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拳友如何習練獨立轉體拳式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10-24 瀏覽次數:次
楊式傳統太極拳是指楊式太極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宗師創編定型的傳統套路,也稱“大架子”。該拳以舒展大方、緩慢均勻、松靜平穩和安舒自然等為主要特點,其所具有的治病防病防身、健身養生等功能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目前,習練楊式傳統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中老年人把它作為鍛煉身體和防病治病的首選運動項目。楊式傳統套路動作簡練,柔和緩慢,如有明師指導,學會拳架并不困難。但要認真嚴格地按其正確的動作要領去練習,真正做到以腰腿帶動四肢,松靜沉著,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老年拳友,因年令、生理、身體狀況等原因,要練好楊式傳統套路,就要在明師的指導下,依照拳理拳法,勤學苦練,多動腦筋,才能練好。
楊式傳統太極拳的拳式只有三十多個,加上重復拳式,也只有八九十個左右。雖然拳式不多,但少數拳式動作難度較大,尤其是獨立轉體的拳式,老年拳友要打得輕松沉著、平穩中正和安舒自然就有一定的困難。獨立轉體,指一腳獨立,一腳提起或虛懸,然后腰身帶雙腿擺轉90°以上甚至更大角度的轉體動作。筆者經常看到一些老年拳友,其他拳式都打得不錯,但一到獨立轉體的拳式就打不好了。轉體時重心不穩,左搖右晃,前歪后仰,甚至失重欲跌,失去了楊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嚴重影響了練拳效果。
在傳統套路中,獨立轉體角度90°以上的拳式主要有以下七個:1、斜飛式(約135°);2、轉身左蹬腳(135°);3、雙峰貫耳(90°);4、轉身右蹬腳(270°);5、五女穿梭[二](180°);6、玉女穿梭[四](180°);7、轉身擺蓮(225°)。為闡述方便,筆者把上述拳式的轉體稱之為“傳統轉體”。這種打法因獨立轉體角度較大,老年拳友往往打不好。
那么,老年拳友在獨立轉體時,如何做到輕靈平穩和松靜自然呢?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把上述拳式的轉體角度分兩次或三次完成,以減小每次的轉體角度。具體做法是:虛懸或提起之腳在轉體時分一次或兩次著地,然后兩腳分別隨腰碾轉,再提腳隨腰擺轉至拳式所要求的方向位置。我們暫且把這種轉體稱之為“碾步轉體”。下面,筆者把上述拳式兩種不同轉體的動作要領作簡要的闡述。傳統轉體按楊式太極第四代直系傳人楊振基宗師的教練法闡述。由于轉體時手部動作相同,故碾步轉體主要闡述步法的變化與轉換。
一、斜飛式
傳統轉體 第一動:倒攆猴打完后,腰帶雙手翻轉,先右后左使身體轉至東北偏東,兩臂上下交合(俗稱“抱球”,下同)。第二動:重心移左腿,提右腳,隨腰向西南擺轉約135°踏出成右弓步,腳尖向西南。左腳跟(或腳掌)隨腰右轉向后(或向前)輾轉約135°,使腳尖向南。第三動:兩手上下分開,如野馬分鬃,唯右腕與耳同高。此式轉體時如掌握不好,身體易向后仰或站立不穩。
碾步轉體 第一動:與傳統轉體第一動同。第二動:提右腳移至左腳右側約25~30公分處踏實,然后左腳跟(或腳掌)隨腰右轉向后(或向前)碾轉45°使腳尖向東面向南偏東。第三動:再提右腳,隨腰右轉向西南踏出,成右弓步,腳尖向西南,左腳跟(或腳掌)再向后(或向前)碾轉90°,腳尖向南。第四動:與傳統轉體第三動同。
二、轉身左蹬腳
傳統轉體 第一動:左分腳打完后,以右腳跟為軸,腳掌離地,腰帶手腳左轉至面向西北,左腳同時懸空收回,膝朝西,雙手外旋平肩收回成十字手(左手在外),眼向西平視。第二動:雙手由里向外左右分開,坐腕立掌,左臂向西偏南,右臂向東偏北。左腳以腳掌向西蹬出。此式轉體時,身體平衡不易控制。
碾步轉體 第一動:要領同傳統轉體第一動,唯腰帶手腳左轉時,左腳隨腰轉于右腳左前方25~30公分處落地。第二動:右腳跟隨腰碾轉135°,使腳尖與身體均向西北。第三動:左腳懸空提起,以腳掌向西蹬出。手部動作與傳統轉體相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太極拳須去僵求柔 達大松大柔之境
下一篇:太極拳術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