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紀游
欄目分類:詩詞歌賦 發布日期:2018-08-06 瀏覽次數:次
我登過不少名山,不少名山都有一個光輝的頂點。號稱五岳獨尊的泰山有玉皇頂,美稱天下秀的蛾眉山有金頂,人稱清涼世界的五臺山有光明頂但是真正名符其實的光輝頂點,還屬武當山!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和安徽《清明》叢刊編輯部的同志結伴登武當。我們乘車到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和安徽《清明》叢刊編輯部的同志結伴登武當。我們乘車到了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的南巖,開始登山。以往,這里是沒有公路可通的。明朝永樂皇帝大修武當山時,是從古均州城的凈樂宮起步,凡二百四十華里的山路,香客游人一步一步攀登,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人們完全是靠對真武大帝一片誠心支撐雙腿。如今不同了,公路修到山半腰,為中外游客大開了方便之門。從這里登山,到金頂只有二十里了。有趣的是,開始不是登山,而是下山。一步步石如階,猶如寬大的樓梯,石梯兩邊是雕花石欄桿,給人一種安全感、輕松感。我們扶欄而下,輕松自如,遙望右側的南巖,果然佳景綺麗。那百丈高險的紫霄巖上人工雕鑿的石殿,那石殿前凌空高懸的石雕龍頭香,那和石殿遙相呼應的飛升巖上的梳妝臺,那為連接石殿和梳妝臺而修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梯棧道石欄桿,那崖壁上倒掛的蒼松,纏繞的白云,那崖壁下幽深的峽谷,奔流的溪水,組成了一幅壯麗的山水國畫,遠遠超過古人的《仙山瓊閣圖》,令人嘆為觀止!近觀左側的金仙巖,千尺絕壁,氣勢逼人。相傳,當年李時珍到武當山采藥就住在這高巖上的洞穴中。李時珍在武當山采藥四百余味,寫進了他的舉世名著《本草綱目》,同時行醫;為武當山中的貧苦山民治病,消弭一方傷痛疾苦。我們的中華民族是有情有義的民族,為了紀念李時珍,就稱他為“金仙”,把他穴居的地方稱“金仙巖”。如今,金仙雖去,但金仙巖猶在,金仙巖上的山洞歷歷在目。觸景生情,想起攀山越嶺造福人民的李時珍老人,不禁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沿著石梯下一程,便是一段盤坡平路,一邊依山,一邊臨谷。路是好走,但風險不減,要不是時有欄桿護著,行人真有點膽戰心驚。我們邊走邊欣賞著兩旁山色,大約趕路五里許,來到了小武當。這小武當原是聳立在平地上的一座小山,高不過數丈,但溜圓苗尖,拔地而起,傳說它是武當主峰??天柱峰的峰尖。相當年真武大帝坐鎮武當山,嫌天柱峰太尖,便拔起七星劍,一劍斬去山尖,那山尖滾落到這里。后人便稱它“小武當9;o小武當上長了七棵怪樹,碧葉虬枝,據說夜晚能閃閃發光,遠觀星斗一般,因此人們又稱這里為“七星樹”。七星樹旁,修了條石板小街,布滿飯館茶肆,游人到此,往往飲茶打尖,稍事歇息,煥發精神,準備爬山。
果然,從七星樹開始,拾級而上,步步攀登,時而山坡,時而峽谷,雖然氣喘吁吁,但移步換景,漸趨幽深,給人一種蔭涼清爽之感。這道峽谷因山巖上有個黃龍洞,因而取名黃龍峽。峽底流水潺潺,依山有石階曲折而上。我們在這清涼世界中行進,薩邊是蔽El遮天的大樹,只聞流瀑聲聲,林中百鳥宛轉,給人一種音樂感。我們一行數人俯首拾級,耳聽音樂,雖不覺累,未免有些色彩單調。驀然,我們抬頭見峽谷深處,露出一個紅點,那紅點越來越大,近了,才看清是嵌在谷中的一座畫亭,紅柱翠瓦,真格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這就是有名的黃龍洞畫亭,畫亭匾額上寫著“天下馳名’’的大字,旁有小字記載,這里原是賣眼藥的地方。以往這里賣眼藥有個講究,從畫亭紅柱上拴根繩子,直達對面峭壁上的黃龍洞內,繩子上套一只花籃,有細繩系著。取眼藥的香客,先將銀錢放到籃中,抖動繩子,藏在黃龍洞內的老道,便拉細繩,系起花籃,收了銀錢,再將一瓶眼藥放到籃中系下來。整個過程,賣主買主互不見面,只憑一繩相通,故有歇后語流傳:“黃龍洞的眼藥一一兩不見面”。我們坐在畫亭的木凳上,一邊休息,一邊聽著有趣的傳說,看著峭崖上黃龍古洞,如今由于醫療衛生條件的改變。人們不再到這里討眼藥了,可那只玲瓏的花籃,那條系籃的繩子,好象還懸在這幽谷上空,上下移動,傳遞著醫苦治疾、造福人間的良藥,引起人的聯翩浮想!
