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箴言(三)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3 瀏覽次數:次
三、食養食療
箴言:安人之本,必資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精神爽志,以資血氣。(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
語譯:人健康長壽的根本,必然由于飲食的資助。飲食既可助排出邪氣因而也能使臟腑安康,精氣神三寶充足、一身爽利振奮而不斷為血氣提供滋養。
箴言:人以谷氣為主,是以得谷者昌,絕谷者亡。(明·王文祿《醫先》)。
語譯:人的生命活動主要是靠水谷精氣提供滋養,故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水谷精氣滋養的人,其生命昌盛,不能得到水谷精微滋養的,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箴言:養生之道,莫先于飲食。(清·屈大均《翁山文外》)。
語譯:要養生以求延年益壽,首先就須注重飲食的宜忌、節制和防治等。
箴言:人以水谷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清·徐文弼《壽世傳真》)。
語譯:人是主要靠五谷和水液維持生命的,故保健養生端有賴于脾胃這個后天之本。
箴言:食能以時,身必無災。(戰國·《呂氏春秋》)。
語譯:如能按時適量進食,則人的身心就會很少有病災。
箴言: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氣。(戰國·《呂氏春秋》)。
語譯:口味一定要健常適當,進食時精神諧和姿勢端正,全神貫注,身形舒樂,這樣才能使身心受到食物供給的滋養。
箴言: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陰符經》)。
語譯:飲食要定時定量,身形要調理舒暢,起居生活勞作都要合乎機宜,能這樣則人的生機變化,都能平安康泰。
箴言: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戰國·《呂氏春秋》)。
語譯:飲食時宜小口小口地咽下,不可狼吞虎咽,身體也要坐直不歪斜。
箴言: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①違反。(南北朝·智顗《小止觀》)。
語譯:如果一個人吃了不適宜的食物,則可引動舊病,使“四大”之物皆起變異。
注釋:
①四大:我國道家以“道、天、地、王”為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風”為四大。此“四大”廣大,能產生一切事物和道理,能影響人的生存。
箴言: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南海寄歸納法傳》·卷三)。
語譯:凡屬于自然界的人其發生病痛者都是由于進食過多而引起。
箴言:先饑而食,食不過飽;先渴而飲,飲不過多。(明·高濂《遵生八箋》)。
語譯:在初感有點饑餓時即要吃東西,但吃食不宜太多;在初感到有點口渴時就要飲水,飲水量也不宜太多。
箴言:美食無使饜,饜則不能受。(宋·邵雍·偶書》)。
語譯:吃美食不要貪得無厭而逞食太多,飲食太多,則身心受不了。故欲求長壽的人絕對不可貪多進食。
箴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黃帝內經素問》)。
語譯:天以風、寒、暑、濕、燥五氣之自然氣養人,地以辛、甘、酸、苦、咸五味等食物養人。
箴言: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南齊·褚澄《褚氏遺書》)。
語譯:人靠進飲食五味,來滋養骨髓、腦髓、筋骨、肌、肉、皮膚、氣血、毛發。
箴言:飲食于人日用長,精粗隨分塞饑倉,才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唐·慈覺禪師《戒殺詩》)。
語譯:飲食對于人來說是每天都要進服的,它的粗精細軟都要隨著需要而充滿饑餓的肚腸,它通過三寸之胃后多可變成有利人生的滋養,我們又何必為它過分地思量呢。
箴言: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明·高濂《高子三知延壽論》)。
語譯:蔬菜、魚肉、湯飲,趁著歡喜高興將它細咽慢嚼吃下去,多可以延年益壽。
箴言:衣錦食鮮,非所以延年,服粗餐糲,聊可以卒歲。(明·田藝蘅《玉笑零音》)。
語譯:身穿錦鍛衣口食鮮美佳肴,并不一定可以延年,穿粗衣服吃粗糙飲食,也可以活到老年。
箴言:食淡精神爽。(明·陳繼儒《養生膚語》)。
語譯:人經常吃淡菜可感到精神爽快。
