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7)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01 瀏覽次數:次
卷下
半身不遂論敘
醫家立言著書,心存濟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須親治其癥,屢驗方法,萬無
一失,方可傳與后人。若一癥不明,留與后人再補,斷不可徒取虛名,恃才立論,
病未經見,揣度立方,倘病不知源,方不對癥,是以活人之心,遺作殺人之事,可
不畏歟?如傷寒、瘟疫、雜癥、婦科,古人各有所長,對癥用方,多半應手取效,
其中稍有偏見,不過白玉微瑕,惟半身不遂一癥,古之著書者,雖有四百余家,于
半身不遂立論者,僅止數人,數人中并無一人說明病之本源,病不知源,立方安得
無惜?余少時遇此癥,始遵《靈樞》、《素問》、仲景之論,治之無功;繼遵河間
、東垣、丹溪之論,投藥罔效。輾轉躊躇,幾至束手。伏思張仲景論傷寒,吳又可
著瘟疫,皆獨出心裁,并未引古經一語。余空有活人之心,而無濟世之手。凡遼是
癥,必細心研究,審氣血之榮枯,辨經絡之通滯,四十年來,頗有所得。欲公之天
下,以濟后人。奈不敢以管見之學,駁前人之論,另立方法,自取其罪。友人曰:
真胸有確見,屢驗良方,補前人之缺,救后人之難,不但有功于后世,正是前代之
勛臣,又何罪之有?余聞斯議,不揣鄙陋,將男婦小兒半身不遂、癱腿痿癥、抽搐
筋攣,得病之源、外現之癥、屢驗良法、難治易治之形狀、及前人所論脈理臟腑經
絡之錯誤,一一繪圖申明其說,詳述前后,以俟高明,再加補助,于醫道不無小補
云爾。
半身不遂論
半身不遂,病本一體,諸家立論,竟不相同。始而《靈樞經》曰:虛邪偏客于
身半,其入深者,內居榮衛,榮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偏枯者,半
身不遂也。《素問》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所中則為偏風。張仲景曰:夫風之為
病,當令人半身不遂。三書立論,本源皆專主于風。至劉河間出世,見古人方論無
功,另出手眼,云:中風者,非肝木之風內動,亦非外中于風,良由將息失宜,內
火暴甚,水枯莫制,心神昏昧,卒倒無所知,其論專主于火。李東垣見河間方論矛
盾,又另立論,曰:中風者,氣虛而風邪中之,病在四旬以后,壯盛稀有,肥白氣
虛者問亦有之。論中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中經絡之分,立法以本氣虛、外受風
邪是其本也。朱丹溪見東垣方癥不符,又分途立論,言:西北氣寒,有中風;東南
氣濕,非真中風。皆因氣血先虛,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其論專主于痰,濕
痰是其本也。王安道見丹溪論中有東南氣溫非真中風一句,使云:《靈樞》、《素
間》、仲景所言是真中風,河間、東垣、丹溪所言是類中風。虞天民言:王安道分
真中風、類中風之說,亦未全是,四方病此者,盡因氣溫痰火挾風而作,何嘗見有
真中、類中之分?獨張景岳有高人之見,論半身不遂,大體屬氣虛,易中風之名,
著非風之論,惟引用《內經》厥逆,并辨論寒熱血虛、及十二經之見癥與癥不符、
其方不效者。可惜先生于此癥,閱歷無多。其余名家所論病因,皆是因風、因火、
因氣、因痰之論;所立之方,俱系散風、清火、順氣、化痰之方。有云氣血虛弱而
中風邪者,于散風清火方中,加以補氣養血之藥;有云陰虛虧損而中風邪者,于滋
陰補腎藥內,佐以順氣化痰之品。或補多而攻少,或補少而攻多,自謂攻補兼施,
于心有得。今人遵用,仍然無效,又不敢議論古人之非,不曰古方不合今病,便云
古今元氣不同。既云方不合病,元氣不同,何得傷寒病麻黃、承氣、陷胸、柴胡,
應手取效?何得中風門愈風、導痰、秦艽、三化,屢用無功?總不思古人立方之本
,效與不效,原有兩途,其方效者,必是親治其癥,屢驗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
由議論,方從揣度。以議論揣度,定論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因何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因何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因何大便于燥,小便頻數?毫無定見,古人
混猜,以一虧損五成元氣之病,反用攻發克消之方,安得不錯?溯本窮源,非錯放
醫,乃錯自著書者之手。嗟呼!此何等事,而竟以意度,想當然乎哉!
半身不遂辨
或曰:半身不遂,古人風火濕痰之論,諸家層次議駁,有證據可憑乎?余口:
即以仲景《傷寒論》中風篇云,中風則令人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干嘔自汗。《金
匱要略》論傷風,則令人鼻塞噴嚏、咳嗽聲重、鼻流清涕。中風本門又云,夫風之
為病,當令人半身不遂。今請問何等風,何等中法,令人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干
嘔自汗?何等風,何等中法,則令人鼻塞噴嚏、咳嗽聲重、鼻流清涕?何等風,何
等中法,則令人半身不遂?半身不遂,若果是風,風之中人,必由皮膚入經絡,亦
必有由表入里之癥可查。常治此癥,初得時并無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目痛鼻干、
寒熱往來之表癥。既無表癥,則知半身不遂,非風邪所中。再者,眾人風火濕痰之
論,立說更為含混。如果是風火濕痰,無論由外中,由內發,必歸經絡,經絡所藏
者,無非氣血,氣血若為風火濕痰阻滯,必有疼痛之癥,有疼痛之癥,乃是身痛之
痹癥,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無疼痛之癥。余平生治之最多,從未見因身痛痹
癥而得半身不遂者,由此思之,又非風火濕痰所中。
半身不遂本源
或曰:君言半身不達,虧損元氣,是其本源,何以虧至五成方病?愿聞其說。
余曰:夫元氣藏于氣管之內,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動轉,全仗元氣。
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元氣絕,則死矣。若十分元氣,虧二成剩八
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則無病;若虧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時雖未病
半身不遂,已有氣虧之癥,因不疼不癢,人自不覺。若元氣一虧,經絡自然空虛,
有空虛之隙,難免其氣向一邊歸并。如右半身二成半,歸并放左,則右半身無氣;
左半身二成半,歸并放右,則左半身無氣。無氣則不能功,不能動,名曰半身不遂
,不遂者,不遂人用也。如睡時氣之歸并,人不能知覺,不過是醒則不能翻身;惟
睡醒時氣之歸并,自覺受病之半身,向不病之半身流動,比水流波浪之聲尤甚;坐
時歸并,身心歪倒;行走時歸并,半身無氣,所以跌仆,人便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
,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實因氣虧得半身下達,以致跌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