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遠游》開啟游仙詩歌先河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8 瀏覽次數:次
文/知樂齋主
道教詩歌的最早形式大概要數源于先秦的游仙詩。游仙詩乃是漫游仙境之詩,這種詩歌體裁起自道家神仙思想,可遠溯至屈原的《遠游》。早在先秦諸子時代,隨著神仙觀念的出現,人們已大膽幻想“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
漫游仙境(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從“列仙之趣”到“坎壈詠懷”:世俗化趨勢
莊子中的神仙觀念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擺脫現實壓迫、追求逍遙自由的宗教幻想,而神仙觀念的流行又極大地促進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游仙詩歌的出現便是典型。
游仙詩從屈原的《遠游》到唐代的曹唐的“大小游仙詩”,其表現的主題在“列仙之趣”與“坎壈詠懷”之間游離,在總的數量和發展趨勢上,“坎壈詠懷”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成為最主要的表現主題;在游仙詩的創作主體中,道士是很少的,文學水平也不高。許多優秀的游仙詩都出自世俗詩人之手,他們在一定意義上引領了游仙詩的發展方向。清人何焯說“游仙正體,弘農(郭璞)其變”, 以“列仙之趣”為正體,以“坎壈詠懷”為變體。從“列仙之趣”到“坎壈詠懷”,游仙詩的世俗化趨勢十分明顯。
《莊子》與神仙思想
成書于先秦的《莊子》不僅是一部先秦道家哲學思想的集粹,更是一部浪漫主義的文學著作,其中有關神仙的描述十分著名:“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莊子》中的神仙描述激發了早期的神仙觀念的產生,對后世神仙思想的形成和游仙詩的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
許地山曾說:“在神仙說初行的時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仙山或帝鄉來寄托自己底情懷,不必信其為必有,或可求底。這派可以稱為騷人派。騷人思想實際說來也從神仙思想流出,而與道家底遐想更相近。” 他所說的“騷人派”,就是指屈原、宋玉等楚辭詩人,而“騷人思想”就是指《楚辭》中所表現的寄托之情。
許地山先生認為《楚辭》表現了很濃郁的道家思想,其騷人思想來源于神仙思想,“《楚辭》里如‘漠虛靜以恬榆兮,澹無為而自得’;‘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倏忽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都含著很深沉底道家思想。在《離騷》里充分表現道家化底騷人思想。” 屈原所生活的南方楚國,是道家思想影響很廣泛的地區。老子、莊周雖系宋人,但宋國后為楚國所滅,道家思想隨之在楚國傳播。楚國廣大,山川靈秀,不乏神山仙境、世外桃源,正適合神仙思想的漫生,楚國乃儒家學說未行之地,道家思想和神仙觀念卻在這里找到了適宜的生長土壤。
屈原《離騷》(資料圖 圖源網絡)
屈原開啟游仙之作
以上種種來看,最早的游仙詩歌出現在楚國便不足為奇了。《楚辭》之前有沒有游仙之作,已經不得而知,但見諸于文獻的游仙題材的詩歌,楚辭《遠游》當為最早的作品。歷史上有的文論家有人認為《遠游》是漢代人所作,但證據不夠充分。據《楚辭·王逸序》考證 “遠游者,屈原之所作也。”
《遠游》是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楚辭中獨具一格的詩歌藝術典范。東漢王逸論屈原寫作《遠游》的緣由:“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為讒佞所譖毀,下為俗人所困極,章皇山澤,無所告訴。乃深惟元一,修執恬漠。思欲濟世,則意中憤然,文采鋪發,遂敘妙思,托配仙人,與懼游戲,周歷天地,無所不到。然猶懷念楚國,思慕舊故,忠信之篤,仁義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瑋其辭焉。”
屈原在《離騷》里憤慨高遠的理想不能實現,求訴無門,就幻想上升仙界,遨游四極,于是借《遠游》以排遣憂憤,寓其言于王子之詞,表達其清潔高遠之志向。故屈原雖無出世之舉,但在被見棄放逐、憂憤難遣之時,而作此篇詩歌以遣懷,明高舉之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等都具有濃郁的神仙意趣,以此可見屈原之作《遠游》,實乃順理成章之事。
《遠游》:游仙詩之祖
《遠游》全篇178行,是《楚辭》中較長的一篇,其詞開篇曰:“悲時俗之迫阨兮,愿輕舉而遠游。” 開篇點明了游仙的緣由,乃是由于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強烈不滿,又不愿被塵俗所沾染,因此希望以遠游為辭,表達高遠清潔的志向。詩中充滿了濃郁的道家色彩,經常使用“虛靜”、“無為”、“真人”、“登仙”等道家用語,特別是道家尊崇的“赤松子”、“王子喬”等仙人更是作者羨慕歌頌的對象。接著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游仙的恢宏經歷:“朝濯發于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詩人飲湯泉、啖華英,乘云氣,御飛龍,與風伯、雨師、雷公等眾神仙攜游,展開浪漫主義的夸張想象,極盡神仙世界的逍遙、自由、美好。游仙之中,還有祝融、宓妃相伴,湘君鼓瑟,海若舞蹈,又有娥皇、女英演唱《咸池》、《承云》、《九韶》等古歌。其中,北海若、馮夷都是道家作品《莊子》中的神仙人物,娥皇、女英是舜之二妃子,傳說死后化為湘水之神——湘夫人。經歷了一番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游仙之后,在作品的最后詩人表達了對無聞、無見的無為至清的神仙生活的向往,是一篇完整而典型的游仙詩歌。
詩人游仙(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人朱乾認為,“屈子《遠游》為游仙詩之祖。君子重其志而瑋其詞,謂其才可輔世,而忠不見諒于君,無所控訴,托配仙人,東南西北入于無何有之鄉,千古悲之。”屈原的《遠游》開創了后世游仙詩歌的先河,作為游仙詩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遠游》一詩作為游仙詩之源,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雖然詩人本人未必信仰道家,但是深受道家思想的熏染,在作品中表露了濃厚的道家神仙色彩;其次,詩人游仙但又不完全是信仰道家神仙思想,而是托詞游仙,以求正氣。 《遠游》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游仙詩歌的發展,在魏晉時期成熟的游仙作品中,依然不離《遠游》一詩所表現的屈原精神。
屈原的《遠游》和秦代的《仙真人詩》
劉勰認為“秦滅六典,始造仙詩”,所指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21年)曾“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 魯迅認為“其詩蓋后世游仙詩之祖,然不傳。” 雖然這些《仙真人詩》已經佚失,無從研究其文本,推測其所記內容不過始皇慕仙之作,或神仙真人勸世的詩歌,不過求仙訪藥、追求長生之類,亦可看作游仙之作,但不是最早的游仙詩。
《樂府正義》將早期的游仙詩分為兩類:“游仙諸詩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騷人才士不得志于時,藉此以寫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若始皇使博士為《仙真人詩》,游行天下,令樂人歌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詩雖工,何取哉?”
屈原的《遠游》和秦代的《仙真人詩》分別開創了游仙體詩歌創作的“坎壈詠懷”和“列仙之趣”兩種傳統。漢代道門樂府中的游仙詩大部分繼承了“列仙之趣”的傳統,而魏晉南北朝的游仙詩則遠承屈原“坎壈詠懷”之旨,并成為后世游仙詩的主流精神。(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懷霜)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知樂齋主,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