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戊己 難參天機 略析內丹戊己喻意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次
戊己在丹道經典之中喻意頗多,如真意、中宮、藥物等,在丹經道典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如:
《參同契》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皆稟中宮,戊己之功。”
《悟真》云:“戊己自歸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本因戊己為煤聘,遂使夫妻鎮合歡。”
崔希范祖師在《入藥鏡》中說:“日有合,月有合,窮戊己,定庚甲。”
戊己在內丹中的地位極為重要
上陽子祖師云:“流戊作媒來就己,金來歸性賀新郎。”
張三豐祖師《參禪歌》云:“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可見戊己在內丹中的地位極為重要,貫通性命雙修之始終。如果學士能清楚戊己的喻意,則能對理解經典大有裨益,從而能更好的指導自己修真。本文力圖從內丹之真意、藥物以及修煉關竅、采藥之功、戊己源頭等方面,闡發戊己之微義,以就教于明哲。
一、真意——黃婆
我們知道,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為木,象東方,丙丁屬火,象南方,庚辛屬金,象西方,壬癸屬水,象北方,戊己為土,以鎮中央。
宋代張伯端祖師在《悟真篇》中說:“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歸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按先天五行之數,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木火為一家,丹書喻之為后天離宮之炁,為一五(木三、火二),為我家,為姹女,為妻……金水為一家,道經喻之為先天坎宮之精,為一五(金四、水一),為他家,為郎君,為夫……戊己為一五,為黃家,即黃婆、媒人。
古時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黃婆穿針引線,故姹女與郎君聯姻,結為秦晉之好,懷胎十月,產下胎兒,一家和和美美。
丹家以人倫之道喻丹道,戊己在丹道修煉中的作用為真意之功。《參同契》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青赤白黑”分別喻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象,因為青龍為東方木,朱雀為南方火,白虎為西方金,玄武為北方之水。丹家和合四象,會三(我家、他家、黃家),合二(先天炁、后天炁,即性命),歸于一(中宮),皆要戊己真意之作用。
與魏伯陽祖師一脈相承,后世諸真論述戊己即真意如下:
《悟真篇》云:“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為之主宰,意無偶,自是一家也。”
張三豐祖師云:“明立命生身之處,其間致虛守靜,他主我賓,日月交光,戊己為用,則丹成反掌矣。”
丹家以意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戊己土,若精炁神三物交匯而歸一,則必藉戊己二土之力,方能成其功。
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二、中宮——戊己之門
中宮,乃老圣所謂玄牝之門也。
張紫陽祖師在《金丹四百字》序中云:“知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非鼻,非脾非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結丹亦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炁之根,虛無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它也。此之一竅,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傳口授。茍或不爾,皆妄之矣。”
修道之士,如能得明師指授,則能知此一竅,此竅之重要性如《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老圣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然而學士研究丹經,茫然不知歸一,主要是未得眀師傳訣,祖師“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故藏頭露尾,只將此竅之喻名寫出,如玄關、歸根竅、復命關、中黃宮、希夷府、總持門、虛空之谷、西南鄉、戊己門、真一處、黃婆舍、守一壇、黃中、正位、造化之源、神室、真土、黃庭等等,種種異名,難以悉舉。
歷代祖師論述戊己為中宮之喻義如下:
《參同契》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劉海蟾祖師云:“中央神室本虛閑,自有先天真炁到。”
劉長生祖師《仙藥集》云:“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煉金。”
高象先祖師《金丹歌》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門。戊己門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黃芽根。”
薛紫賢真人曰:“一清一濁,金木間隔于戊己之門;一性一情,陰陽會聚于生殺之戶。采二儀未判之炁,奪龍虎始媾之精,入于黃房,產成至寶也。”
白玉蟾真人云:“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炁。”
中宮在天地、人身之正中,為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天地相距八寸四分,在人體上天為絳宮,地為真炁穴,丹為陽神居于中。丹為我之真主人,如樹木長大需水灌溉一理,亦需要“真水”,即“黃芽根”。此竅一穴兩分,“同出異名”,玄即天,牝為地。
《史記·黃帝本紀》有“尚土德之瑞,故稱黃帝”之言;《易經》有“黃裳元吉”、“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之說;呂祖有“黃中通理載大易,正位居體是玄關”之論。從中華文明的發源及道學肇始,我們就崇尚中,“天子居中以制四方”,修道之人如不明中宮之具體位置,則為盲人摸象,難以成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三、藥物
丹經常說戊為坎中之陽,己為離中之陰,因為按納甲法,坎納戊,離納己,故戊己又稱為藥物。
《悟真篇》云:“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合四象不成丹。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戊己”喻為真土、真意。離卦稱為離中虛,其中陰爻(——),稱為己土,為離卦所懷之土。煉己即為煉心,因為心為離。坎卦號為坎中滿,坎中陽爻(——),喻為戊土,為坎卦所懷之土。丹家下手采藥,即取坎填離,將坎中陽爻與離中陰爻互換,稱為由后天坎離返為先天乾坤,化為純陽之體。
離卦之陰爻,為真陰,丹家喻為后天炁,心臟賴之以跳動,坎卦之陽爻,為真陽,丹家喻為先天炁,為先天之本,五臟得之以滋養,種族基因得以延續。此二者為丹家俢煉之藥物,即性命二炁。《易》曰:“一陰一陽即為道”,陳泥丸祖師云:“真陰真陽為真道,只在眼前何遠討?”
