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人:最早獲取丹砂煉丹的民族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4 瀏覽次數:次
文/肖靜芳
丹砂,也稱朱砂,大概是中國人最熟知的化學物和中藥材了。那一點殷紅,凝結了中國人的悠悠情怨。多少帝王將相為求長生不老而尋找、提煉、服食“仙丹”,更有人為此而亡。丹砂被古人視為神賜之物,而煉丹對我國巫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推動了化學的發展。那么,丹砂最早是被誰發現的,又從何而來呢?
考古發現的“丹砂之路”
2010年9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大坪鎮龍潭村,對11座漢代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其中一座古墓中發現了200多粒朱砂礦顆粒。專家將其與當地礦山中的朱砂和沖溝內淘洗出的朱砂做“S”(硫)同位素檢測,證明兩者完全一致,也證明務川享有“丹砂古縣”之譽是名副其實的。
貴州務川漢墓出土的丹砂(資料圖 圖源:鄭繼強)
考古專家解釋,在墓中撒朱砂,可能象征墓主富裕,也可能與某種宗教信仰有關。古墓位于洪渡河兩岸,旁邊是峭壁,并不是適于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地區。在此出現如此密集的漢墓,唯一的解釋是這里在2000多年前就是比較發達的開采、提煉朱砂的地區。
朱砂,即硫化汞。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的批文用朱砂書寫,叫“朱批”,用丹砂寫成賜給有功之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叫“丹書鐵卷”。到兩漢時,朱砂的使用已十分廣泛,可作顏料,可入藥,可煉水銀,更是方士煉丹所必須的原料。
務川既是丹砂產地,那么大量丹砂是如何進入中原的呢?考古專家發現,務川的古墓面貌與重慶三峽地區的漢墓面貌大致相同,出土器物也有相似之處。專家們據此初步判定,洪渡河經重慶涪陵注入長江的這個水上通道,也許正是當年貴州與中原進行礦物交易的“丹砂之路”。
據明嘉靖《思南府志》記載,在明代,務川朱砂的開采極具規模,民以采砂為業,商賈輻輳。可見,至少到明代,務川對中原的朱砂貿易都是十分暢通的,“丹砂之路”也是財富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地方國營務川汞礦廠于1953年成立,1965年改名為務川汞礦,上世紀90年代后開始衰落,但民間煉汞依然活躍。直至近些年,由于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礦山安全管理的加強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民間煉汞受到限制,才開始有所減少。
仡佬人,最早獲取丹砂的民族
務川,自古就是仡佬人的居住地。而仡佬族,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開采丹砂的民族。
2008年9月,貴州省仡佬學會的付爾光、鄭繼強、田金海等專家遍訪黔、滇、桂等省區的仡佬族聚居區,在黔北一戶人家中尋找到了傳說中的仡佬族“天書”《九天大濮史錄》。這本古籍最早成書于南宋,用漢文和仡佬文對照記錄而成,其中仡佬文用朱砂書寫。此后,專家們又發現了《濮祖經》和另一本純仡佬文的《九天大濮史錄》。
《九天大濮史錄》中的仡佬文用丹砂書寫。(資料圖 圖源:鄭繼強)
在仡佬族的這些寶貴古籍里,對仡佬先民如何發現、使用朱砂,有詳細的記載。專家們通過翻譯解讀,還原了這一歷史過程。
仡佬族的祖先史稱濮人,夏代時濮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大元國。《夏書》記載,那時人們把在大山中生活的濮人視為“天之子”、“人中精靈”,而他們的朱砂則是神物。
那么,濮人是如何得到朱砂的呢?傳說,遠古時,一個叫巫信的青年在打獵時,掉進一個紅水坑。他爬起來后,滿臉都是紅的,野獸看見他就害怕了。此后,獵人們就故意將臉抹紅,以威嚇野獸。這就是朱砂的發現。
商湯王當政后,非常賢明,遠近歸附,濮人也上表歸附,從此開始向商王朝獻朱砂。這時的朱砂,主要用于祭祀,代表驅邪祈福。
