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派及其它功法的代表人物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6-29 瀏覽次數:次
1、武當煉性修真全圖 此圖原版于1980年在武當山紫霄大殿西側樓頂秘暗處發現。為道家性命雙修圖譜,偏重講命功功法,旨在祛病延年,要求習者必知人體經絡穴位、中醫臟象生化、道家氣化及易理變化,以斂先天之氣,施抱元守一之訣,習周年運行之術,以達煉性修真之目的。 2、小錦絲(武當擒拿108手) 小錦絲是武當擒拿術中的一種對練套路。據傳,清末民初,武當龍門派第十五代道人本相道長云游至山東登州府(現蓬萊縣)孫玉漢家中棲居數載,與孫玉漢志同道合,結為世交,并收其長子為義子,賜單名為“洽”,遂傳授內家多種拳械,其中就有該術。本相道長是目前有根可尋的小錦絲之最早傳授者。其逐代傳承為,本相傳于義子孫洽,孫洽傳于長子孫概等等。 特點及要領:它繼承了武當拳術技擊之精華,循內家之理,把擒拿與解脫,進攻與防守融為一體。有解有拿,連綿不斷;巧解巧拿,借力用力;圓中求解,環里出拿。當代繼承人為孫概,現主要在山東一帶流傳。 3、武當弄丸健身總圖 該功法起自“無極元始”,終于“會歸有極”,其得“膝上連環攢”、“熊黑撥木翻”等攢翻三十六式。以掌運丸,隨意拋接,猶如蒼龍戲水、玄鳥穿林,為道家修心養性、煉筋柔骨之門。歷被道家、養生家視為秘室寶典,不予外傳。本圖未作文字說明,但繪有路線。武漢古都子(陳流沙)先生在十年浩劫中'礙而藏之。 4、混元掌 武當拳種之一,其式柔軟綿巧,纏絲化勁。全套六十二式,傳承人為武漢趙應文。 5、武當悟性氣功 該功法由上海陸國柱所獻,由武當山三天門悟性氣功第二十四代傳人朱誠德大師傳授。該功外柔內剛,動中求靜、氣感快,不用意守,只存意念,任其自然。分初中高三級功法,堅持習練可延年益壽。 6、武當明目功 該功為少艾先生所獻,承傳關系未提。此功簡便易學,僅利用每日早晚時間進行面目的穴位按摩、吞津、站樁,從而達到明目及保護視力的效用。 7、武當觀月功 相傳,該功為清末民初武當山一云游道長所傳。其功以練眼為主,又有強身健體之妙。功家長期習練,可達眼觀六路之神效。由王國良先生獻出。 8、武當玄機心訣圖 全稱為武當山煉性修真玄機心訣圖。此圖為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在丹江口市博物館征集的民間文物中所發現。該圖由三百余字的真武問道于老子的問答語錄,以八仙人物、山水風景繪成的“壽”子,用神仙人物、珍禽、吉祥器物構成的十四個對聯,圖畫字共三大部分構成。三百余字問答錄明確地闡述了煉性重在心法玄機上做文章,其余則用圖畫式的文字對聯巧設喻理之法,詳盡地闡述了修道中修心的重要性和方法。 9、武當內養采光功 本功以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為功理基礎,用眼睛采收太陽之精光和山水樹木之靈氣,經坎離相交,溶潤周身,通過意守匯聚,開發人體內先天之原,內養臟腑,調節氣血,性命雙修,祛病延年。整套功法含三個部分,預備功、內養采光功及輔助功。由西安劉會峙先生所獻。 10、武當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武當太乙擒撲二十三式,為1980年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浙江金子駛先生(已故)所獻秘功。金先生為清皇室子弟,1929年因愛妻病逝,遂生厭世之心,跋涉武當山出家,得武當龍門第十六代傳人李合林道長傳授此拳。