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健身樁基本姿勢講解
欄目分類:武當拳理 發布日期:2017-12-13 瀏覽次數:次
養生樁以站式為主,但亦有坐式、臥式、半伏式、行走式。其基本原則為:平均站立,內渾厚而外圓合,全身關節都自然有微屈之意,成為鈍形三角,兩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右手不向身左去,左手不向身右來。在這些原則下,可以變為很多姿勢,但練習者不宜求多,求多則功力不深,欲速不達。這里所介紹的只是一些基本姿勢,對一般練功者已經足夠選擇采用。 1.站式: ①叉腰式:在開始練功時要平心靜氣,兩腳分開,寬度約與肩齊,兩腳足尖均稍向外前方。兩目睜開向前平視,半開半閉或閉目均可,但兩眼睜開時要神光內斂。不可注意任何目標,須有視而不見之意,謂之神不外馳。足掌和足根著他,足心向上吸,意如雙足吸著地面,自腰以下,意如埋在土里。胯部放松,臀部如坐,脊部挺拔,下頜微收,挺頸,頭頂上提,意如有繩系吊在空中。但頂心在意念中似向內收縮,緊背含胸,胸微向內收,小腹松圓。兩手放于身體的腰眼部,手心向后。這種姿勢既是鍛煉又是休息。可作其它樁的預備式,也可作練其它樁時中間的休息式。 注:為了便于練功者逐步深造,故對每項姿勢的要求提得比較細致,初學者按上節初步練法中所要求的就已經夠了。萬不可馬上要求各方面都達到標準,總以舒適得力為原則,循序漸進,逐步向細致要求。 ②提按式:兩臂提起,兩肘向外撐,兩手略低于臍,放在身體左右兩側,但不貼身,指尖向前,掌心向下,五指分開微屈,雙手既有向上提又向下按之意,其余要求同第一式。 ③提插式:兩肘向上提,向外撐,指尖向下,五指分開自然微屈,意如插在泥中,其余同第一式。 ④托球式:兩肘向外撐,兩手向前,指尖向內,手心斜向上方,高度略高于臍,兩手距離約為兩拳,意如兩手托一大球,其余要求同一式。 ⑤撐抱式:兩手前伸成環抱狀,指尖相對,掌心向后,手指分開自然微屈,兩手距離約七八寸,高度在眉下肩上,意如抱球,但同時又向外撐,其它要求同一式。 ⑥擰裹推式:兩臂前伸成環抱狀,位置高不過眉,掌心向外,指尖斜向內上方,兩手食指之力欲搭成十字,兩手距離約七八寸,手指分開自然微屈,兩腕向外擰向里裹,兩肘向外撕,兩掌向外推又向上托,其余要求同第一式。 ⑦撐扶式:兩手抬起,掌心向下,指尖向內,手指分開自然微屈,高度約與肩齊,兩肘向外撐,兩手意如扶在物體之上,其余要求同一式。 ⑧按球式:臂向前伸,手指分開自然微屈,指尖向前,手的高度在乳下臍上約與中脘相平,掌心向下,兩手如按水中浮球,其余要求同一式。 2.坐式: 坐式雖然姿勢繁多,但手部、臀部的姿勢和站式的變化相同。下肢的變化可分為三種: ①坐于適當高度的椅上或床上,兩腿分開比肩略寬,兩腳平均著地,此種姿勢對腳腿部的要求與站式相同。 ②兩腿分開比肩略寬,腳跟著地,腳尖向上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 ③兩腿懸空,腳尖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 這三種姿勢對上半身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兩手的姿勢可按照站式的姿勢加以變化。只是叉腰式應改為雙手放在大腿根部,兩肘撐開。另外,凡坐式除病情嚴重不能直坐者外,背后均不可靠在椅背上。 3.臥式: 臥式可分為仰臥和側臥兩種: ①仰臥式:仰臥后全身放松,意如在水上仰游。兩肘著床兩臂抬起成抱球狀,兩膝彎曲,足跟著床,足尖回勾,足心內吸。 ②側臥式:以左半側著床為例,左手放手枕上,手心扶頭,右手放于右腿之上,或用右手輕輕按在床上亦可,使胸部空起。左腿伸出,右腿蜷起放于右腿之上。如向右側臥可以類推。均意如臥于水中側游,遍體舒適輕靈。 4.半伏式: 兩腿平行或一前一后均可,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放松,用腳尖著地。兩腿可交替練習。雙手伏在案上,使胸部擴大松開,頭略向上揚。有氣喘病不能練站式時,練此式最為適宜。 5.行走式: 在行走時平心靜氣,頭部頸部胸腹部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殿部亦應稍向下坐,惟站式要求小腹收圓,行走式則要求小腹長圓。兩肘上提手向后勾,如挎籃狀,或用提按式亦可。意想小腹催步前行,如在泥水中行走。此功在初練時須緩步前行使意念不斷,練習一個階段后,即可用正常行路速度前行,久久練習能使步履輕捷、疾如奔馬。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形意拳三體式姿勢及要點
下一篇:武當太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