四、刀圭——甘露
刀圭,為古時量取藥末的工具。如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在《至老子廟應詔》詩中說:“盛丹須竹節,量藥用刀圭”。詩中丹為外丹,刀圭其形狀象刀頭的圭角,端尖銳,中間低洼,古音讀作“條耕”,后人寫為“調羹”。
拆字為古代的文字游戲,如春秋時楚莊王將“武”拆為“止”、“戈”二字,故后人有“止戈為武”之說,內丹學將“刀圭”字拆開,為“刀”、“圭”二字,將“刀”拆開,為“丿”、“乛”,“丿”喻外陽,引申為先天元精,“乛”喻以真意勾之。又將“圭”字拆開,是兩個土,再配以陰陽,陽者動,稱戊土,陰者靜,稱己土。今分開析“刀”、“圭”二字,以釋學士之惑。
刀幣(資料圖 圖源網絡)
刀,為古錢幣名,即刀幣。《漢書·食貨志下》云:“刀即錢,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據考古發現,在商代就出現了貨幣,最早為貝幣。因貝幣易損壞,不利于流通,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各種金屬貨幣,如晉囯流通布幣、燕齊為刀幣、楚為黃金、秦流行環錢。后秦王掃六合,統一貨幣,以天圓地方之銅鑄環錢為主。
圭,為古玉器,長條形,為古時貴族進行朝聘、祭祀、喪葬等重大活動時所用的禮器。圭字為象形字,為“卦”字的古字,因為古人進行占卜時,必畫地識爻,其下之“一”,象地,其上一縱一橫之“十”字,象畫之形。“土”上又有一“土”字,象征畫內卦后又畫外卦。只是因為易之經傳多借“圭”為“珪”,圭之本義遂不顯。
圭字除了是卦之古字和為玉器名外,還是古代容量和重量單位,如《孫子算經·卷上》說:“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又如《后漢書·律歷志》記載:“量有輕重,平以權衡”,李賢注引《說苑》說:“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重一斤”。故后人有“半斤八兩”之說,比喻二者勢力均衡。
將刀、圭合起來,作為古代容量和重量單位,在宋朝唐慎微所著《政和證類本草》中,引陶弘景《名醫別錄》云:“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明朝董毅《碧里雜存·刀圭》說:“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貫索之處。蓋服食家舉刀取藥,僅滿其上之圭,故謂之刀圭,言其少耳。”可見,刀圭的容量很少,如黍米。
因為刀圭為取藥之用具,故后人又借指為藥物,如唐朝韓愈在《昌黎集·十寄隨州周員外詩》中說:“金丹別后知傳得,乞取刀圭救病身”。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曾給憲宗皇帝上過著名的《論佛骨表》,但從此詩而論,韓愈有道教追求長生的思想,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中國文化的根柢在于道教。
刀圭,在內丹中喻為長生酒、甘露、神水等等,在丹經中比比皆是,如:
《周易參同契》云:“色轉更為紫,赫然成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朱熹在注《參同契》時說:“粉提、刀圭未詳。”從朱熹之注可以明顯看出,朱熹雖與白玉蟾祖師交游,但未得祖師指授,故對內丹修煉不甚明了,只能自號“空同道人”,空自羨慕《參同契》而已。焉有得明師訣法,修成內丹,而不明刀圭之意哉!學士自可體會陳泥丸祖師“言語不通非眷屬,功夫不到不方圓”之意!