箴言:薄滋味,所以養氣。(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
語譯:將食物的滋味搞得清淡一些,可以滋養人的五氣。
箴言: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元·邱處機《頤身集》)。
語譯:經常吃淡食,能得到更多的補益,在無心之中可得到圣道而長壽。
箴言:《內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然醴①都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明·袁黃《攝生三要》)。
注釋:
①醴都:醴音li讀禮。指甜酒或甘甜的泉水。
語譯:《內經》說:“精髓不足的可用五味食物滋補”。但太濃的甜味食物不能生精,惟只有恬淡味的食物才能滋補精氣。
箴言: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明·龍遵敘《食色紳言》)。
語譯:人承受飲食的滋補有它一定的濃度和能量,經常吃食節省和淡泊的人多是可延年益壽的。
箴言:不論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沖和恬淡之氣,益人腸胃。(明·袁黃《攝生三要》)。
語譯:食物不論是葷或素,只要所煮的味道適當淡薄一些,以保持它沖和恬淡的本味,對腸胃及人身形多是有滋補的益處的。
箴言:萬物皆有其味,調和勝而真味衰矣。(明·袁黃《攝生三要》)。
語譯:各種各樣的食物都有其特具的味道,如烹調太甚則其真味就失去太多而滋養價值就少了。
箴言:晨殆啖蔬菜,如讀淵明詩,清腴有至味,舌本生華滋。 (清·朱硅《知足齋集》)。
語譯:早餐吃點素菜,如同讀陶淵明的田園詩一樣,清淡腴素很有詠味,舌根生出津液華美滋潤。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春秋·《老子》)。
語譯:五色太華麗可令人眼瞎,五音太刺耳可令人耳聾,五味則可使人口爽利滋潤。
箴言: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①,中大鞔而氣不達。 (戰國·《呂氏春秋》)。
注釋:
①鞔:音men,讀滿通懣,悶脹。
語譯:因有眾多的山珍海味而使胃脹得飽飽的,胃飽脹則上腹悶脹不適,腹懣脹就可使氣血不通暢而發病。
箴言:人當病愈后,胃氣必虛,固不可恣情口吻,尤不可小心太過,絕口不沾肉味。(明·裴一中《言醫》)。
語譯:人當其病初好后,脾胃之氣必然虛弱,固然不可放肆亂吃以飽口福,但尤其不可小心謹慎太過頭,以致連點肉味都不敢嘗了。
箴言:食服常溫,一體皆春。(明·蔡清《蔡文莊集·密箴》)。
語譯:飲食和衣著經常保持溫暖,則人一身都覺得如生活在春天一樣。
箴言: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晉·葛洪《枕上記》)。
語譯:進食以后宜緩步行走百步,并常以手掌摩撫臍腹之處,可助消化吸收。
箴言: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快也。(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語譯:人于吃完飲食后,宜當緩步行走如有所修練一樣,常可使人感到爽快。
箴言:食后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脅并腹肚,須臾轉手摩腎堂,謂之運動水與土。(梁·陶弘景《陶真人衛生歌》)
語譯:飲食后緩步行走數百步,兩手交相撫摩雙脅和腹部肚臍處,爾后再反手摩擦腎俞穴位,這就叫做同時運動了脾土和腎水,可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箴言:暮食畢,行五里許乃臥,令人除病。(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語譯:吃完晚餐后,宜緩緩步行5里后再安臥,可減除疾病。
箴言: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①灌清水,丹田②濁氣切須呵。(唐·孫思邈《孫真人衛生歌》)。
注釋:
①靈根:道家稱舌為“靈根”。
②丹田:有上、下丹田之分、上丹田在眉間后深處,下丹田在臍下三寸處。此指下丹田。
語譯:飯后宜緩行百多步,手摩臍腹可助食物消化,夜半時舌頭可分泌津液,此時丹田的濁氣應大口呵出。此種去濁留清法有助于健康長壽。
箴言: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氣消磨,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饑餐戒猶多。(梁·陶弘景《陶真人衛生錄》)。
語譯:食后仰面向上大口呵氣三、四口,以利人胃食物將腐的熱氣呵出使毒氣外散。喝醉了酒即睡,食物飽肚后即臥,都對身體無益,渴時狂飲,饑時飽餐其為害更大。