此拳為明弘治年間,武當龍門派第八代宗師張守性,融張三豐“太極十三式”與“華陀五禽戲”等道門吐納導引、技擊于一爐創演而成,有行拳如行云流水、簡中寓繁、綿里裹針、勢動神隨,技擊尚意不尚力,貴化不貴抗,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敵于擒撲封閉之特點。有養氣健身之功效。該拳法已整理出版,并已得到推廣。 代表人物:趙劍英、楊群力 11、太極玄門劍 太極玄門劍是武當山護山劍法之一,傳授極嚴,外人不予相聞。歷代有譜秘傳,并附說明圖65幅。由于歷史滄桑變化,原劍譜輾轉而為北京笑先先生珍藏。 12、武當神功太極拳 據言,該功源于宋元時期武當丹士張三豐所創,講求內外兼修,動柔見剛,屬內家長拳類,分四路演練。一路升陽柔環功四十四式,二路盛陽運丹功六十式,三路壯陽九轉功五十一式,四路固陽全真功七十式,理法譜訣悉備。現傳人為杭州王寶仁。王原籍為武當山地區人,家傳世代習武當武技。此技現在杭州傳授,并傳播海外。 13、武當虎爪功 14、武當太極拳圓樁氣功 該功為張三豐祖師為練拳架臻于上乘境界,另外揣摩創編的運氣之法,它以周子太極圖形,而取河洛之理、先后天八卦之數,順自然之道而創。功法簡單,不出偏,老幼皆宜,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具體功法有外撐圓法、守氣法、合氣法、展翅法、調氣法、扎根法六大法門。由武當太極拳傳人侯轉運傳授,西安艾光明整理獻出。 15、武當拳三回轉 該功法由湖北省武術挖整組于1983年在武當山發現,由成員郭全孝整理。由當年武當山金頂飛來鐘下堤坑道觀馮太瑞道長傳道人胡興茂。胡1952年下山還俗后,始在湖北大冶廣傳。 16、武當太和拳 太和拳是歷代僅在武當山道門內承傳的一種拳法。據武當山金頂太和宮、龍門派第十八代傳人永光道長言,太和拳是“太上老君創,火龍真人傳,三豐祖師揚”。因為太和拳的承傳從來是沒有圖譜文字,代代師父言傳身教,故此其承傳關系,連永光道長僅能上溯五代,龍門十四代傳人明了真人,十五代徐本善,十六代陳合龍,十七代伍教鵬,十八代永光道長。太和拳共二十二式。其特色有六:一、太和拳是武當道家丹功的動功;二、其手眼身法步講究渾圓松柔,清凈無為,順其自然。三、不擇場地,老少皆宜。四、至簡至易。五、養身健體,防身御敵。六、以化為發,以防為攻。 17、武當鐵布衫 該功為武當道門內家傳統上乘功法秘技之一,被歷代高人圣道所珍練。它融武術、氣功于一體,以呼吸吐納,動作導引,修煉內氣為基礎,旨在鍛煉筋骨肌肉,靈活關節,疏通經絡血脈,調攝氣機,內實臟腑。該功功法獨特,功效神速。增強爆發力,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且能使全身堅硬如鐵,不畏拳打腳踢,成就“金剛不壞之軀”。此功以“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為主,用意引氣,意到氣到,氣至力達,漸步練至陰平陽秘,意氣通神,使氣內行五臟六腑,外及四肢百骸,最終達到混元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溫州楊建南整理獻出。 18、龜息功 該功是武當道家修煉內功的一種修為功法,又名“龜息真定功”,由潛心、潛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組成。由黃華興先生整理獻出。 19、武當太乙龍鳳劍 該劍法系道教武當山黃冠羽士健身養性的主修功法之一。由武當山南巖太乙真慶宮鼻祖太乙真人所傳,至武當山最后一任全山道總徐本善道長時,由于時代原因,始傳方外。當代女拳師年近九旬的內家傳人胡素芝幼師從云游東北的武當道長得此劍法。 