從黃龍洞畫亭出,攀登數百級石梯,迎面聳立一座大山,蒼茫雄渾,高不見頂,山腰坪場有座殘破毆宇,這里便是朝天宮。朝天宮規模不大,聽說也在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的九宮之數,不知何年毀于火災,如今只剩殘垣破殿了。朝天宮前,掛著偌大一幅登山導游圖,往右有條明朝古神道,神道上標著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直達太和宮;往左有條清朝修的新神道,標著百步梯、分金嶺、山門,直達太和宮。明、清兩條神道,抱著天柱峰轉了個圓圈,起點在朝天宮,終點在金頂。如何走法?當地山民告訴我們,一般是先走明朝古神道,飽覽風光,下山再繞清朝新神道。我們同意了這個游法,向右轉,踏上了古神道的石梯棧道。
早聽人說,古神道離金頂尚有十里,一色石臺階,曲折起伏,如長龍盤繞。果然如此,那數千級石階,連結一起,出沒隱現于天柱峰腰的莽林之中,有時令人望而生畏,有時

使人感到無休止無盡頭,有時覺得前面路斷,有時覺得前程豁然開朗。我們真應感謝當年道路的設計者們,他們溶感情的曲折起伏與道路的曲折起伏于一體,讓人腳在攀登,心也在攀登!使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石級旁邊環立著眾多山峰,百態千姿,形狀各異,樹木蔥蘢,秀色可餐。不過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峰頂都傾向天柱峰,這就是武當山特有的地質構勢??七十二峰朝大頂。我們聯想到了金頂,抬頭望天柱峰高聳云端,但見白云滾滾,金頂何在?扭頭看前面山埡上聳立一座門樓,紅墻上鑲嵌一塊青石橫匾,上刻三個大字:“一天門”。字體剛健雄渾,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登上一天門,脫帽臨風。頓覺身爽神怡。我們稍作小憩,繼續攀登。誰知神道設計者卻為人們安排了一段下腳路,我體會到設計者的良苦用心,走山路最忌直上直下,那樣易累,忽上忽下,間替進行,可以解乏。我們上上下下,果然不覺勞累。不過,眼下到底在登山,由海拔幾十公尺,登上海拔一千六百余米的天柱峰金頂,因此總的趨勢是上,是攀登。走過一段起伏的石階,終于眼前出現了一段高路。抬頭仰望,一座朱砂門樓,立在南天之上,大有天宮的南天門之氣派。石階步步升高,如一架登天的巨梯,望著使人驚心動魄!我們數人,相視一眼,互相鼓勵著開始攀登了。這一段應該說是今天登山以來最艱險的一程了,石階層層疊起,每階尺許,又高又陡。我們一步一喘,步步滴汗,不停攀登。我數了一下,這一程有六百九十六級石階!按正常說法,這不是百步梯而是千步梯了。

登上千步梯,“二天門”迎面而立。身邊涼風習習,白云飄飄,伸手可攬,登高的妙處,盡在攬云之中。進了二天門,沒費多大力氣就登上了“三天門”,我們感到奇怪,登一天門、二天門秀B么艱難,登三天門為什么反而不如以前了?可是當我仰首高望,胸中的疑云消散了。我看到了高聳碧霄的天柱峰,峰腰圍著紫金城,朱砂紅墻;紫金城下是太和宮,一片丹甍翠瓦;紫金城上是峰頂上聳立的金殿;在太陽照射下閃閃放金光。整個天柱峰猶如一位頂天立地的大將軍,身穿綠袍,腰系玉帶,頭帶金盔,威鎮武當,我明白了設計者們,為什么不讓游客費勁登三天門了,為的養精蓄稅向更高更險的光輝頂點攀登!
