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衛生保健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8 瀏覽次數:次
沐浴是我國人民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是個人衛生的主要措施之一。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更為普遍。洗浴是佛事前必須做的,因而寺院一般建有“溫室”(浴室)。早在東漢安世高就譯有《溫室洗浴眾僧經》,后來譯入的佛經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如后秦時譯入的《十誦律》載,“外國浴室,形圓猶如圓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外出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云:“凈水”耳。“在《阿含經》、《僧祗律》等書中還勸說世人多造溫室。《洛陽伽藍記》卷四載,北魏時隱士趙逸領寶光寺僧人掘得晉代浴室遺址,建于東漢的陜西扶風法門寺也建有浴室,而且還對外開放。如《法門寺浴室院暴雨沖注唯浴室鑊器獨不漂沒靈異記》碑文載:“寺之東南隅有浴室院……淄侶云集,凡圣混同,日浴于數。”(陳景富:《法門寺》,三秦出版社,1988年,P184),今遺址尚存。在佛教影響下,首先是信佛的帝王為了虔誠事佛,修建浴室,有的非常豪華。如《鄴中記》載:“石虎(295~349)金華殿后有虎皇后浴室三間,徘徊及宇,櫨檘隱起,彤采刻鏤,雕文餐麗”,其浴室“上作石室,引外溝水注入室中,臨池上有石床”。又王子年《拾遺記》載:“石虎于太極殿前,又為四時浴室。用瑜石,珷玞為堤岸,或以琥珀為柄杓,夏則引渠水以為池。池中皆以紗為囊,盛百雜香于水中。嚴冰之時,作銅屈龍數十枚,各重數十斤,燒如火色,投于水中,則池水恒溫,各曰‘燋龍溫池’。引鳳文錦步障,縈蔽浴所……浴罷,泄水于宮外。”這里描述了與沐浴有關的過濾水、換水、溫水器具、香藥等,比前代有顯著的進步。《南齊書》載有《沐浴經》三卷,說明當時對沐浴的重視。
關于飲食衛生,晉代傅玄提出“病從口入”(《擬金人銘作口銘》,見《太平御覽》卷367),認為飲食不慎可致疾病,這句話遂成為流傳千載的衛生諺語。晉代還發明了用于沸水蒸煮消毒的器具。江西省瑞昌晉墓中出土的“雙耳鏤孔器”,據說是一種蒸煮器,即將耳杯置于雙耳鏤孔器中沉于沸水之中消毒清浴的器具,當提起雙耳時,水便通過底部三孔全部流盡,用它清潔杯勺,既方便又衛生,能除去杯勺的油污,還能殺滅細菌。(張翊華:一千七百年前的消毒用具,天地,1989(2):48)
在環境衛生方面,南朝繼承前人優良傳統,重視清掃街道。如《南齊書·王敬則傳》載:罰令盜賊充任清潔工,“長掃街路”,過些時日,乃令“舊偷自代”。又梁代遂安縣令“劉澄為性彌潔,在縣,掃拂郭邑。路無橫草,水剪蟲穢”(《南史·何佟之傳》)。晉人的經驗總結認為:“土干則生蚤,地濕則生蚊”(張華《博物志》)這也許是人們注意勤掃蓄圈,以及采用藥殺蟲蛆的理論依據。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圈(畜)中作臺開竇,勿令停水,二日一除,勿令糞穢”,無疑這種衛生措施是基于上述理論認識的,從而有助于改善環境衛生,對于人、畜的主存均有積極意義《周書秘奧營造宅經》記載:“廁所蛆,以莼菜一把,投入廁所缸中,(蛆)即無”。同書還指出:“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深知環境衛生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