該劍法共四路。其主要特點為,內煉神勇,外練勁力,乘虛蹈隙,因敵變化,以靜待動,以斜取正,迂回包抄,后發先至,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走化旋翻,輕穩捷疾,靜如山岳,動如脫兔,騰躍擊舞,滾翻掃躺,左挑右攔,神出鬼沒。達到“神、劍、身”的高度和諧統一。 20、武當氣功太極拳 該拳原稱“武當內功太極”,系道家歷代所傳的養生功法之一。由武當山道門傳出,流于民間。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武當山道士玄丹子云游至天津時,下榻于“天后宮”,與整理者馬杰先父馬玉堂結為好友,遂傳馬杰先生此功法。該功分上中下三段共二十七式,具有醫療保健養生之效。 21、武當密宗拳——玄武功 玄武功,即龜蛇功,系武當派功法之一。始于武當,流傳于湘鄂地區,由湖南雙峰縣何春生傳授,王炳生先生整理獻出。該功仿長壽動物龜蛇的生息形態、習性動作,進行調身調心調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達健身、康壽之目的。 22、武當床上八段錦導引秘功 該功為武當道門內養生功法,秘傳至今。由尚儒彪整理獻出。 特點:簡單易練,見效快,每日臨睡前和起床前在床上即可練功。并可據時間和治療的需要,將功法拆開練,老弱病殘皆宜。 23、武當太陰神功 該功系武當山在廟道人修道養生之術,歷代仙師視該功為延年至寶。其簡單易學,得功快,具有疏筋通經、行氣通絡、吐納祛濁,采天地之氣、日月精華營衛全身等效用。故能抗老延年,祛病強體。由武當山紫霄宮在廟道人朱誠德傳授,上海陸國柱整理獻出。 24、武當中和功 該功法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順序排列,一是行功,二是站功,三是住功,四是坐功,五是睡臥功。行功主啟萌,站功是生長,住功主承轉,坐功主根基,臥功主收駐。前三功是動功,后二功是靜功。要先練動功,后練靜功。因動者,靜之基也。每功均有動作要領及作用介紹。由唐道成傳授,周金富整理獻出。 、凫o坐功 特點與理論:根據丹道仙學養生思想,以求以靜入定,以靜坐養生。 特技與練功法:靜坐時,將人體內所積存的“精”先聚集在丹田,再將其煉為“炁”,循序漸進地經過祖竅、膻中、下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夾脊、玉枕、泥丸等穴,以達養生之效。 、谒P功 特點與理論:做功由靜到臥,由臥入睡。 臥功臥而不睡,側身屈膝,不損心氣,臥而神清氣靜,聰敏多慧。 25、武當派點穴秘法 由張三豐所著《武當穴譜》而得。 特點與理論:利用氣功的效用,運動自身丹田罡氣以通全身經脈,貫注于四肢百竅,促進氣血循環。 26、武當祖師功 據傳,該功在百年以前,由武當山傳至襄樊筱鋪鎮熊楚,再傳附近孫家營的孫洪斌,再傳張子野,由楊國友整理獻出。 特點與理論:功法特殊,既不意守丹田,更不氣沉丹田,而是講究氣不沉而自沉,意不守而自守,自然而然地達到調心調息調意調神之目的。 特技與練功法:可以祛病強身,防治許多慢性病,并可抗老益壽;特別強健腰腹,使腰腹部能抗受外力沖擊。 代表人物:蔣劍 27、武當五形養生功——盤坐功 來源于武當山廟觀內秘傳的內養功法,由還俗道人劉玉榮傳其子劉德義,后面世。 特點與理論:此功法分坐臥立行滾五種形式練功,融導引、按摩為一體,形成風格獨具的優秀傳統內養功法。 修煉該功,講究動靜結合,神形兼備,始于靜,歸于靜,由無極生太極,行四象,走八卦,坐式胎息,動靜功還原,以意領氣,以氣動身,勢承形圓,呼吸綿綿舒緩,力求自然,意行氣行,意氣相連。