商代時,一個叫鬼注的青年無意中將朱砂石放在柴火上,結果燃燒后形成了水銀(汞)。周文王從濮人那兒學會了煉水銀的方法,此后傳給子孫。周朝的歷代君王相信,他們親自煉的水銀,死后放在自己的口中、手心、腳心等處,會助自己上天成仙。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人到處尋找“長生不老藥”。博士淳于越說:“濮地一仙山,藏有不老丹。七鷹天上看,八獸把丹關。一條河隔斷,要想得到難。”他說的地方,正是務川。從那時起,就不斷有方士術士前往務川煉取“不老仙丹”。
貴州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是最早的煉丹古寨,古老的祭祀儀式、煉丹方法流傳至今。(資料圖 圖源:鄭繼強)
漢武帝時,為了方便術士們進入濮地,篤信長生術的漢武帝開發了西南夷。公孫卿率方士30余人深入務川大坪龍潭,架灶為漢武帝煉“長生不老丹”。公孫卿對漢武帝說:“西南濮夷天之子,人之精,天賜朱瑞獻武帝,濮地仙山長生源。”
到了東漢明帝時,漢明帝聽說務川仙山里藏有不老丹,就率領一批王公貴族到濮地,朝拜仙山,并開通了朱砂交易通道,建立集市,廢除朱砂賦稅,還提倡漢濮通婚等。此后,左慈、葛洪等著名道士先后來到務川大坪架爐煉丹,著書立說。
東漢安帝劉祐,因對濮人不滿,貶濮人為“僚”,此后,濮人的稱呼被“僚”代替,直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仡佬族。隋唐時代,由于道教外丹極為興盛,務川大坪成了“長生不老丹”的煉丹中心和煉丹原料的供應地。
隨著仡佬族朱砂開采經驗的積累,加之朱砂利益的推動,仡佬人開始到南方各地區發掘新的朱砂礦源,進而開采。貴州道真、開陽、銅仁以及湖南湘西一帶,都陸續興起了朱砂開采業。
可以說,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以丹砂為媒,仡佬族與中原的交往從未中斷過。
“丹砂文化”的延續
“丹砂造就了仡佬族,但是丹砂也部分地毀掉了仡佬族。”在談到丹砂對于仡佬族的影響時,貴州省仡佬學會副會長鄭繼強作出了這樣矛盾的評價。他認為,最早發現和開采丹砂,說明了仡佬人的聰明才智,但是仡佬人也因為擁有丹砂而引起外界的覬覦,從而遭到殺戮驅趕,最終從一個人口眾多的強大民族萎縮成為一個人口不多、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民族。
仡佬族的民間煉丹爐(資料圖 圖源:鄭繼強)
鄭繼強等專家通過研究認為,仡佬族的先民濮人是夜郎國的主體民族,而夜郎國被滅,與爭奪丹砂有著一定的關系。夜郎國被滅后,濮人遭到驅趕殺戮,從此四分五裂,中原文化很快輸入這個地區。
夜郎國到底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其屬地在什么地方,至今學界爭論很大。但是,仡佬族在貴州諸多少數民族中漢化程度極高,卻是事實。如果到黔中仡佬族地區,尤其是務川,很難從服飾等外觀上找到仡佬族文化的特點。
但是,“丹砂文化”的影子在仡佬族地區卻無處不在。在務川縣大坪鎮一帶,還可看到古代土法煉汞的遺跡,如大坪山坑,是秦漢時期的朱砂井遺址;大箐洞,直至上世紀末,洞內還存留有古代開采丹砂的搖船。更神奇的是“天子煉丹洞”。傳說,漢朝的一個天子在洞中煉仙丹,他死后就被埋在當地。經查史料,后人推測此人是漢光武帝廢太子劉強。《大漢拾趣》載:“強假天子邀術士入西南濮夷仙山,親祠灶煉丹,尸解而成仙。”
在黔中開陽縣,至今留有一座400多年歷史的朱砂神廟——寶王廟。寶王,名叫拉貢,仡佬族民間認為拉貢是周朝時最早進行朱砂的規模化開采和經營,并將其敬獻給周成王的人。仡佬族歷代將拉貢作為民族領袖和神靈來供奉,以保佑族人采礦平安、得寶得福。寶王廟在仡佬族地區曾甚為普遍,只是后來都被毀壞了。
如今,依靠青山綠水和丹砂文化遺存,務川也逐漸發展起文化旅游業。每逢清明時節,各地的仡佬人匯聚在洪渡河邊,在傳說中九天天主誕生的九天母石對面,焚香祭祖。香煙裊裊中,仡佬人仿佛被帶回到千年前祖先篳路藍縷、開采朱砂的歲月。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千年“煉丹術”:仡佬人與丹砂的不解之緣》一文整理發布,作者肖靜芳,選自《中國民族報》,2012年3月30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