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養生篇》對當代養生的啟示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0 瀏覽次數:次
養生要全面
在張三豐那里,養生僅僅是一種術,還不是最高境界——金丹大道。不過,作為平民百姓,其生活似乎離金丹大道太遠,難以一步登天,由此不可不知養生。但是習養生之術,不可不知養生之道,切忌孤立片面地看養生。需要明白,沒有萬能的養生術。養生是一整套的、綜合的、全面的方法。養生之道在于全面,在于根本,絕非僅僅依靠足浴、按摩,或單單飲食等一兩種片面的方法可以概括。只要有這個觀念,任何廣告夸大其辭的保健說法,都可以不攻自破了。道,在哲學上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即是整體、根本。對于養生而言,全面才能合道。孤立、單一的養生法是不存在的。
整體存在(資料圖)
養生在自己
《養生篇》中說:“藥食為后,保護為先。”養生的關鍵是自己。現在,流行很多養生法,食療是其中之一。盡管,相比藥物治療,食療算是高明了些,但是比起自我的調理保健,還是差了一些。因此,不應過分夸大食療的作用。如果明白了“藥食為后,保護為先”的道理,人們對于冬蟲夏草、構祀人參、三鞭藥酒的迷信大可以破除。而類似張悟本那樣“綠豆可以治百病”的說法,自然也不會在社會流行。眾所周知,癌癥沒有特效藥。可事實上,很多癌癥患者都神奇地痊愈。這并不是因為有何種藥物,而是靠著自己的調理最終康復。所謂癌癥沒有特效藥的說法,可以辯證來看:癌癥的確沒有特效藥,這里的藥,僅指外藥:治療癌癥也有藥,而且最好的藥,就是內藥、是自己。通過自己合理的調理、保健,調動身體器官的潛能,提高免疫力,就可以治療癌癥。香港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節目曾經采訪過陜西樓觀臺的魏高貞道長。在采訪中得知,魏道長曾經是淋巴癌晚期,在飯依道教后,學習養生功法及各種修行,與此同時調整心態,最后竟然痊愈。這就是內藥的療效。總之,“藥食為后,保護為先”的養生觀是合理的。
心態(資料圖)
養生須自然
《養生篇》說:“天道之泰,在乎能復,日員又中,月缺又圓,雨漏又晴,雷鳴又蟄,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綿天運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剝,精任其泄,氣任其虧,神運不停,形搖不守,故難回己憊之身,聊居人世于朝暮。”人之所以不能得養生之要領,主要在于放任自己、隨意損耗。養生須合天道。天道能復,可以常新。究其原因,在于自然。冬去春來,春種秋收。有損耗,有恢復,自然循環,故而長久。按老子的話說:“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能效法天地,和道之規律,即使沒有刻意去養生,同樣也能起到養生的效果。
再看今天的社會,各種養生的方法,古代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多得數不勝數。然不論是何種,如果不能將其消化,必為之所拖累。所謂消化,即習慣成自然,完全將養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一種養生方法,為什么對某些人有效,而在某些人身上就看不到效果呢?是否自然就是一個重要因素。以太極拳來說,假如你不能全身心投入地打下來,僅僅是機械地完成一套動作,就像工廠里的流水線作業,如何會起到效果呢?沒有學到位,不能怪太極拳不好。而有些人,雖然也每天鍛煉,也跑跑步、打打拳,但飲食不規律、生活不檢點、起居不合理等。平時做慣了不合自然的事,如此一來,那一點點鍛煉根本抵不過日常行為中精力的消耗,這樣怎么可能起到養生的效果呢?理解自然的含義,對于養生至關重要。
無為(資料圖)
張三豐《養生篇》原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須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輕生。殺身成仁,見危授命,非輕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虛生,乃雖死而猶生。忠臣義士,烈女貞嫂,惟重生者能之也。若失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貴或賤,全孝全忠,為國家著英,為世間人瑞,則生生者,不可不知養生也。養生之論,與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數,道也;養生可以延年命,術也。然養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終無集驗之方。上古之民,渾樸為風,寡慮寡思,寡言寡笑,寡視寡聽,粗衣糲食,不識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壽;近今之民,浮華日后,多慮多恩,多言多笑,多視多聽,豐衣厚食,蕩志蕩神,故嘗戒伐其性,以致天亡。天道之泰,在乎能復,日員又中,月缺又圓,雨漏又晴,雷鳴又蟄,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綿天運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剝,精任其泄,氣任其虧,神運不停,形搖不守,故難回已憊之身,聊居人世于朝暮。然則養生者,藥食為后,保護為先,學天道可也,學古人可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