要求“臥如弓,坐如松,行如風,滾如壇子轉”。 特技與練功法:旨在健身悟性,延年益壽,屬穴見道家內養秘法。 代表人物:劉德義 28、武當五形養生秘功——臥功 相傳,該功系陳摶所創。 特點與理論:以按摩、運動保健為特色,講求寓動于靜,動靜結合。 特技與練功法:年輕人久練強健筋骨、精氣神旺盛,食欲強,睡眠好;中老年人及體弱多病者久練,必然健全康復,身心舒暢。此功的共同點是,對背頸椎臂腿等病有防治或輔助療效。 代表人物:劉德義、蔡星生 29、武當玄真拳 特點與理論:屬道家護觀之上乘功法,制敵招勢精妙實用。對敵近則貼身短打,遠則拳腳齊擊,守勢嚴密,攻勢連環。手法多用封采接,擒制敵攻擊之手,以擰拉拎按迫使敵身勢失調。其拳法多用沖肚、擊面、貫耳、挑崩捶;其腳多用尖肋、通肚、窩心、掛面、踩子腳;其步法多以開弓、騎馬、玄虛、鉤蹺等式套抵敵領近腿。 代表人物:吳連榮、賀春林 30、武當太乙五行樁 特點與理論:循丹術功理,遵丹術功架,擇丹術旨要,取象于樹木生長態勢,從法于陰陽轉化之義,吞吐日月星云光華,采煉天地山河靈氣,達到內壯外強、修身養性、御侮揚正之目的。 特技與練功法:可穩根固基、通經活絡、溫養精神、調和氣血、增長勁力、強壯筋骨、平衡陰陽等,通過修持,使內氣、勁道、靈意、耐性升騰,從而為進修上乘武學打下堅實基礎。 代表人物:高旭東 31、甘鳳池嫡傳武技——行功一路 32、追風掌 33、道家玄牝丹功——指訣術 源于道家的掐訣念咒之法。 特點與理論:指訣術是以“天人感應”為基礎,借助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子午流注、方位、節氣、時辰等自然運動規律,運用傳統的養生方法,揭示人體相應部位感應宇宙微觀系統的變化,將天人合一理念在指訣和穴道的開閉之中完成,達到祛病、健身、延年之目的。 代表人物:張章 34、玄武棒 傳自武當道人徐本善。 特點與理論:招式簡單,要求勢正意深,運鐵棒如鴻毛。共六個單勢,六大招法。 代表人物:郭浩然 35、武當玄真十腳 特點與理論:先手后腳,手腳并用,手封門戶控制敵手,腳隱手下攻敵不備。起腳于敵失勢之時,落腳于敵要害之處,從而克敵制勝。 代表人物:賀春林 36、武當綿拳 綿拳,也稱延手拳,是一種以柔為主、柔中寓剛、舒展大方、節奏鮮明的拳術。其內容豐富,整個套路包括拳掌鉤三種手型,以及虛步、丁步、馬步、仆步、坐盤、歇步、叉步、獨立步等步型。 特點:行拳時,柔緩如風平浪靜,春風擺柳,綿綿延長;變換發力時,剛快似暴風驟雨,驚濤拍岸,猛烈突然。 37、太極元功拳 太極元功拳雖然是太極拳系的一個門派,具有與其它太極拳相通的共性,然而它卻是一個以太極陰陽理論為指導思想,吸取綜合諸家拳法(不分內外家)精華,并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形成的一個比較完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拳術。其外形動作、內功心法、技擊原理,以及要求與風格特點,均與目前廣為流傳的陳楊吳武孫式等太極拳有很大差異。 38、武當太虛拳 39、武當太乙五行功 武當太乙五行功,俗稱武當太乙五行導引術,是武當丹法的輔助功法。 特點與理論:該功法主要以導引為主,是武當丹法以形引氣的重要典范。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形體動作來加強五臟的功能,使五臟堅實,精氣充盈,為內煉成丹提供必要的幫助,是“修墻補屋”階段較好的功法。 40、武當追風掌 武當追風掌始創于道家,在道門為秘傳之術。該拳由道光年間太乙鐵扳道人郭濟元向外傳之后,經云游金氏道長在白云觀傳于屈克章先生。 拳術套路甚精,動作古樸,招式簡捷,手法嚴密,實用性強。