呂祖云:“消息火,刀圭變,大地黃芽都長遍。”
刀圭,在內丹中多喻為長生酒、甘露、神水等。(資料圖 圖源網絡)
因丹家武火采藥,文火溫養,將刀圭——甘露化為先天真一之炁,如是久久,內視時點點金光,如地上長滿了金色的豆芽。
又如《入藥鏡》云:“飲刀圭,窺天巧。”
《悟真篇》云:“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
《翠虛篇》云:“刀圭滋味吞入腹,澆灌黃芽產玉符。”
以上崔希范、張伯端、陳泥丸三位祖師明確指出刀圭為甘露,刀圭要“飲”,要“吞入腹”,而不是吞唾液,唾液為消化液,在口腔中能將淀粉轉化為麥芽糖,如吃饅頭細嚼,嘴里有甜味。而不是明師通過下手法將先天元精化為的甘露,唾液為玉液,甘露為金液,吾道為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而非漱津之法。學士明辨之,細思之。
俞琰在《周易參同契釋疑》中,注解“粉提為一九,刀圭最為神”之“刀圭”時說:“刀圭即是刀頭圭角些子而已,言其不多也。”陳顯微祖師《周易參同契解》解此句為“絕后重生,金光轉紫,狀如紫粉一刀圭許,時時呈露,處處現前,變化不測,神妙不可思議矣。”彭曉祖師《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解此句為“一周火足,魂魄改形,轉為紫金,赫然成丹,服之一粒,刀圭更神,神妙之功,述無盡已。”
俞琰言刀圭之量少,雖少卻有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之功效。在丹書中,常將甘露比之于黍米,因其為先天真一之炁,故“三界歸一身”。《金丹四百字》云:“及尋其根源,一粒如黍大。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孫不二祖師云:“日能增黍米,鶴發復朱顏。”彭曉祖師與陳顯微祖師之注解,已明確了甘露在人身之變化,即“色轉更為紫,赫然成還丹”。其中功境,正如白玉蟾真人云:“漸采漸凝,漸凝漸聚”。
魏伯陽祖師在《周易參同契·大丹賦》中云:“潏潏(yùyù)鼎沸馳兮,暴涌不休止。接連重迭累兮,犬牙相錯距。形如仲冬冰兮,闌干吐鐘乳。崔嵬而雜側兮,交積相支柱。”這甘露凝結,如鐘乳石之重迭,如犬牙之交錯,又如冬天之冰柱,于體內參差錯落,交相支柱,丹經取其比喻,得訣修煉者內視可見。
甘露一凝,即為舍利,舍利之形狀,多姿多樣,無一定之規格。我嘗游桂林之熔洞,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各種形狀都有,修士可細心體會。其實甘露一入中宮,會自然而然與后天炁相合凝結,不用管它,自然而然溫養。
真人取鐘乳石、冰、山、犬牙來表示甘露于體內凝結之形狀,多種多樣,千姿百態,如佛家之舍利,各種形狀都有。丹之成象,真人盡露。
吾曾將采藥得甘露,甘露與后天炁凝結為丹,總結為一幅對聯,其聯云:“火逼金行逆而升,化為甘露凝成丹。”
丹家有下手之方,能使人重返少年之精神,刀圭如神話中的長生之藥,若學士得之,則“得一可以畢萬”,可以長生久視。陳泥丸祖師作《丹基歸一論》以授白玉蟾,在其末后云:“穎川陳泥丸太乙刀圭之說傳諸(之于)后”。祖師將刀圭與太乙并列,可見其重要性。刀圭之量少,又喻長生酒之難得,如實飲刀圭,則“我命在我不在天”。
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五、流戊就己,采藥之功
李道純祖師《水調歌頭》云:“流戊就己,須待山下出泉蒙。”
蒙卦為山水蒙,“山下出泉”之喻意是什么呢?
