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三豐《養生篇》中養生合道的思想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0 瀏覽次數:次
終生輕死生之意義
道教自古以來便極其重視人之生命。張三豐的《養生篇》繼承了這一傳統,開頭便言:“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須重其生,于重其生,切莫輕生。殺身成仁,見危授命,非輕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虛生,乃雖死而猶生。”從其言語中,既反映出了張三豐對人之生命的重視,同時又可以看出,張三豐對生命的解讀更偏重于生命的意義,而非止于生命本身。
通俗地講,這很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經常講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是為了革命,而革命要建立在身體的基礎之上。同樣,在張三豐看來,生的意義不在生命本身,不在于僅僅“活著”,在于用其生、不虛生。而用其生、不虛生,則要建立在重生的基礎之上。長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出生命的意義。假如只是為了長生而不顧一切,片面地將重生理解為延長自己的生命,這種極端的養生觀念恰恰是背離了道教重生思想的本質。
書寫生死(資料圖)
術須合道 術道并全
張三豐在《養生篇》中分析了養生與金丹大道(修真)的區別:“養生之論,與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數,道也;養生可以延年命,術也。然養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終無集驗之方。”比較養生與金丹大道二者,養生屬于人有意識地延年益壽的方法,而金丹是根本的超脫生死之道。換而言之,金丹大道是道、是本、是無與無為;養生是術、是具體方法、是有為的階段。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養生不重要,只是養生不能僅僅停留于幾種養生方法之上,而是須明古今天人之理。張三豐這里強調,在養生方法背后必須有一個根本的理念指導,否則不得要領,最終與道相合也不是不可以。
張三豐在《養生篇》的結尾處表示,若養生方法得當“學天道可也,學古人可也”,大致是這個意思。可見,養生之術,雖然比金丹大道差了一個層次,但并非毫無聯系。在養生之術蘊含了金丹大道的因子。如果善加培養,可以作為通向金丹大道的一條途徑。而對于常人,金丹大道的高高在上、玄妙莫測,似乎可望而不可及。相對而言,養生更貼近于現實生活。欲求天道者,先全乎人道,未嘗不是一種好方法。先全乎人道,以近乎天道,最后在合乎天道。這種修道的方式比直接合乎天道看上去更為可行。
虛無飄渺(資料圖)
或許,相比金丹大道,養生似乎真的不那么重要。不過再仔細琢磨,盡管張三豐一再提倡金丹大道,但他卻能為養生獨撰一文。而且,在此文中明顯可以看出,張三豐的對養生之術的態度不是批判,而是盡其所能加以指引。這完全反映了張三豐對于養生的重視。同時也足以說明,張三豐先生之道并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而是充分立足于人道的。可以說,張三豐的養生之道是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一條紐帶。
養生在人,外物為輔
學過馬克思哲學的都知道: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如果按道家的說法,即是道法自然。而道教丹家則將這種理論充分地運用于人道上,《養生篇》即是這種體現。張三豐在《養生篇》的結尾如此寫到:“養生者,藥食為后,保護為先,學天道可也,學古人可也。”張三豐是道教內丹修煉的代表人物,極其重視內修。在張三豐看來,養生的關鍵,在于人自己,在于人自我的保護,或者按今天的說法是保健,而非其他。而藥食,只能作為次一等的手段。中醫常講“是藥三分毒”,能不服用,則不服用。如果能合理保健,調理好自己的身體,那么無疑會起到類似兵法上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從《天口篇》的編排看,養生篇在醫藥篇之前, 可以說也是這種觀點的反映。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