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的春天來了嗎?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更好服務惠民生穩增長;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會議確定,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與珍貴古籍文獻,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前不久,屠呦呦赴瑞典領獎,引用毛主席的話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中醫藥寶庫中發掘出來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成功,與她潛心科研分不開,也與中醫藥分不開。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但在當前,不少人對中醫藥有兩種誤讀,一是妖魔化,將中醫藥貶得一文不值,甚至視為洪水猛獸;二是神圣化中醫藥,將其當成祛除病魔的不二法門。這兩種極端觀點,都缺乏理性認知。通過屠呦呦等人在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可知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優勢互補,潛力無限。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促進中西醫結合,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正是基于對中醫、西醫的全面認識,為謬論糾偏,為中醫指路,為中醫藥迎來又一個發展春天提供制度安排。
如何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五項措施,每一項措施都有現實針對性,也富有遠見,比如,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與珍貴古籍文獻,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再比如,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和新藥研發;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范種養。這些措施若能落地,中醫藥人才就無斷層之憂,中醫藥的公信力也將大為提高。
本次會議還提出,要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更好發揮“保基本”作用。加強中醫理念研究推廣,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和傳播普及。發展中醫藥離不了一代代人才焚膏繼晷,離不了社會力量負重前行,也離不了政府扶持。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不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豈不可惜?
2015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之際,李克強總理提出了誠懇期許,“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勇擔中醫藥振興發展重任,適應群眾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堅持中西醫并重,突出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借助現代技術,推動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等取得新進展,在深入推進醫改中發揮更大作用”。其核心意思,一目了然:中醫藥應突出特色與優勢,還應借助現代技術;中醫藥取得新進展,將更有存在感,也就更有影響力。再聯系到此次常務會議,可知中醫藥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確實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一是《中醫藥法(草案)》已進入最后立法程序;二是《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在今年將會制定與實施;三是中醫藥成果不斷呈現,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有36項中醫藥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四是中醫藥工業產值不斷提高,2014年,中醫藥工業總產值超過了7300億元,占我國醫藥工業總值的1/3。此外,屠呦呦獲得諾獎,也提振了中醫藥的信心。
當然,在新一輪的中醫藥熱潮中,廣大從業者應保持清醒,消解狂熱,不能把傳統的中醫藥悉數奉若神明,對其中的糟粕應棄之不用。
屠呦呦說,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于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很顯然,對中醫藥,既要繼承,也要提高,更要創新;對西醫“挑戰”,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封閉傲慢,而應該取長補短,中醫藥發展才有更可信賴的明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