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寡欲”觀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次
道教認為人的欲望是罪惡和災難的根源,無論是治國理政、個人修養都要對欲望加 以抑制。
《寡欲》
《道德經》多處說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貪欲。第四十六章有“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十九章)作為主要的道德規范之一;對治理天下的君王來說,則“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南華真經·天地》中所謂“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也就是這個意思。《淮南子》說得更為透徹,認為“至人之治”,要“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約守”和“寡求”這兩者,成了“至人之治” 的主要內容。它認為“為治之本,務在于安民”。安民必須使民“足用”,要使民“足用”就必須不奪其時,不奪時,就必須“省事”,而“省事”就在于“節欲”。《淮南子》還認為“嗜欲”有害于“人性”,稱“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等等。因此,“寡欲”也就自然成為養生的一種要求。認為“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生之末也”。圣人要損欲自養,掌握節制, 才能恢復人的本“性”。
早期道教承襲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觀
早期道教承襲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觀,《老子想爾注》中稱,“道常無欲,樂清靜”、“王者亦當法之”,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時,對于世俗的人來說,也應是 “道之所說無私,少欲于世俗耳”。這是因為“道性于俗間都無所欲”。
但是早期道教,不論是五斗米道或太平道并不一般地否定人的飲食男女和樂舞娛樂。《太平經》上說到:“人莫不悅樂喜,陰陽和合同心為一家,傳相生。凡事樂者,無有惡也。凡陰陽樂,則生之始也,萬物所受命而起也,皆與人相似。男女樂則同心共生,無不成也。” 早期道教還把歌舞之樂同善聯系在一起,認為“凡萬物盡生善,人人歡喜,心中常樂欲歌舞,人默自相愛,不變爭,自生樂,上下不相克賊,皆相樂。故樂生于善以樂善,天使自然如此也。”由此可見,早期道教的“寡欲觀”,是有條件的對“欲”的克制。
東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闡述“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尸居無心”。但他要求滌除的是“嗜欲”,而對一般的人欲,他并不一律反對,最突出的就是他對房中術的寬容態度。他指出:“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
《西升經》,則對“欲”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為道章》稱:“欲者,兇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唐代道士李榮注稱:“有欲,則傷身,故云:兇害之根。無欲,則會道,故云:天地之原。”他認為“外去貪欲,自守無為,唯有圣人方能”。而一般人“凡情迷亂,蒙昧無知”,不懂得有欲是兇害之根,“今言去欲入無者,亦教凡流以為行也,能依圣行,可以成道”。《清靜經》將“清靜”視為進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靜”的對立物。
《清靜經》認為:“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只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王元暉注曰: “人身賤羅綺,口飫珍饌,目惑邪色,耳亂鄭聲,所慕者榮華富貴,日就沉溺也。” 因此,《清靜經》稱:“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將“除欲”和“心清”聯系在一起。這里所說的“欲”指“六欲”。《清靜經》中便有“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之句。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為“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認為:“欲者,染著之貌,情愛之喻。觀景而染謂之欲,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人若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則六欲自然消滅,豈能生乎。內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故不生也”。侯善淵描寫“六欲不生”的狀態是:“眼觀無色,神不邪視。耳聽無音,聲色不聞。鼻息沖和,不容香臭。舌餐無味,不甘酸甜。身守無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要達到這種境界,李道純在其注釋中認為:“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靜至。”金元之際,全真道創立。
王重陽和他的弟子如何做到清靜寡欲
王重陽在《立教十五論》中就要求學道之人出家住庵,打坐降心,認為:“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并且認為“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王重陽的“圣境”就是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稱“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如果能夠“離此三界,神居仙圣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佛教有三界之說,全真道以出離三界,作為得道的要求,因此,對于“欲”的態度,就不是“寡欲”,而是“絕欲”。王重陽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曾有這樣的詩句,“無情不作鄉中夢,有志須為物外仙”,“一念無生即自由,千災散盡復何憂”。他的另一弟子郝大通在《金丹詩》中也稱“常聽壺中金石聲,凡情除去道情生”。另一弟子譚處端在《述懷》詩中,更加完整地說明了“斷欲”、“絕情”,“寂寥孤淡”的追求,詩云: “欲情巧勝染多言,悟此方離種種邊。欲斷情忘通妙理,煙消火滅達幽玄。口張舌舉功難就,意出心生行怎圓。絕了人情無個事,寂寥孤淡任殘年。”
在他的《示門人》詩中,更是要求弟子們“情欲永除超法界,癡嗔滅盡離人天”, “滅惡除情作善良,好將名利兩俱忘”,等等。全真道重視內丹修煉。內丹修煉都把 “斷欲”作為入門的第一步。《盤山語錄》稱,“或問:初學修煉,心地如何入門?師云:把從來私情眷戀,圖謀計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兩斷著。又把所著底酒色財氣,是非人我,攀緣愛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罷盡”,內無妄念,外慎言語,節飲食,省眠睡,塵垢凈盡,就是個“無上道人”。這種觀點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代柳華陽的《金仙論證》在述及“煉己”時,就稱“斷欲離愛,不起邪見,逢大魔而不亂者曰煉”。而煉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寂淡直捷,純一不二,以靜而渾,以虛而靈,常飄飄乎,隨處隨緣而安止,不究其所在,不求其未至,不喜其現在,醒醒寂寂,寂寂醒醒,形體者不拘不滯,虛靈者不有不無,不生他疑,了徹一心,直入于無為之化境, 此乃智者上根之煉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