令緝捕,白玉蟾連夜逃出瓊州,改裝道士,亡命于福建武夷山一帶。自此,他對達官仕途生活的憧憬破滅了,潛心研究道教方面的理論,用發泄悲憤的心情寫了好幾部著作流傳于世,其中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文集》等。(見《宗教詞典》319頁)可惜這位才華橫溢的道士,只活到三十五歲就夭折了。
白玉蟾雕塑
白玉蟾生前很崇拜張天師,公元1225年,他從武夷山下山,蓬頭跣足來到天師府,拜謁第三十六代張宗演天師,張天師看見這位氣度非凡的浪游之士,獨具慧眼地把他迎為上賓,相見之后,秉燭長談徹夜,白玉蟾對道家、道藏方面的論點,提出了多種見解,深受張天師的賞識與稱贊!當時,他還建議:“水為道家之本。”意思是說,煉丹、畫符、修道、治病以及禳災求雨等,都必須有一定的法水,才能宣揚道家之旨。
白玉蟾這一建議,得到張天師的采納,這年初冬,他陪同天師選擇地點,親自率領民工修建水井,并取名為“靈泉井”。據《龍虎山志》記載:“靈泉井,在真人府(即天師府)月臺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開,泉甘香清冽,有異諸井”。現在,這口古井已修葺一新,供游客們參觀。
白玉蟾參觀龍虎山、上清官、天師府等名勝古跡時,還揮毫題寫了不少詩畫,可惜這些墨跡因為歷史的變遷和其他原因,有的被毀壞,有的散失民間,至今遺留下來的只有兩首七言古詩,現抄錄于下:
五日連陰霧雨昏,驅車應有北山文,
慚無吏部回天筆,為我重開疊嶂云。
石淄涓涓水脈長,野田冉冉稻花香,
相迎誰似山云意,更借松風十里涼。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