箴言: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語譯:吃飽了飯菜馬上就睡常易生病,因食物難消化而演為積聚包塊諸病。
箴言:食畢漱口,食后啜杯茶,食訖以手摩面,食后行百步,食飽摩腹,仰而呵氣。(明·周履靖《夷門廣牘》)。
語譯:飯后漱口,食后喝杯茶,并以手摩面。食后宜緩行百步,飽食后宜摩腹,并仰面呵氣。此有利健康。
箴言:食了尤忌仰臥,多成氣痞兼頭風。(唐·劉祠《混俗頤生錄》)。
語譯:進餐后尤不宜即仰身睡覺,這多可引起氣的郁滯形成腫塊并兼發頭風作痛。
箴言:飽食不得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①,面目黧②皺,必損年壽也。(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注釋:
①痹蹶:指手足氣血阻滯不通,萎弱無力而不溫熱的癥候。
②黧:音li2。指皮膚淡黑或黃褐、形狀大小不一,枯暗無光澤、境界清楚的色斑。
語譯:剛飽餐后不宜靜坐或躺臥,須緩步行走、雙手輕輕擺動以驅散積食之滯氣。如不這樣做,就可使人患腸胃積聚不消的毛病,及手足軟弱無力而發涼,臉面皮膚黑褐起皺等癥,久之亦可早年夭壽。
箴言:食飽不宜急行。(宋·陳直《壽親養老新書》)。
語譯:剛飲食過飽后不可急步行走,更不可跑步。
箴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唐·孫思邈《備急千金方》)。
語譯:如患病需治療時,宜先用飲食治療,如食療未治好,乃可再用藥療為佳。
箴言: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生,不必再查本草。(隋·李漁《笠翁文集》)。
語譯:一個人生平最喜歡吃的那些食物,就可以養生治病,也不必再去查閱藥書了。
箴言:人資食以為養,故凡有疾,當先以食療之。蓋食能排邪而保沖氣也。食療不已,然后命藥者,其不得已而用之歟!(宋·趙佶等《圣濟總錄》)。
語譯:人是靠食物來養生保健的,故凡人患病,應當先以飲食治療,因為飲食具有排除病邪和保護人體沖和之氣的效用。如有病用食療不能治好,那當然須考慮用藥來治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箴言: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
語譯:要保健養生當然應用飲食補養,治療疾病當然要用藥物攻邪。
箴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在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唐·孫思邈《備急干金要方》)。
語譯:不知道飲食宜忌的人,就不足以談健康長壽。不了解藥物禁忌的人,就不能驅除病患。
箴言:服食藥物者,因血以益血,而血垂竭者則難益也。(晉·葛洪《抱樸子》)。
語譯:靠吃藥來治病的,是因為靠人血來補益其血,而當人體血氣即將衰竭之時,靠藥物也就難補益血氣了。
箴言: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補丸散,為陰氣尚未足,陽氣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宋·張君房《云笈七簽》)。
語譯:四十歲以下的人,不適宜多服食補丸補藥,這是因為他們陰氣尚不充足,陽氣正尚充盛的時候,全補對之有害,故須慎重。
箴言:氣血資于藥食,藥食非即氣血。 (清·唐甄《潛書,自明》)。
語譯:人的氣血依靠食物,藥物滋養和提供,但食物、藥物本身并不等于氣血。
評述:此句提示,藥食雖資氣血,但必須在人特定的年歲、體質、病情和藥食的品類、用量、調劑的合宜情況下,才能滋生、潤養氣血,如用之不當,反而有害。
箴言: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藥能怡神養性,以資四氣①故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注釋:
①四氣:意指心、腎、肝、肺四臟真氣。
語譯:飲食有助于排除病邪,使臟腑平安健康;藥物能夠怡撫神氣養冶性命,并資生五臟六腑之氣。故作為祖輩父母的子孫不可不知飲食和藥物對人健康長壽的重要意義。
箴言: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戰國·《黃帝內經·靈樞》)。
語譯:筋有病應少食酸味,氣有病宜少食辛辣,骨有病應少食咸鹽,血有病宜少吃苦味,肌肉有病應少食甘甜。
評述:此句系依據中醫五行生克制化規律而推定:如肝主筋,其味酸,故筋病應禁酸以免其病加重……其他依此類推。此有其或然性,但也因天時、地利、人因而有可能出現偶然現象。總之,飲食五味宜忌還宜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箴言: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戰國·《黃帝內經·素問》)。