從三天門開始,拾級攀登,山道越來越險,難度越來越大,進了太和宮,穿過紫金城,到了名揚天下的“九連登”,簡直就象到了一架登天的高梯面前。向上望立陡拔陡,石階依峭壁而建,九曲回腸;向下望云靄蒸騰,山風撲面,我們好象置身云端,手攀著九連登兩旁石欄桿上的鐵鏈-T",猶如登天一般!終于攀上數百級陡險的石階,躍上天柱峰頂,我們不禁打內心發出一聲感嘆:啊l果然名不虛傳!
迎面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銅鑄金殿。雙重飛檐廡殿式結構,五脊六獸,龍頭大吻,在艷陽照射下,金燦燦熠熠閃光。據說五百年前,鑄造金殿時,銅中含金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數百年依然嶄新,不減光輝。金殿內是一組鑄像,正中真武大帝披發跣足,身著鎧甲,面龐豐潤,莊嚴肅穆,有帝王風范;真武大帝左右是捧冊的金童,捧寶的玉女,十分端莊嫻靜,兢兢業業,有侍從風韻;真武大帝前面,左右侍立著執旗持劍的水火二將,威風凜凜,勇武可嘉,有大將風度。殿內并放兩張銅鑄神案,案上神燈高照,雖然門外山風呼呼,門內燈火卻紋絲不搖。古傳,殿內有避風珠,其實是銅殿鑄件接榫十分精密,使殿內空氣不流通造成的。這金殿,這真武大帝一組鑄像,其建筑藝術、鑄造藝術,在整個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眾多鑄造藝術品中,全達到了最高水平。古人曾為這里作過一聯:世上無雙境,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山不敢說,世上無雙境當之無愧。這金殿和金殿內的一組鑄像,確實舉世無雙!
何止金殿和鑄像,天柱峰的險要也是舉世無雙的。天柱峰頂除了聳立一座金殿外,后面還有座金殿大小差不多的父母殿,周圍地面不足一畝,四周全是陡崖峭壁,難怪人們稱之為“一柱擎天”。在臨崖的四周,建了一圈雕花望柱石欄桿,我們憑欄環顧,臨高遠望,視野所及,奇峰異景,又是舉世無雙!遠處,四百里外的江漢平原,隱約可見;百里外的丹江水庫,如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天地;數十里外的二汽車城高樓鱗次,道路阡陌,好象嵌在深山的一幅圖畫!近處,眾多山峰環立四周,峰頂傾向主峰,給人以“萬山來朝”的感覺,而那眾多山峰,奇姿妙態,如少年恭立,如少女裊娜,如老翁龍鐘,如壯婦撒撥,如天馬行空,如仙人騎鶴,如雄獅吼天,如猛虎蹲踞,如鳳凰展翅,如蒼龍騰云,如蠟燭、如香爐、如寶珠、如靈芝、如旗桿、如展旗……蔥蔥蘢蘢,云煙縹渺,如仙境,如畫卷,令人眩目,催人叫絕!
登此山,觀此景,使人想起毛主席的名句:“無限風光在險峰。”人的一生,事業一程,也象登山一樣,我國的四化大業,更象登山一樣,只有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勇于付出汗水和熱血,才能選到光輝的頂點,才能飽覽無限風光!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日于鶴壁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