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識:道教服飾
欄目分類:道教服飾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道教服飾,是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道教服飾是漢族的傳統服裝,基本上沒有隨著不同時代的服飾發展產生變化。《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古者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自后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煬帝東巡便為畋獵,盡為胡服。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
早期道教服飾,并無嚴格規范,自從南朝陸修靜“立道士衣服之號”之后,才開始形成定制。陸修靜“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飾逐漸定型。《三洞法服科戒文》又將道士服飾分為初入道門、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講法師七種品第,并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區別。全真派受戒道士的服飾在《初真戒》中也有具體規定。
《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說了四十六條關于法服的規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條關于戒衣的戒律。可見道教對其服飾相當慎重。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歷經變化,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后上部稍高起,以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亦稱“網巾”、“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
浩然巾:即“風帽”。里面絮以棉花,可御風擋寒。
逍遙巾:一塊方形或圓形的巾料,包于發髻之上,系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云頭圖案,帽后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 “雷巾”。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用于夏季。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最為簡便的一種道巾。
包巾:又稱“扎巾”,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制,只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岳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
五岳冠:又稱“五岳真形冠”或“五岳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冠頂插有如意頭。高功做道場時戴用此冠。
五老冠: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均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于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后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采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紫色法衣。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取義于道祖老子 “紫氣東來”的典故。
花衣: 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繡花圖案,但比法衣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穿著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可御風寒。
道教徒所穿的鞋,常見的日常穿用有:的黑色深口的圓口鞋、較為正式的雙臉鞋、鞋幫為黑白相間條形圖案的十方鞋、用麻繩編制的麻鞋等;用于宗教活動的主要是鞋幫上襯以云頭圖案的云履或朝鞋、黑色高筒白漆厚底的道靴、彩錦淺幫圓頭厚白底的云鞋等。
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適合夏天穿用。
道教徒經常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主要有: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制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于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稱自己的劍術“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于此。
另外,以前的道士還經常佩戴辟邪除魔的佩劍、舍藥療疾的葫蘆、掃除心垢的拂塵、演唱道情的魚鼓、化緣盛飯的簞瓢、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的陰陽環等,現在的道士多已不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