語譯:對癥的藥物可攻減病邪,五谷的飲食可滋養臟腑,多類瓜果可助滋養,多類禽獸肉對人體有益,多樣菜蔬可補充人體養料,只要是氣味相合而適當進食這些食物,多能補益身心的精氣神氣。
箴言:凡人有虛損之病,及早為之補益,庶有延齡之望。(宋·嚴用和《濟生方·補益》)。
語譯:當人患了虛虧耗損的疾病時,及早為之進行相應的補益,多可有延年益壽效果。
箴言:以人補人,以血補血。早晚需之,此返老還童,卻病延年最好妙法也。(明·倪士奇《兩都醫案》)。
語譯:因人體之虛而用固精、益氣、適時、靜心、導引諸法以補益,因氣血之衰而以補血藥食滋助益血。早晚適當選用,這就是使人返老還童,祛病益壽的最妙最好的方法。
箴言:是以治病用藥力,惟在食治將息,得力大半。于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慎,節慎之治,可以長生。 (明·朱楠《普濟方》)。
語譯:故當治病希用藥力生效,其大半有益的功勞,端在于飲食、方藥、生活起居的配合洽當,因這些對發揮藥效是有助益的。所以病人在治病時,務必使其生活起居、靜心勞逸得到洽宜的節制和謹慎,這種節慎的治法,可以卻病延年。
箴言:飲食得宜,是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清·章穆《飲食辨錄》)。
語譯:治病時,飲食調理得當,可助增藥物的功效;如飲食配合失宜,則反可削弱藥餌應發揮的作用。
箴言:藥為治病而設,非養生之物也。(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言醫》)。
語譯:藥物是用來治病的,并不是用來養生延壽的。
箴言: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切囑。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
語譯:藥雖然對治病有利,但用之不當,害處也隨之而來,故不可輕易服藥。切記!
箴言: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液五臟,系之在肺,終身無患。 (明·高濂《遵生八箋》)。
語譯:古醫治病的方藥,多以甘甜藥甘甜水以滋潤元氣,藥物既不辛辣也不苦澀,而是甘甜多滋味,故常用此類藥進服,可使臟腑獲津液滋潤,尤其可使肺宣降清肅的功能正常發揮,可使人終生患病減少。
箴言:若以強者而滋養得宜,豈不更壽?弱者而飲食不佳,豈不更夭?(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語譯:身體強壯的人如滋養得法,則可更能延年益壽,身體虛弱者而飲食不當,則將更使夭壽。
箴言: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語譯:飲食補養不如精氣補養,精氣補養不如心神補養。只要做到節制飲食,愛惜精氣心神,用藥適宜,則人的病體就會沒有幾個不好的。
評述:此句的主要意義在于提示:養生宜作到俱收并蓄,不可依賴一種措施,如食養、固精、靜心、用藥、導引、將息等均不可偏廢。這一認識應是唯物辨證法的初階。
箴言:耳鳴宜須補腎,目暗必須治肝。節飲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宋·溫革·《瑣碎錄》)。
語譯:耳鳴多發的人宜重在補腎,眼視物昏暗的人必須治肝,一貫節制飲食自然脾胃康健,少有思慮的人必定心安理得。
箴言:余現在調養之法,飯必精鑿,蔬菜以肉湯煮之,雞、鴨、魚、羊、豕燉得極爛,又多辦醬、腌菜之屬,以為天下之至味,大補莫過于此。(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語譯:我現在的飲食調養法是:飯必精細爽口,蔬菜用肉湯來煮,雞鴨魚羊豬肉等都要燉得很爛,飯時又加一些醬味,腌菜等佐餐,我以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吃了對身體亟有補益。
箴言:谷菽①菜果,自然中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金·朱震亨《格致余論》)。
注釋:
①菽:音shu,讀叔,豆類總稱。
語譯:五谷、豆類、蔬菜、果瓜,各有其特有的自然平和的氣味和營養,作為飲食皆具有補陰滋養的功效。
箴言:蓮實粉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夕服輕身延年。 (宋·蒲處厚《保坐要錄》)。
語譯:蓮子研粉煮食可健脾胃補中氣,養心神、益元氣,還可祛除多種病證,夜間服用,久之可使身體輕爽、延年益壽。
箴言:栗子粉主厚腸胃,補腎氣。(宋·蒲處厚《保生要錄》)。
語譯:以板栗粉作飲食,可增強腸胃功能,補腎而固精。
