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氣沉丹田 三、內勁與懂勁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10-16 瀏覽次數:次
學習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在傳統的叫法里叫“懂勁”階段。王宗岳《太極拳論》里把太極拳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為“著熟”,二為“懂勁”,三為“神明”。王氏所說的第一階段,相當于此文中的“意守丹田”階段,都是指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此文之所以用“意守丹田”來命名初級階段,因為本文主要是從意氣的角度來論太極拳,重的是內。“著熟”一說重的是外形。
何為“著熟”?過去太極拳架子沒有規范過,一個人一個架,對于各拳式的解法,更是見仁見智,五花八門。實際上“著熟”是很難有一個客觀標準的。王氏之所以用“著熟”來命名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我猜想主要是強調當時學藝的一個重要原則:尊師。
過去由于資訊條件的限制,既沒有研究資料、練功心得可讀,也無錄像帶可看。要學真功夫,就得要找到好師傅。功夫的傳遞主要靠動作,而不是靠資訊。這是中國武功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延續的一個基本特征。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做,循規蹈矩,把老師教的動作、套路都做得十分熟練。在這一熟練的過程中,自然也就獲得了入靜、放松等初級階段所需要的基本功。
懂勁階段應該說是學習太極拳的高級階段。王氏的第三階段,所謂“神明”,它本身并不表現修煉太極拳的階段性。而只是指出太極拳練到“懂勁”以后,就能越練越神,一旦運用,就能隨心所欲,出神入化。因此很難把它獨立為一個階段,從而找到它的階段特征。
由“著熟”到“懂勁”,或者說由“意守丹田”到“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的重要的轉換關節,既由外到內的轉換,由無力到有勁的轉換。
|
前面說過,太極拳的初級階段通過入靜放松,把身體原有的僵勁都給丟掉。身體一無所有了。這時就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東西來代替所丟掉的東西。也就是說需要給身體注入一種新的力量。太極拳所找到的這種新的力量就叫做“內勁”。
獲得力量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力學的原理鍛煉肌腱,身體能長出一個個表示力量的肉疙瘩,可見是很有效的;而根據中國傳統心學的道理用意去引導,也能使身體充滿力量,而且也是很有效的。
但內勁這東西不像肌肉疙瘩那樣表現在外面,是看不見的。要獲得內勁,就需要有點悟性。所以太極拳里把尋求內勁的階段叫做“懂勁”。
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對“懂勁”二字多有誤解。把“懂勁”簡單理解成懂別人的勁,就在推手里去求。練習推手在太極拳中固然很重要,不練習推手就把握不住別人的勁路。但推手本身并不能產生內勁,相反,無明師指導的推手,通常只能產生硬力。也就是說“副作用”很大。
由于推手是一種對抗性練習,它可以作為一種對自己功夫的檢驗方法,但不可以作為把太極拳帶入高級階段的方法。太極拳從初級到高級的飛躍是由悟性而生。懂勁講的是懂自己的勁。這道理就像做人一樣,懂自己總是比懂別人難。所謂“懂勁”階段是指自己的內勁產生和增強的過程。
內勁是什么?簡單地說,我們可以說內勁就是在入靜放松的條件下,周身協調運動所產生的一種人身能量。但不能說一切身體的協調運動都能產生內勁。如舞蹈為了舞姿的優美,也要求周身協調的動作。但它并不產生內勁。這里的區別主要是“用意”的不同。
內勁從哪里來,它是如何用意的?關于這個問題,說的最明白的要算武當山所傳的張三豐《太極拳論》。其論認為: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 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 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的前輩,如顧留馨先生,對武當山所傳張三豐《太極拳論》的真偽存疑。以張三豐命名的《太極拳論》是否明代道士張三豐所著,這是個考據學問題,這里姑且不論。但張文因為點出了以下太極拳的四個重要原則,因而不失其為太極拳經典的價值。
(一)“用意不用力”的原則;
(二)勢勢相承,連綿不斷的運動原則;
(三)內勁的產生原則;
(四)內勁的勁別。
欲手上使勁手上求,腿上有勁腿上求,這是力學的辦法。而內勁的獲得方式則完全相反,欲在手上有勁從腿下求,一點有勁全身求。張三豐《太極拳論》道出的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放一個特定的“意”,認準從腳到腿到腰,最后到手的這一內勁運行路線,然后以這個意所包含的理去指導太極拳練習。經過長期的太極拳練習后,內勁逐漸在體內形成,所謂“運柔成剛”。由此獲得的勁力,由于有一個把全身連貫起來的意在做指導,其特征就是個“整”字。
內勁是一種人體內強大的能量,也叫太極剛勁。有的太極拳家說太極剛勁無堅不摧,故而稱之為“神力”。無堅不摧大概有些夸大,但當剛勁驟發時,所產生的能量絕對不是“用盡全身的力氣”這樣的話所能形容的。
內勁在體內產生以后,太極拳的豆腐架子就變成了外柔內剛的架子,就能夠實現“后發制人”的目的。
內勁在太極拳里是通過特定的形式發放出來的。關于這些形式,張三豐《太極拳論》里提出“堋履擠按,采冽肘靠”的八門勁別,陳式太極拳卻發展了“纏絲勁”的理論。
“堋履擠按,采冽肘靠”是八個不同拳式的名稱。這些不同的拳式之所以能夠構成太極拳的八門勁別,主要是因為通過這些拳式的練習,使人體構成一種以自己為中心,把內勁向周圍的四個正方和四個斜角發放的能力。因此,只要明白了太極拳內勁發放具有以自己為中心,向八方發放的特征就等于掌握了八門勁別的本質。至于具體的拳式如何,則可以任其在太極拳的發展中不斷創新。
“纏絲勁”這一概念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它形象地表現了太極內勁的基本特征,表達出太極內勁與其它內家拳內勁的區別。因為太極拳的基本運動形式為連綿不斷的圓弧運動,其內勁由腳跟向上,在圓弧中緩緩運出,所謂“運勁如抽絲”,形成一個上升的螺旋形式,所以太極勁就是“纏絲勁”,并不獨是陳家拳所專有。這種內勁在驟間發放出來時,就像龍卷風拔地而起,具有拉枯摧朽,勢不可擋之勢。故稱“一動一太極”。
今天講“纏絲勁”的,大概為了教學上的方便,大多把其解釋為動作上的內旋與外旋,其實,“纏絲勁”是內勁,既在內不在外。外形的旋轉是不會產生內勁的。內勁是用意貫注,由內而生。為了明白內勁在人體內產生的機制,就必須研究太極拳的氣機氣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