在丹道中,“山”為泥丸峰頂,因其位居人體最高處。“泉”為長生酒、甘露,為采藥所得之甜如蜜。“山下出泉”為甘露經泥丸、玄膺、氣管至絳宮、中宮黃庭,故采藥以得甘露為首務,無此長生酒,則性命雙修之學未登堂奧也!
戊為坎、月、鉛,從元精所居方位上來說,為真炁穴,己為離、日、汞,從后天炁所居方位上來說,為絳宮,鉛由真炁穴經會陰逆督脈上行,化為甘露,至絳宮己位,即是取坎填離采藥之功。
會陰穴又名陰蹺穴、生死竅,是任督二脈的總樞,沖脈的起點。張紫陽祖師《八脈經》曰:“陰蹺一脈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生死竅。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于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里開花,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丹家一陽初動、一陽來復之功,均由此穴作文章,關系內煉之成敗。
“流戊就己”,此中“流”字最為形象,流者,如行云流水。下手采藥時,真意、后天炁、先天元精均經督脈上行。人們常說,水往低處流,今修道之士得明師之訣,使水往高處走,充分顯示了祖師所傳性命雙修訣法之偉大,實盜奪天地之造化也!邱處機祖師在《大丹直指》中說:“從來神水出高原,奔入黃庭頃刻間。”何為“高原”?泥丸宮也。以此“高原”之水——甘露,修出長生之路,“報答師恩謝上蒼”。
《大丹直指》又云:“藥物透頂,亦如風雨潮浪,沸滾藥熟,化金液,如冷泉自降”。又云:“擊動震雷霹靂鼓,急收甘雨灑乾坤”。此邱祖言甘露下降之景象,學士遇明師自會明之。
概言之,戊土上行,即腎水上升,己土下降,即心火下降。丹家稱“流戊就己”為“取坎填離”、采外藥、還精補腦、煉精化炁等等,不一而足。
丹書中所論極多,如:
呂祖《黃鶴賦》云:“始焉將無入有,龍居虎位,要知藥物之老嫩;終焉流戊就己,虎會龍宮,須辨水源之清濁。”
元代陳致虛祖師曰:“故以鉛投汞,即流戊就己之義也。言戊土與己土一處相交,則金花自結,卻吞入腹中,此為飲刀圭也。”
《性命圭旨》說:“煉己土者得離日之汞,煉戊土者得坎月之鉛。”
學士淸靜無為,積精累炁,為養性之功,得師真訣,二候一至,流戊就己,下手采藥,為立命之法。此為龍門派性命雙修之真旨!
為取坎填離采藥之功(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六、戊己探源
晴朗的夜晚,仰望蒼穹,閃爍的星星如無邊黑絲絨天幕上鑲嵌的寶石,它們排列有序,運行有常。家喻戶曉的北斗七星,因其形狀如舀酒的勺,很容易在北方天空找到。七星之名,如《春秋運斗樞》所記,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北斗七星中斗口的兩顆星為指極星,二者之間的距離約為5°,將這兩顆星的連線距離延長5倍,即找到今天的北極星——勾陳一。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稱北斗七星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其因是吾教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旋、璣、玉衡”,有二義:從斗口開始,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合稱魁,五至七合稱杓,總稱為斗;璇璣與渾儀有關,為渾儀中可以轉動的圓環,玉衡則比喻為望筒。“七政”,《尚書大傳》釋為七項政事: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北斗為天帝之車,它在天之中央運轉,代表著天帝巡視四方。陰陽和四季的建立,五行的調配,節氣和日月行度的確定,各種歷紀的配合,都決定于北斗的周天運動。東漢時期的武梁祠的石刻畫像,可以佐證此說。圖中七個黑點,反映了馬車的車架結構。斗柄的三顆星是車轅,斗魁的四顆星,是車身。有一位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魁之中,臣民在向他朝拜。
北斗七星與其它星星一樣,均圍繞一個固定不動的點旋轉,二十四小時一周,這個不動的點就是天球的北天極(不考慮極移),這種星旋實際上是地球自轉的反映。古人用最靠近北天極的一個星,來表示這個不動點,稱為北極星。因為天上的星都是在圍繞這個極點運動,就如同地上的臣民,以帝王為中心一樣,所以,北極星也稱為帝星,極星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被認為是天神居住的地方。
北極星其名頗多,如北辰、太一、太乙、天一等,孔子在《論語?為政》中盛贊此星,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萬星之主,為天上最高的神靈。
