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說“汗”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天氣一熱,長時間運動就會出汗,出汗是很正常的事情,出汗的好處是非常的多的,能夠排出毒素廢物等。但是如果異常出汗的話,就說明我們身體存在一些隱形的疾病了。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下出汗的知識吧。
汗是人體“晴雨表”
溫度一高,我們就會出汗,特別是那些比較胖的人,動動就會出汗,尤其是現在的夏季,出汗的人是越來越多的。汗一多,我們全身都會難過的,心情也會變得非常的不好,急躁,還會動怒,那么汗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汗出多了對我們的身體是好還是壞的呢?
人體皮膚上約有330多萬個汗腺,汗就是從這些汗腺里分泌出來的。其主要成分99%是水,其次為尿素和少量的金屬離子、乳酸、氯化合物、鉀、鈉和一些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出汗對人體的健康有什么影響呢?
汗是人體“空調”,出多出少有講究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維持體溫恒定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不覺會蒸發約600~700毫升汗水。外界溫度、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進食辛辣、熱燙食物都可以導致人體出汗。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當人體處在高熱狀態時,不能發揮分泌汗液的作用,人就會發高燒,造成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受損?梢姾瓜僬{節人體體溫的重要性。
感冒發燒時,使用退熱藥即通過汗液的分泌退熱。汗腺還有抗菌、潤澤皮膚、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作用。皮脂膜分泌不夠,皮膚就會失去潤養,變得干燥。汗液的過度分泌常令人不適甚至苦惱。如掌跖多汗癥等。
汗水顏色異常,需要及時就醫
專家說,其實真正的汗水是無色的,如果汗水是黃色的話,這是因為微生物對汗水當中的一些微量原素發生化學反應所導致的。同時,身體不好的人,有病的話,汗的顏色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汗水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話,就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身體有疾病了,這時候我們就要去看醫生了。
按照中醫的說法,汗為津液的組成部分,汗的產生與臟腑均有一定關系,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不宜發汗。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最后就會造成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并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
出汗與疾病,微妙有關聯
其實,出汗也是一個信號,有時可能意味著你的健康出了問題,身體發出的這種警報信號一定不能忽視。那么出汗與疾病有啥聯系呢?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并伴隨明顯的相應癥狀。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患者的汗液呈黃色并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后,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癥狀,低血糖發作時可導致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
甲亢怕熱多汗,嗜鉻細胞瘤,常見的癥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張奎軍提醒說,人該出汗時就得出汗。在夏季出汗多的情況下,不要光喝白開水,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或多吃稍帶咸味的食物。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藥多加注意,不要過度的出汗,出汗的時候不要急著吹空調,汗流的多的話,就要急時的補充水了。如果常常都會自汗盜汗的話,我們就要去治療了。
根據出汗判斷身體狀況
中醫常常根據病人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按出汗時間分: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
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干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
1.頭汗過多
若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肢體沉重無力、上腹脹滿、口渴等,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F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發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后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于氣虛。
2.手心出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干燥等,多屬于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于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干、牙齦腫痛等,多屬于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3.心窩、胸口多汗
多見于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于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惡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于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癥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