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專題片《90后對話道德經——貴柔》
欄目分類:道教典籍 發布日期:2016-08-20 瀏覽次數:次
水,是謙和的。水,也是柔弱的。謙和,是一種美德;而柔弱,則是成就這種美德的大智慧。居弱、懷柔,不但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處世心態,也是一種了然悟“道”的人生境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柔弱的力量溫潤而綿長,與剛健迅捷相輔相成,共同演奏著自然與人生妙不可言的和諧樂章。
立春剛過,從南國吹來的暖風便開始徐徐地改變著季候。早春時節,大地仍然一片肅殺,偶爾好奇地撥開枯草,便可以看到一葉新芽已在春泥中輕輕顫動。春天,就在這稚嫩而簇新的綠意中悄然綻放。四季的更替總是無聲無息,而大自然卻在這一歲一枯榮中,暗示了萬物化生的奧秘——在那些看似柔弱的生命中,仿佛總蘊含著無限生機。在人們尋常的思維中,柔弱與剛強相比,似乎總是處在不利的地位。一株新芽不如一棵古樹那般經得起風霜歷練;一個初生的嬰兒與一個健壯的成人相比,其力量更是渺小。但是哲學家們卻擅于站在尋常思維的反面,來思考不尋常的問題,發現耐人尋味的哲理。但是在老子看來,大自然中的蕓蕓眾生,往往越是身處柔弱的狀態,就越潛藏著生機,越能煥發持久的活力——因為柔弱,標志著生命的開端;而剛強,卻預示著華彩之后的終章。路邊的楊柳在和煦的春風中招搖,柳枝時而拂過行人的發梢。感覺到來自春天的撫摸,我們不禁停下腳步,牽過柳枝的手,向春天問好。初生的柳枝總是那樣柔軟,如少女的腰肢一般柔韌,在人們的眼前、掌心活潑地舞動。但是,當秋風肅殺之際,這一彎纖軟的柳條,也會因為生命的流逝而枯槁、脆硬,在手中稍一用力,便即折斷。這,便是老子所說的“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看到,生機仿佛總是棲身于纖弱柔軟的事物中;而剛強,往往是生命離開后遺留的廢墟。那一絲新柳,雖然細嫩纖弱,卻能在春風化雨中舒展為參天棟梁;而殘枝敗葉,剛則剛矣,卻一折即斷,因為它已永遠失去了靈魂和生機。柔弱,本是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劣勢”,而老子,卻啟發我們從這種“劣勢”中去體悟自然,省(xing三聲)察生命,發現它的可貴。一花一世界,一葉一春秋。正是在這無數稚嫩而微小的綠意中,我們探尋著春天的步履,感悟著宇宙流轉不息的生命軌跡。
《呂氏春秋》一書曾以“貴柔”來總結老子的思想。在《道德經》中,柔既是一種原則和方法,也是一種涵養和境界。“貴柔”,并不意味著卑躬屈膝、唯唯諾諾,也不是倡導毫無進取、遇事則退的處事原則。在古人看來,柔,是一種持久而堅韌的力量,它比之剛強不但毫不遜色,而且時常能出其不意地迸發智慧,打破強者不敗的神話。若想從生活中捕捉以柔克剛的智慧,我們不妨起一個大早,去看晨練的老人打太極拳。太極拳,稱得上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中國傳統武學之一。在這套源遠流長而又平易近人的拳術中,亦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儒、道哲學思想。鶴發童顏、白衣飄飄的老人們氣定神閑。野馬分鬃,縱橫捭闔;白鶴亮翅,從容舒展;手揮琵琶,流暢自然。在老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全然沒有一般武術咄咄逼人的氣勢,只有一招一式的緩慢圓融、連綿不斷。武術,向來推崇速度與力量。相比之下,老人們這些緩慢的動作似乎都不能稱作“武術”。然而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弱勝強正是太極拳法別具一格的特色,也是太極哲學的精要所在。招數的緩慢柔和,只是為了分散剛勁的力道;而后發制人的智慧,在于知己知彼、因敵變化。那些看似緩慢圓融的招式,并不是花拳繡腿的表演,對于武學大師來說,后發制人、以柔克剛的套路更是出奇制敵的上佳之策,歷來被習武之人推崇備至。譬如在電影《太極張三豐》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欣賞到太極拳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唯美畫面。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就是靜心修身,排除戾氣,感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這是太極拳彰顯出的“武德”,更是以柔為貴、以和為美的高尚情懷。中國傳統的武學,向來不以奇兵險招為至上功夫,更不以好勇斗狠為精神旨歸。武功套路雖然以剛健為主,但真正主宰武功套路的,卻是一顆悲憫柔善、寬容謙和的心。沒有對生命的悲憫,就會招致自相殘殺;沒有寬和之心、睚眥必報,又會招惹多少不必要的是非。以無招勝有招,以不戰應萬戰,這才是更為高妙的境界。外剛內柔,以柔御剛,以剛輔柔——這才是中國武學最發人深省、彌足珍貴的寶藏。以柔為貴,就是以容為大,就是以和為美。幾千年后的今天,人類世界依然硝煙不斷、紛爭四起。當我們在國際上不斷呼吁和平、在家邦里不斷倡導和諧時,卻不自覺地遺忘了那些塵封在經典中的醒世恒言。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勝剛強,是天下人盡皆知的常理,卻很少有人能做到。無論是為人還是為政,只有以柔為貴、以和為貴,才能風平浪靜,海闊天空,還世間一片清靜和諧的幸福未來。
眼隨手動,手以意行。一套漂亮的太極拳完美收功,老人立在原地,從容拱手。對老人們來說,正是緩慢柔和的動作,使得他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獲得心靈的舒暢與平和。也許,當我們熱衷于炫耀勇力、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來自警自勵時,我們也需要柔的力量、柔的智慧來反思急功近利的弊端,來修養寬容平和的心性,來體察陰陽圓融、和諧共生的天道泱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