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獎證明了道教的科學價值
欄目分類:道家醫藥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史上永載史冊的日子,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教授榮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大陸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科學家,圓了幾代大陸人的諾貝爾科學獎之夢。
屠呦呦教授的獲獎再次引發了輿論與社會的各種爭議。有科學研究中集體與個人關系的爭議,有拷問中國院士制度的爭議,不可避免地,還有中醫藥現代價值的爭議。筆者想說的是:無論怎樣爭議,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歷程,都再一次佐證了道教的科學價值。
屠呦呦教授的成就,是發現了青蒿素,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屠教授是如何發現青蒿素的呢?上世紀60年代,中國展開抗瘧疾藥物的全面研究。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加入,屠呦呦老師為組長。他們整理歷代醫籍,走訪老中醫,篩選了2000余個中草藥方,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藥方集,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研究發現,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功效,但實驗結果一直不理想。1971年,屠呦呦老師在翻閱東晉葛洪(公元283-343年)的《肘后備急方》時,在“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中看到這樣的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老師立刻意識到,可能是高溫提取破壞了青蒿的有效成份,于是改用乙醚低溫提取。很快,研究獲得突破。1972年,青蒿素有效單體提取成功,1973年,抗瘧新藥青蒿素誕生。
很顯然,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那么葛洪是誰?他何以能在1700年前就寫出青蒿治瘧及使用方法,因而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記載?
葛洪是一個道士!他是一位道教大師,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自號抱樸子,江蘇句容縣人,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后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著作,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在宗教、哲學、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的《肘后備急方》共8卷70篇,是一本放置手邊的古代急救手冊。不知葛道士是否預測到,1700年后,國人還會在他的著作啟發下,獲得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獎。
葛洪是一個道士,怎么會寫醫書?這種疑問的提出本身就體現了現代人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隔膜與疏離。道教不僅包含了豐富的醫學、化學、天文歷法等科學知識,是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文化形態,而且道教本身還有自己獨特的醫學體系,稱之為道醫。
道教與醫學的關系,首先可以看做是宗教與醫學關系的一個分支。一般來說,宗教將人生看做一個整體,特別強調信仰、靈性對身體與精神健康的作用。世界諸大宗教的創始人,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穌等,無不是著名的大醫者,醫治過諸多的疑難雜癥,甚至起死回生。現代宗教研究發現,影響人們改變宗教信仰的首要因素,就是治病。因此,治療疾病可以說是宗教、包括道教的題中之義。
道教與醫學的關系還有獨特的方面,這是與道教的終極關切分不開的。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因此在其思想體系中包含了大量人體科學的內容,并發展出豐富的健身、醫藥、丹道、長生等實踐方法,成為醫學寶庫。歷史上的名醫,如葛洪、孫思邈、朱丹溪等,都是名道。學道的人都要學醫,“凡學仙者,皆當知醫”。同時,學醫的人也必須學道,“醫不近仙者,不能為醫”。道醫的存在體現了道教與醫學之間特別緊密的關系,是道教科學精神的鮮明體現。
長期以來,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誤以為道教就是巫術迷信,與現代化、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屠呦呦教授的科學成就佐證了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價值。她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其實這也是道教送給世界人民的珍貴禮物,值得我們珍惜。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