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健脾、抗癌保肝 茯苓功效多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09 瀏覽次數:次
茯苓,別稱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藥用部位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還可以制作成粉狀用來女士愛好的美白面膜。分布區域:吉林、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茯苓功能介紹
抗瘤保肝 四時神藥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白茯苓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功能健脾安神、利水滲濕。臨床上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腫及痰飲等水濕證、脾虛證等。《本草綱目》:“……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赤茯苓
赤茯苓味甘,性平,入心、脾、胃、肺、腎經。本品長于寧心安神、利竅行水、清利濕熱,專瀉心、小腸、膀胱之濕熱,用于治療心煩不寧、小便短赤、淋漓不暢、瀉痢。陶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茯苓皮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功效利水消腫。《中國醫學大辭典》謂:“茯苓行水而不耗氣,勝似大腹皮。”
茯神木
茯神木性甘,味平,有平肝安神之功。用于驚悸健忘、中風不語,腳氣、轉筋。《本草綱目》云:“神木主治:偏風,口面Z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 虛而健忘,治腳氣痹痛,諸筋牽縮。”
茯神
茯神,亦稱抱木。茯神載于《名醫別錄》,茯神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功能寧心、安神、利水。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本草經疏》云:“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于茯苓。《別錄》謂茯神平,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茯苓食療保健功效
1.開胃湯:茯苓15克,淮山藥12克,谷麥芽各30克,鮮、干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茯苓薏米粥治小兒脾虛泄瀉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餅: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陳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5.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6.茯苓麥冬粥:茯苓、麥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用于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干舌燥。
茯苓
7.茯苓餅:茯苓200克,人參10克,面粉800克。二藥分別研為細末,加食鹽少許,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團,做成約重100克的餅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個。本方用茯苓、人參補氣益脾,以人參延緩衰老。用于補虛,抗衰延年。
8.茯苓酒:茯苓60克、大棗20枚、當歸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將上藥切碎裝瓦壇內,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搖一次,每日飲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氣血虛弱、陰陽兩虧所出現的腰酸、腿軟、體倦乏力、遺精陽痿、須發早白、心悸失眠、食欲減退等均宜服用。
9.茯苓:用水浸泡,洗凈,潤后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10.茯苓餅: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反復翻動,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11.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將白茯苓研為細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濾去水,再漂再曬,反復3次,再為細末,拌白蜜和勻,加熱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裝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開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對老年性浮腫、肥胖癥以及預防癌腫均有稗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