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鼻祖張三豐之歷史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6-29 瀏覽次數:次
張三豐,元明之際武當山著名道士。
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云臥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道教煉丹術源遠流長,尤講內丹。內丹是利用呼吸吐納之功法,煉氣為丹,以達到強身健體,長壽延年。張三豐內丹造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稱“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藥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內丹由煉化精氣、金液還丹、采藥封固的形成過程。張三豐內丹著作甚豐,《金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后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共八卷。
張三豐不僅內丹造詣甚深,而且武功高強,兼擅拳劍。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理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后發制人的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內家拳。明清以后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經歷代宗師的繼承發展,武當武術成中華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間傳播,影響深遠。
張三豐于明朝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真武大帝)于天柱峰,并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黃土城卜地結草庵,名“會仙館”。他曾經對山中耆舊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后來,明太宗果然大修武當山,封武當山為五岳之首,曰“大岳”。
明洪武二十二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山,不知去向。當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凄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彌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張三豐聲名遠播,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終未找到張三豐。
明太宗朱棣入繼大統,非常想把民間影響很大的“真仙”張三豐“延請詣朝”,多次派人尋訪。并有致張三豐《御制書》:“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范。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愿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拱俟云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由此可見他渴見及仰慕張三豐的心情。
久尋不見,于是明太宗朱棣下詣在武當山專為張三豐建“遇真宮”,塑銅像供人朝拜,并派官員灑掃。至高無尚的皇帝為一名武當道士專門建廟禮奉,這在中國道教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