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之美:唯道集虛 齊同慈愛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30 瀏覽次數:次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不僅具有無限的包容性,而且具有慈愛一切的品質,“唯道集虛”和“齊同慈愛”這兩句名言就是道教這一教義集中反映,并為道教徒所尊奉和信行。體現了道教以“虛”為體和以“慈愛”為基本的開放、包容、同情、寬容的精神。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唯道集虛:虛懷若谷 促進和諧
“唯道集虛”語出于《南華真經》,其思想淵源于《道德真經》。在《道德經》和《南華經》中,“道”既是客觀的真理,又是社會人生的最高境界,為道教的最高信仰本體。“道”最大的特性就是以“虛”為體性。《道德經》中說要“致虛極”,要像江海一樣容納百川之流,又要像水一樣處下而不爭。“道”之虛而不爭,使萬物自然生化,宇宙和諧。《南華經》說,虛則靜,靜則動,動則無為而無不為。學道者就是要學“道”之虛容體性,修道得道者則自當是“虛懷若谷”者。在這一教義思想指導下,道教教人要虛心以致社會祥和,虛懷以致雅量含和。
正因為道教提倡“虛懷若谷”的胸襟,所以在自身的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能上尊老子,中述神仙,兼綜儒墨陰陽百家學說以及佛教思想,在得道成仙與仙道貴生、濟世利人的主旨下,匯合熔鑄成道教思想體系。現存明代編纂的《道藏》,不僅包羅了幾乎所有道家道教的經書,而且廣泛收集諸子百家及醫學化學、衛生保健、天文地理等書籍,許多珍貴典籍因之而得以保全至今。世人對此常以馬端臨“雜而多端”的評語詬病之。然實非道教有意濫收,乃其虛融廣博的開放文化態度所致。元代曾有道門高士李道純秉承道教主張虛容的教義,并吸取傳統文化貴中和的思想,作《中和集》倡導儒釋道三教合一,勸修行者不要執著于門戶之見。這一切不能不說是道教包容與寬容文化品質和精神的體現。道教的這一文化品質也促進了我國政治、文化與社會人心的和諧,并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借鑒,作出了典范。
齊同慈愛:互相包容 慈恩天下
為教化世人致力于促進社會人群的寬容與和諧,道教教人要“齊同慈愛”。這既是莊子逍遙齊物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更是道教濟世利人教義宗旨的集中體現。物我之間、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廣而言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等等,都是有差異的。道教主張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互相包容和寬容,從我們都從屬于同一個整體的事實認識到彼此之間的“齊同”。能與“齊同”精神相一致的,道教認為就是“慈愛”。《度人經》將其內容概括為: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忌,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泰民安,欣樂太平。這其中包括人的言語、心念、意識、行為等諸多方面,告訴人們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賑人之急,要待人真誠,一句話就是要包容與寬容。道教要求信徒們要宗本于“道”的寬容品格和上善之慈愛,以其宗教特有的憫愛之情,廣而大之,慈心于物,憫及一切,即善待一切生命,包括昆蟲、鳥獸及草木等等,以使物種繁榮,人心和平,社會和樂,自然和諧。
繼承和發揚道教之真精神
“唯道集虛”和“齊同慈愛”教義思想所體現的道教的包容與寬容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品質。這樣一種文化品質,既能以“虛”容納萬有,而又不失本來之自我,并使主體之我與客體之他皆得豐富和發展。這種包容、寬容與不失自我的精神品格,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稱之為“道教之真精神”。道教這樣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現實的可貴的價值和普遍意義,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文/ 張繼禹道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