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武當”
欄目分類:詩詞歌賦 發布日期:2018-08-06 瀏覽次數:次
朝武當 減克家 坐在大木船上,沖過了三峽,仰頭瞻望過巫山十二峰,四年的時光,嘗飽了蜀地風色,今天,用記憶去提武當舊游的印象,山光勝跡已象霧一般的朦朧了。 二十九年的深秋,決心要離開五戰區了,下了決心去朝一下武當,免得留下一個遺憾,象過去一樣,

朝“武當”
減克家
坐在大木船上,沖過了三峽,仰頭瞻望過巫山十二峰,四年的時光,嘗飽了蜀地風色,今天,用記憶去提“武當”舊游的印象,山光勝跡已象霧一般的朦朧了。
二十九年的深秋,決心要離開“五戰區”了,下了決心去朝一下“武當”,免得留下一個遺憾,象過去一樣,在青島住了五年,竟沒有登過一次“東海嶗”!
從“老河口”到“均縣”是很方便的,幾個鐘頭的汽車就可以到達“均縣”,這座小城市是荒寒的,對我卻十分熱切。因為,有兩次叫敵人把我們趕到這里來,人把城都塞飽了。春天,常有餓死的人倒在路旁里,附近山里老百姓,終年吃不到一顆鹽粒子。這座城,叫“凈樂宮”占去大半,垣墻雖然殘破了,但是里邊犬龜身上馱著一丈多高的石碑,仍然巍峨的屹立在那兒說著當年皇帝的威風。
在“均縣”,一抬頭可以望到“武當’’山。五里路一座廟宇,從腳下一直排到八十里以上的“金頂”。據說,當年造這些宮殿用了江南七年的錢糧。為了永樂皇帝要實現他的一個夢境??他自己來玩過一次,至今留下許多傳說在老年人的口頭上。
出城向西南,走一段公路,就該岔入山道步步高升了。走不多遠,回頭向下看,有一片廢墟,慢慢的快給犁耙侵略完了。這一個廢墟里埋著一個故事:當年建筑工人,成千累萬,終年不停的工作,怕他們撈到了錢動了歸思,便在這兒設了一個“翠花巷”,里面全是一些擦粉黛綠的賣笑人,工人在這兒享樂一時,把腰包倒完,不得不再回頭去受那長年的辛苦。他們,這些可憐的女子,象花一樣,吸引著那些勞苦工蜂。
再往上走,五里一個站口,好讓人歇腳,可是,一直保留在我記憶里的,卻只有那個“磨針井”了。“武當”真人出家學道,道沒學成,倒遇上了萬苦千辛l他的心冷了。就在這地方,他碰到了一個老太婆在石頭上磨著一根大鐵棒子,他就好奇的問:“老婆婆你在做什么?“我在磨一條針呀”。他正在想這句話的意義,一轉眼,那個老太婆不見了。“武當”真人終于成功,至今留著一口井,一根鐵棒子在鼓勵著人。
當天停在“紫霄宮”,這是一個中心點,雖然天色還早,也不能再向前奔了。崇高寬宏,一片琉璃瓦,仿佛走進了北平的故宮。山門口貼著歡迎“司令長官”的標語,“勢力”達到深山的古廟里來了,和著古松紅葉,山光霞影對照起來,這是多么刺眼啊。走進“西宮”,有“執事”敬茶少坐片刻,被讓進“東宮”安歇。大院子方磚鋪地,屋子里桌椅整齊,頗為潔凈。晚上,開素菜白飯,味道極好。一個十幾歲的小道士聰明伶俐、伺候很周到。
“你們的米很好呀。”
“很好,可是我們吃不到。”他黯然地回答我。從他的話里我才知道,出家人也把身份、階級帶到宮殿里來了。
大殿里有一塊大杉木,架在架子上,從這面用指頭輕輕一敲,從那面就可以聽到聲音,如果忘了這一筆,就湊不足“武當”八景了。
游過“武當”的人,過烏鴉嶺不會忘買兩個饅頭,站在嶺頭上,叫幾聲“老鴉、老鴉”,老鴉便啞啞的不知從什么地方來到半空里。把弄碎了的饅頭用力向上一摔它便不會落到地上來了,看烏鴉箭頭一樣的追著它,有的在半空里捉住,有的隨著它墜到山谷里。
老遠望去,一個挨一個的山峰象兄弟一樣差不多高低,及至登在金頂上,才覺得一切在下惟我獨尊了。
金頂有一間金房,墻壁就象全是金的(其實是銅的),可是非金錢卻敲不開門。“執事”一手拿著鑰匙,一手拿著化募本子。山頂上有廟、廟里有茶館,回頭帶幾包茶葉送人,這種茶葉雖然不大有名,也大可口,可是它是產在“武當”山上的。
談論到說一說燒“龍頭香”了。一座大廟的背后,萬丈無底的深溝,一條桶粗的石龍把一丈多長的身子探了出去,龍身子上一步一團雕花,龍頭上頂著一個大香爐。每逢香火盛會,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旗鑼香紙,不遠千里而來,為了在“祖師”臉前點一柱香,叩一個頭。有的為了父親或是為了自己許下大愿,便踏著龍身上的雕花,一步步走到龍頭上去,在香爐里插一條香再轉身走回來,多少孝子,多少信徒,把身子跌到叫人一望就暈頭的深溝里去。叫來年六月的大水把尸首沖出幾十里路去。結果還賺一個“心不誠”。
現在,是有一個柵門把龍頭鎖住了,上面貼著禁止“燒龍頭香”的諭令,“司令長官”和皇清大臣的名字一起壓在上面。許多人感到煞風景,因為再也沒有熱鬧可看了。
下山來,一塊錢買了一根手杖,這手杖產生在“武當”的一個峰頭上的,不信嗎?有歌謠為證:
七十二峰,峰峰朝武當,一峰不朝,一年拔你千根毛。
三五年十二月追記于滬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武當山日出記
下一篇:武當太和山記(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