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yǎng)生術大觀:運動、飲食及精神保健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02 瀏覽次數:次
養(yǎng)生方法與運動保健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其在發(fā)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的養(yǎng)生方法,而大量的養(yǎng)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
帛畫導引圖
導引。導引也寫作道引。導引就是通過四肢、身體運動,引導身體中的邪氣,將其排出體外。導引作為養(yǎng)生健身術,戰(zhàn)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道教將其作為長生方術,或作為強筋健骨、去病除勞養(yǎng)生術。《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說,導引可以調營衛(wèi),消谷水,排除身體中的風邪,長進身體中的血氣或正氣,使人精神健旺,疾病痊愈,可以按圖去作。它可以單煉,也可同服氣結合起來。導引種類很多,有立式、坐式、臥式等。華佗發(fā)明的五禽戲,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也是導引的一種。導引可以說是現代體操的鼻祖。氣功動功也可歸于導引。導引用于爭斗對抗,就是武術。武術用于鍛煉,就是養(yǎng)生術。養(yǎng)生太極拳已風行全世界。現在流行的健身舞蹈,也可歸于導引的范疇。有學者考證認為,導引和服氣都源于原始舞蹈。
按摩。 按摩是指用手對身體各個部位施以推、搓、揉、捏、擊、拉等進行治療和保健的方法。有由他人為自己按摩的方法,也有自我按摩的方法。道教認為按摩可使氣血通暢,驅除邪淫,從而達到去除疾病,聰耳明目,舒筋健骨的作用。不僅如此,按摩通過對皮膚、肌肉、血管和神經的壓迫作用,可以激發(fā)其活力,還可以進而強壯臟腑,同時還可以達到健膚去皺的美容效果。有的自我按摩法從頭到腳,有一整套動作。有的只按摩一個部位,只有一種動作。按摩經常與導引、服氣、存思等方術相配合。孫思邈《千金要方》收有太上混元按摩法,共49式。《真誥》引《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要人導引完畢后,用手巾摩擦頸項、耳后,令熱。然后用手掌摩眼、面、項等部位。
行氣。 行氣一般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呼吸法。道教非常重視氣,其基本觀點與一般理解不同,認為行氣的本質在于獲得氣,所以也稱為服氣、食氣、吞氣、煉氣等。《抱樸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yǎng)身,外以卻惡,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行氣的方法、派別非常之多,一般要點是呼吸細慢勻長,吸多呼少,結合閉息等。行氣的出現也很早,先秦典籍和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文物都有具體記載。
行氣也叫吐納,其基本理論是認為氣有清濁、生死,吐納即吐故納新,吐出濁氣、死氣,吸進清氣、生氣。有吐納六字氣法等。
胎息也是行氣的一種。但對胎息的解釋有各種各樣。《抱樸子內篇.釋滯》說: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兒在胞胎中那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作到最后不用口鼻呼吸。《胎息精微論》說:咽氣凝結在腹中,如懷胎一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強調腹中聚氣。《胎息根旨要訣》說:命門是氣之根本,有天地陰陽二氣初結精之氣。只要復此根本,就能像胎兒隨母呼吸那樣,故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恢復命門中的內氣。《胎息雜訣》說:內外氣不雜即胎息。這也是強調保留內氣。總之,胎息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養(yǎng)生方法與飲食保健
四時攝養(yǎng)
一:食養(yǎng)。
食養(yǎng)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養(yǎng)生。我國食養(yǎng)的歷史非常悠久,比如馬王堆帛書中就有不少關于食養(yǎng)的處方。現存最早的食養(yǎng)專論保存在孫思邈的醫(yī)學著作中。在其《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一門,在其《千金翼方》中有《養(yǎng)老食療》一節(jié)。道教高度重視食養(yǎng)的重要性。孫思邈對比藥療和食養(yǎng)說,治病要想快,必須依靠藥物,但維持生命還是要靠食物,不懂食養(yǎng)則不足以存生、養(yǎng)生。調節(jié)飲食的方法是極高明的養(yǎng)生術。道教治病、養(yǎng)生,主張藥療和食養(yǎng)并用,先食后藥。先食后藥即先食療,若無效,再藥療。孫思邈說:食療不愈,然后用藥。補虛也主張藥補不如食補。根據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教主張日常飲食應有節(jié)制,反對暴飲暴食和過分肥膩。主張多食四季時鮮,多食野生菜蔬花果。另外,道教還很注意食物配伍禁忌,都是經驗的總結。
二:服食。