《云笈七簽》卷之二十四《總說星》說:“北辰星者,眾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系于北辰。北辰者,北極不動之星也。其神正坐玄丹室,名太一君也。”
吾教有太乙寶誥:
志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真環拱內,百億瑞光中。玉清靈寶尊,應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千甘露門。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隨機赴感,誓愿無邊。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
此寶誥為道眾日常所誦,也反映了對北辰的尊崇。
在《史記天官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司馬遷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關于“中宮”,在中國先秦時代,曾將黃道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中方黃龍,南方朱雀。黃龍,在軒轅座、五帝座一帶,位于朱雀和白虎之間。黃道五方星稱為青黑白黃赤五帝,《周禮?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云:“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天官書正義》也說:“黃帝座一星,在太微宮中,含樞紐之神。四星夾黃帝座:蒼帝東方靈威仰之神;赤帝南方赤熛弩之神;白帝西方白招拒之神;黑帝北方葉光紀之神。”后來黃道五方星才演變成四方星,并將中方移至北極附近,即紫微垣。
在內丹修煉中,中宮為戊己。北辰為一,為先天,喻為元神,為最尊貴,居于中宮。北斗七星代天巡狩,傳達天帝號令,指揮日月眾星的運行,喻為真意,《《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鐘離權祖師在《破迷正道歌》中說:“驅回斗柄玄關理,斡轉天關萬象通,片餉龍虎頻頻斗,二物交合頃刻中。”邱處機祖師在《大丹直指》中也說:“日月運行周回,自有逕路,不得中氣,斡旋不轉。蓋中氣屬北斗所居,斗柄破軍(即中天大圣,非北方也),對指天罡,逐時轉移,日月星辰,隨指自運。《斗經云》:‘天罡所指,晝夜常輪是也。’”日月在內丹中喻為坎離、藥物。日為后天炁,月為先天陽精,二者在真意作用下,由會陰逆行上督脈,由任脈下降入中宮。采藥時先天炁上升,后天炁下降,先天炁下降,后天炁上升,亦如日月之運行。足證內丹之道與天道一理。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資料圖 圖源網絡)
結語
在研究中發現,經典中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象為內丹文化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先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為丹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喻眾多的緣故。
老圣曰:“道生一”。
一為太極,為先天真一之炁,為天之中心——北極。“一生二”為陰陽、天地。
天之中心與人之中心相對應,均稱為中宮。古人認為,天之中心為太乙所住,人之中宮為元神所居,故歷代丹家均推崇中。
在內丹修煉中,真意為王,為旋轉之斗柄,能指揮藥物(水火、日月)的運行,故“戊己宮中藏水火”,水為太陰、月亮,火為太陽、日。在天象中,為天帝巡行之車,發號出令。
老圣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先天真一之炁為甘露所化,甘露喻為長生酒,呂祖《百字碑》云“獨飲長生酒,逍遙有誰知”?此酒能使人重返童年之精神,因其量少,故以刀圭為喻。
白玉蟾真人《快活歌》云:“自耕自種自烹煉,一日一粒如黍然,靈芝一生甘露降,龜蛇千古常相纏。”說明了丹道采藥功夫之神妙,但如德行不夠,未得真師之訣,則“百姓日用而不知,炁入四肢徒凋殘。”大限一到,閻王不請自己去,試觀古來多少英雄漢,獨臥荒山一土丘。丹家最重二候,“花自春風鳥自啼,豈知造物天為春”?即禪宗真旨“淫性即佛性”。
坎中納戊,離中納己,二物相隔于戊己之門(中宮),若非流戊就己,下手采藥,則不能成丹,因金、木、水、火各散,四象不和合。若要其和合,則必戊己之真意勾引,即黃婆也。如此能得先天之甘露,戊己之刀圭也。二土合并,則三五之精因妙合而凝,結成還丹,易如反掌!
好道高尚之士,何不究之?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盧理湘,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