它以基本招術為核心,不拘泥于勢,相互易變。以道門學說之玄妙,內在神意,柔化在身,發力在根,圓活靈巧,彈抖自如。 代表人物:郭樹璞 41、武當元始派周天功 42、武當玄真拳五捶格斗術 理論與特點:武當玄真拳五捶格斗術,適用于近身短打格斗。實戰對敵時,講究設空誘敵,引進落空,順勢借力,后發制敵。該格斗術是由武當玄真拳法中精選出來的沖肋捶、通肚捶、壓挑捶、破襠捶共五種中盤攻擊性捶法組在。 43、武當太乙混元大力五行重手法 源流:武當大力重手法,全稱“武當太乙混元大力五行重手法”,傳說為武當山鎮山絕技。該功法以道教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而定名。據傳,系明代宣德年間武當太乙真慶宮掌教坤倫道長所傳,據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 練功法:修煉本功時,須采五方五行之氣助功,通過特定的動作、呼吸、口訣,采五方正氣為我所用,以外氣補充內氣,扶正氣祛邪氣,從而達到內壯外強之目的。 44、武當太極十三桿 練功法:武當太極十三桿是九宮太極門中長兵器的一種。古代亦稱大桿子或大桿。該桿長約3米,把粗約2厘米,白蠟棍制成。雙手陰陽握桿為主,左右互換握法施展招術。 特點與理論:桿法路套有抖、劈、崩、推、撥、戳、挑、格、纏、圈、滑、滯、云等動作變化組成。運用太極的身法步法,以腰發力,力達桿身。以太極腰、八卦步、大抖桿為基本功。用于貫通內氣,協調周身,從而增強兩臂力量及爆發力。演練時,呈現出“滑如冰凌粘似膠,軟如棉花硬似鐵”的境界。大桿不花以花巧取悅于人,其動作招法樸實無華,氣勢如拉弓出箭,桿桿皆無虛招,攻防技擊實戰性強?梢詥尉,也可以雙人對練。 代表人物:王炳生崔曉梅 45、太極元功拳 代表人物:張德學 46、武當穴譜 該譜為張三豐所著。 訣要:“子時”是“竅陰穴”,“丑時”是“章門穴”,“寅時”是“列缺穴”,“卯時”是“曲池穴”,“辰時”是“天樞穴”,“巳時”是“三陰交穴”,“午時”是“通里穴”,“未時”是“小海穴”,“申時”是“膏肓穴”,“酉時”是“橫骨穴”,“戌時”是“大陵穴”,“亥時”是“翳風穴”。 代表人物:郭兆鳳 47、太極拳散手秘訣 源流:此太極拳三十七式散手秘訣,系王新午七十年前所傳之手抄本,多年來僅供師傳弟子內部習練研究傳閱,原譜作者是宋書銘老前輩。 代表人物:王錦泉、韓琳 49、太乙觀金針玄指功——玄陰指 源流及理論:本功由“玄陰指”與“和陽指”兩部分構成。玄陰指屬上部修指類硬功,貫勁即可運用;和陽指屬下部修指類內功,是前段功力的提升修持方法。二者之間自相契補不足之功。同治年間,垂霞道人周宗源留金針玄陰指于武當山,光緒十三年隱入王屋山后,悉將全套陰陽玄指功傳給羅誠寅道長。太乙觀金針玄陰指主練手部梢節三陰二陽勁(即主練拇食小三指陰勁支撐力,以及中環二指陽勁捅插力)。舊時多從早春“龍抬頭”之日開功,于當年“下元節”驗功。 代表人物:宋學玉 50、太極拳脊髓炁化功 太極拳脊髓炁化功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導引功法,首先要求在“松”的基礎上,也就是在靜的前提下(松后方靜)進而“內動”脊柱,以至全身。 51、任督循環內功修煉法 內功是傳統的武功功法,乃道家內功紫陽金掌修煉達到一定層次,親身驗證的心得。 52、道門秘技——玄燈攢 源流:玄燈攢是一套序傳于道教數百年,用于養生御險的古老拳法。 特點:玄燈攢古樸靈活,剛柔相濟。剛不似外家直勁,柔異與太極之力。出手見招,勢無虛著,打法獨特巧妙。 代表人物:宋學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