服食也叫服餌,指服藥,即服長生不老藥。有的認為僅靠服食即可求長生。據這種方術說,服用丹砂、金、銀、玉等礦物性藥物時,可用一定的方法將之化為液體。道經記載了仙人八公服食成地仙的故事。據說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趙他子服桂二十年,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楚女子服地黃八年,林子明服術十一年,杜子微服天門冬,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都成了陸仙。后服金丹,成為天仙。有的道經則認為服食只能治病、養(yǎng)生,是成仙的輔助手段。道士在長期的服食實踐中,對許多礦物、動物和植物的藥性了解較深,留下了不少養(yǎng)生藥方,很有價值。
三:辟谷。
辟谷是一種修煉方法,即不食五谷雜糧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這種方術認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這是說,食用日常食物雖能維持生命活動,但不能長生不死。又說:欲得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即日常食物會在腸胃中留下有害渣滓,會使身中上火,減少壽命。這種方術的要點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氣或服藥等。《抱樸子內篇.仙藥》記載一則服藥辟谷的故事說,秦時一宮女驚走入山,饑無所食,垂餓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葉松實,遂不饑不渴,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已二百余歲,被獵人在終南山捕獲,帶回。供給她五谷食物,兩年后蒼老而死。葛洪感嘆說:向使不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辟谷術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辟谷也稱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
四:四時攝養(yǎng)。
四時攝養(yǎng)就是順應四季陰陽消長、氣候和生理變化而進行養(yǎng)生。比如丘處機撰的《攝生消息論》敘述春季說: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yǎng)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yǎng)脾氣。高年之人,宿病發(fā)動,皆冬所畜之疾,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別生余疾。唯用消風、和氣、涼隔、化痰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暢通。其余三季也各有應注意的事項。除了四時外,有的道經還敘述逐月養(yǎng)生之法,稱為月令、月覽、月錄等等。宋元以來,四時攝養(yǎng)形成道教養(yǎng)生學中一個學派。
養(yǎng)生方法與精神保健
現代醫(yī)學承認精神對疾病有影響,精神娛悅則疾病痊愈的就快,精神抑郁則疾病容易趨于惡化。道教在利用意志、意念、精神等修行的過程中,就總結出大量保健的方法。
通靈內丹功
一:存想。
存想也稱作存思。存即想,即思。存想也就是閉目靜思某一特定的對象,作到不用眼睛而看見它。存想往往包括叩齒、念咒、咽氣等輔助手段。道教認為,存想可以預知吉兇,去惡獲福,長生成仙。存想往往根據存想的對象不同而有很多區(qū)別。如內視,也稱返觀、內照等。其法認為,經過修煉,人可以閉目內視,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如守一,即閉目靜思至高無上的一、道或氣,使它們常駐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喪失。守一在早期道教中的地位,尤其顯得重要。如守三一,是存想并列的三個對象。說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虛、無、空;有的守神、氣、精;有的守身中三宮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氣等等。如存神是存思各種神仙。思九宮法,是存思身中九宮諸神。還有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存司命法、紫書存思元父玄母訣等,不勝枚舉。存想諸法中包含著祈禱神靈保佑和神秘體驗的內容,也包含著高度集中精神而忘掉其它,從而達到健康身體作用的成分。闡述存想法的經典有《黃庭經》等。
二:內丹術。
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以自己的精氣神為藥物,煉成的長生不老藥叫內丹。煉內丹的方法叫內丹術。內丹術中包括服氣、內視等方法,有與現代所謂的氣功法相似之處。可以認為內丹術就是一種氣功。但道教不這樣看,認為氣功僅僅是內丹的基礎階段。一般將氣在丹田之間運行稱為烹煉,將氣順著任督二脈運行叫作小周天或走河車,將氣的運行擴大到四肢叫大周天。內丹術有文始、北、南、東、西、三豐、中、青城、伍柳、三峰、自然法和無為法等派,各不相同。內丹術如果修煉得當,的確可健身去病。道教將《參同契》、《黃庭經》、《陰符經》、《悟真篇》、《古龍虎歌》、《入藥鏡》等作為主要丹經,也有將《老子》作為丹經的。
可以說,這些養(yǎng)生方法都是歷代仙真高道在修行過程中經驗的總結,每一種養(yǎng)生方法都有無數的成功案例,然而,每一種方法又包含了深奧的道教理論基礎,以及復雜的具體操作方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每一種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會因人、因地、因時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細微的變化,因此,在具體的應用時,還需要現代的養(yǎng)生家再做更為細致的探索。
(作者為平頂山道協秘書長彭羅蛟)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