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名一覽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09-26 瀏覽次數:次
中醫多少給人以神秘之感,而中醫古籍,則在神秘之余,頗有人文內涵,這從書名便可一見端倪。
《標幽賦》 全名《針經標幽賦》,是一篇影響較大的針灸歌賦。本書為金元間竇漢卿所撰,內容包括、氣血、刺法、配穴等,為《針灸大成》等書所收載,并有多種注釋。標幽,是把幽微(細微)、深奧的針灸原理標而明之的意思,即用淺近易誦的語句表述《針經》中較為深奧的內容。
《重樓玉鑰》 是清代喉科名家鄭宏綱根據江西黃明生授徒秘本,參以自己臨床經驗增訂而成的喉科專著。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道家稱咽喉為“重樓”,“玉鑰”則比喻“入門”的工具。該書上卷論述喉癥病因證治17則,又列36種喉風(將咽喉、口齒、唇舌諸癥均以“風”為名),治方則以紫地湯化裁。
《儒門事親》 為金代張從正所撰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于1228年。書中前三卷為張從正親撰,其余各卷由張氏口述,經麻知幾、常仲明記錄整理而完書。該書注重闡發邪實為病的理論,倡導攻下三法治療諸病。 《格致余論》 為1374年元朝朱震亨所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話專著。取“格物致知”之意為本書命名。格物致知是儒家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 注:簡單來說,格物致知意指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金匱鉤玄》 為綜合性中醫古籍,它也是朱震亨的作品,明代戴元禮校補。因避康熙(名玄燁)諱,將“鉤玄”改為“鉤元”。所謂“鉤玄”,指探求精深的道理。唐·韓愈《進學解》有云:“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簡言之,提要就是挈其綱領,鉤玄就是取其精華。
《邯鄲遺稿》 為明代趙獻可晚年所作,書名典于《史記》“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取此名有兩層含義,其一謂書乃婦科專著。其二謂作者愿效扁鵲,為“帶下醫”。 《銀海精微》 出現于明代,是馳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作者不明,后世托稱唐人撰。道家以目為銀海,書中論五輪八廓及各種眼病的證治,并附多種眼病圖。《銀海精微》寓本書乃富含眼科理法方藥微妙精華之意。
《理瀹駢文》 是清代醫家吳師機所著,原名叫《外治醫說》,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醫者理也,藥者瀹也”之意,瀹的讀音與“月”字一樣,乃疏通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駢體文”寫成的,故刊成后,改名為《理瀹駢文》。 《醫法圓通》 為清代名醫鄭壽全所著,以討論雜病和常見病證為題目,辨明內外虛實,經方時方之要,再結合時弊詳加論說,頗切臨床實用。“圓通”一詞為佛教術語,意思是不偏不倚,無阻無礙。鄭氏意欲示人以圓機活法,故只以醫論為主卻不載方劑,取古人師其法而不拘泥于其方之意。 《審視瑤函》 又名《眼科大全》,是明代著名眼科醫家傅仁宇纂輯的專著。“審視”兩字應該說與眼科較為貼近,通常泛指用一種特別專注的眼光來觀察和審閱事物,并不一定專門限定于醫學。就此書而言,用此兩字作為書名,作者明顯借用其狹義概念,專指目疾診治需要“審輪定廓,察色觀形”的過程,這就離不開用眼來觀看和辨別,由此自然會聯想到眼的功能,并進一步涉及眼目患病及治療等問題,故“審視”這兩個字最終所暗寓的含義是指眼科;瑤函,本義指瞳仁猶如一涵清澈的神水,引申為銀海秘籍之書。二者合起來,指此書是一部珍貴的眼科著作。書名沒有使用“眼科”、“銀海”等常用的專科語言,表達得比較委婉、含蓄,很動了一番心思。 《蘭臺軌范》 為清代徐大椿所著綜合性醫書。徐大椿認為當時的醫生“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經方,不明法度也”,故作《蘭臺軌范》八卷。漢代宮內藏書之處,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稱御史臺為“蘭臺”。東漢時班固曾為“蘭臺令史”,受詔撰史,故后世亦稱史官為蘭臺。又唐中宗曾改“秘書省”為蘭臺。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現在,“蘭臺”一詞已成為用來泛指檔案保管機構和檔案工作的代名詞,檔案工作者也就被稱為“蘭臺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