箴言:凡人春服小續命湯①五劑及諸補散各一劑,夏大熱則服腎瀝湯②三劑,秋服黃芪等③丸一兩劑,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日則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注釋:
①小續命湯:此為中醫祛風代表方,因風為百病之長,故選此六經中風通劑。藥物組成為:防風、桂枝、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防己、黃芩、附子,另加姜棗人煎。
②腎瀝湯:多家方劑書中載有不下30首同名異藥的本方,多以羊或豬腎為主藥,可“補諸不足”,主治“五勞”、“六極”、“八風”、“十二痹”。
③黃芪等丸:指黃芪丸、黃芪建中丸、黃芪五物丸等健脾益氣藥效的湯(丸)。
語譯:一般說來,中壯年人以上可于春季服小續命湯五劑和各種補散一劑,夏季最熱時服腎瀝湯三劑,秋季服用黃芪丸或黃芪建中丸等一至兩劑,冬季服用相宜的藥酒兩、三劑,直至立春那天即停服。如果依此法堅持服用,就多可長年百病不生。
評述:這一節所言及的四季養生防病藥療法,雖唐代名醫孫思邈言之鑿鑿,但因人的體質有先后天的稟賦不同,年歲有老壯之別,生活有豐儉之分,天時有寒熱之異,故很難一概如法堅持,其間利弊還有待養生者本人的慎察。最好于用上藥前宜先征詢專業醫家的建議。個人以為切不可盲目以身試藥。
箴言:葡萄作漿,雖是常術,且補益功優,主筋骨濕痹、益氣力、強志,令人肥健,久服輕身、不老延年。(宋·蒲處厚《保生要錄》)。
語譯:常人飲葡萄漿酒已成習慣,對人很能補益,還可治筋骨寒濕作痛麻木,增強氣力,提高記憶力和智慧,并可延年益壽。
箴言:藕煮食最益人,同蜜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明·黃承昊《折肱漫錄》)。
語譯:能經常煮食池藕最有補益,如能與蜜同煮食更加健壯腹內臟器,使腸內的寄生蟲不能生長。
箴言:一升①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宋·沈括《蘇沈良方》)。
注釋:
①句中的升、斤、兩均為舊制,可換算后酌情份量使用。句中的“草”疑指“甘草”。
語譯:用適量的生姜、大棗、白鹽、甘草、丁香、沉香、茴香共搗細。或煎或煮成的藥汁勝過珍寶。每天清早飲它一杯,久之能使人的容顏煥發如稚童,很難衰老。
箴言:時氣煩渴,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細服。(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
語譯:遇到時令燥熱之氣以致心煩口渴的人,可取藕搗汁喝飲一大杯(與生蜜一合已和勻的),每次細口啜飲為佳。
箴言:食蟹中毒,生藕汁飲之。(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
語譯:食蟹不慎中毒的人,可即飲生藕搗汁解毒。
箴言:粳米甘平,宜煮粥食。(金·張中和《儒門事親》)。
語譯:晚稻米性味淡甜平和,最宜煮粥食飲,對人有益。
箴言: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①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宋·陸游《食粥》)。
注釋:
①宛丘:宋代文人張來著《宛丘集》)內收食粥長壽法,陸游因而名此為“宛丘”。
語譯:現在的人個個都在學長生不老,卻不知長壽方法就在眼前,我讀知“宛丘集”中的長壽法,只要天天喝粥就可以了。真是好平易的方法。
箴言: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明·李梃《醫學入門》)。
語譯:清晨起床后喝一碗米粥,可以去陳滌垢而出新,疏利膈脾而養胃,能生津液,使人整日感清爽舒暢,對人補益不小。
箴言: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
語譯:喝米粥實為人世間首屈一指的補人食物。
箴言:服藥千朝,不如獨宿一宵;飲酒一斛,不如飽食一粥。 (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語譯:吃一千天的藥,比不上獨臥一晚;喝酒千斗,不如喝下一餐粥。
箴言: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每收奇績。(清·王世雄《隨意居·飲食譜》)。
語譯:少錢的人得了虛損病,可以濃稠的米粥代替人參湯而喝之,每可收補虛的神效。
箴言:粥能益人,老年尤宜。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清·曹庭棟《老老恒言》)。
語譯:米粥能補益人,老年更好。……用新米煮粥,味香甜使胃清快舒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