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醉極易傷心神 飲酒有方更健康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03 瀏覽次數(shù):次
道家對于喝酒呈現(xiàn)兩種態(tài)度
酒,以現(xiàn)代話語而言,是用高粱、米、麥或葡萄等發(fā)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道教對酒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有趣的兩面性,從修道角度而言,道教反對飲酒。如《修真十書雜著》卷 《勸道歌》所云: “亂性多因縱酒,損真慎勿傷茶。 ” 又如南宋王慶升撰《三極至命筌蹄》修丹十戒第五戒是禁酒。 從養(yǎng)生的角度而言,道教又贊成用酒,同樣是《修真十書雜著》卷《次韻勸道歌》,王承緒說,“養(yǎng)疾扶衰在酒(養(yǎng)疾扶衰,固神養(yǎng)炁, 酒為百藥之長) ” 。
道家主張飲酒適量
即便如此,道士還是主張飲酒應(yīng)當適量,同上書《承緒三次韻》倡議,“少斟朱博案酒(前漢朱博, 案上不過三杯)”。
八仙長安酒會
我們從養(yǎng)生的角度對道教飲酒觀做個比較具體的考察。總的來說,道門對酒的基本態(tài)度是:酒可以喝,但不要過多過頻。“夫酒少吃即益,多吃即損。少即引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wèi),理氣御霜,辟溫氣。 ” 飲過量則醉,醉甚而吐,不佳。
大醉極傷心神
宋人劉詞在《混俗頤生錄》中薈萃前人經(jīng)驗對飲酒過度的危害以及飲酒中當注意的事項有明了通達的論析:
大醉極傷心神,肝浮膽橫,又復(fù)招風敗腎,毀筋腐骨莫過于酒,飽食之后 尤宜忌之。夫好酒之人多患肺氣兼風,不爾則腰膝疼痛或膀胱冷疼,課一般耳。 凡飲后不欲大吐,大吐則肝翻膽竭。肝是膽之府,既竭則膽?zhàn)簦戰(zhàn)魟t心怯, 心怯則多驚悸,夜臥恍惚,尤多健忘,則心神漸散。覺損則服補心丸。凡欲飲酒不欲速,速則沖破肺。肺為五藏之華蓋,固不得損。損則多涕洟兼患肺氣、 肺痿、咳嗽之疾。若患勞氣、風疳、五痔人切忌之。若患風人加之藥物浸酒, 不令甚醉。飲酒后不欲得飲冷水、冷茶,多為酒引入腎藏,為停毒水,即須去 之。多時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疼兼患水腫、消渴、攣躄之疾,皆又斯起。飲后 不欲一向臥,須使人回轉(zhuǎn),不爾浸損膀胱、腸胃,但看酒家屋易壞,此益明矣。 不問四時常吃暖酒彌佳。若冬月但殺冷而已,不要苦熱,熱即傷心肺。……凡空腹,切不宜聞穢惡之物氣,及往疾病人家,但飲酒即辟邪毒。……常見人夏 月于井中浸酒,冬月即以酥酪和飲之,此為大害,必當入腰膝間為冷癥之疾。…… 飲酒不欲風里坐臥,袒肉,操扇,蓋緣毛孔悉開,不欲使風入,風入即令四肢 不遂兼風,手足癱瘓等皆由斯得。
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道門中人認為酒可避穢、助藥力,適當飲用有益健康,但如果過量,又飲用不當,那危害就很大。所以道門主張: “神仙不禁酒,以能行氣壯神,然不過飲也。”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成果表明,道教對酒的態(tài)度是科學的。少量飲酒可延緩動脈硬化,預(yù)防部分心臟病。大量飲酒損肝,會使心血管疾病大大增加。
大量飲酒還會使人發(fā)胖,升高甘油三酯并消耗人體維生素B,從而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這對老年人來說,尤為不利。
道家養(yǎng)生中的飲酒禁忌
除了主張飲酒適量外,道士們在養(yǎng)生實踐中還總結(jié)出一些飲酒宜忌:
1.飲酒宜緩。 “凡欲飲酒不欲速,速則沖破肺。肺為五臟之華蓋,固不得損。損即多涕洟兼患肺氣、肺痿、咳嗽之疾。若患勞風、風疳、五痔人, 切須忌之。若患風人加之藥物浸酒,不令甚醉。 ” 飲酒過速,不僅傷身,還容易醉酒,從現(xiàn)代科學而言,飲酒后五分鐘乙醇就可進入血液,30—120 分鐘時血中乙醇濃度可達到頂峰。 飲酒快則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會出現(xiàn)醉酒狀態(tài)。
2.飲酒宜暖。 “不問四時,常吃暖酒彌佳。若冬月但殺冷而已,不要苦熱,熱即傷心肺。凡是飲食皆不欲熱吃,非獨熱酒耳。” 酒宜熱飲,利于養(yǎng)胃。
3.飲忌空腹。空腹飲酒,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對胃腸道傷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潰瘍,最好的預(yù)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質(zhì)食物,或飲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防止酒精滲透胃壁。
4.酒后忌風。 “飲酒不欲風里坐臥,袒肉,操扇,蓋緣毛孔悉開,不欲使風入,風入即令四肢不遂兼風,手足癱瘓等皆由斯得。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