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任自垣的傳奇一生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任自垣,字一愚,號蟾宇,別號海岳幽尋。京口之云陽人也。“幼穎悟,讀書便知,句讀曉大義。”元至正年間(1341-1367),天下大亂,兵烽四起,民生凋弊。迫于生計,年少的任自垣出家入茅山。師從虛白先生,學道于元符萬寧宮。
入茅山修行
任自垣
元符萬寧宮簡稱元符宮,又稱印宮,坐落在積金峰南,殿宇蔚為壯觀,氣勢宏闊。其后屢毀屢建。明洪武年間,在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統領各宮觀道教事務。
任自垣本是個“清虛好學”之人,廣覽博聞,通儒典,能辭章,到了茅山洞天福地,愛其“山川清華,養高葆和于其間,尚友古人,若將終身焉。”就是說,他準備在此度過一生了。
茅山
在茅山,他接觸道家經典,潛心研究,道行漸進,二十歲時“已服師訓”。不幾年,”玄學造微,名實昭著”,成了茅山有名望的道士。后來繼陳德星后,擔任華陽洞靈官,秩正八品,掌管茅山教事,統領大小宮觀。
華陽洞靈官掌管祖傳印劍,主行符。這一職務,相當于以前的上清派宗師之職。根據《乾隆鎮江府志》記載,任自垣為茅山“上清宗第五十三代宗師”。這是茅山道教習慣性的稱謂,不是官方的稱謂。
參編《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任自垣在茅山修道二十余年,知識淵博,道法精深,名聲遠播,成了道教界重要人物。永樂四年,任自垣詔赴京師,入文淵閣修《永樂大典》,負責大典中道書部分修編。
在文淵閣修大典兩年,任自垣在那里接觸了許多文人、官員以及道教高層人物,為以后入武當山打下了人事基礎。尤其是結識了備受成祖器重的正一派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對他今后的道教生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任自垣參編《永樂大典》結束后,名聲更顯。由于在茅山對道教事業的貢獻,及在《永樂大典》編纂中的出色表現,任自垣于永樂九年(1411年)被敕授道錄司右玄義,參與全國道教的領導工作。
提點武當玉虛宮
武當山玉虛宮
永樂十一年,任自垣的人生出現了一大轉折。由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舉薦,出任武當山玄天玉虛宮提點。
永樂年間,朱棣崇道,尚神異之說,宣揚武當山真武玄天上帝神佑靖難之役,于是在武當大興土木,大規模營建宮觀以報神恩。永樂十一年,部分宮觀落成,成祖命天師張宇清“選至誠敬謹”道士作武當山宮觀住持。時張宇清在京,早與任自垣熟悉,也深知任自垣的道行深沉,能夠主持武當山,就舉薦他擔任最重要的宮觀玄天玉虛宮提點。
實際上,任自垣擔任了武當山第一道長之職,統領武當山所有宮觀道教事務,除了要承擔全山的道教事務外,還要協助朝廷官員進行宮觀謀劃與建設。
由于宮觀陸續建成,武當山道士不夠用,急需招集。任自垣向朝廷反映此事。永樂十一年冬,成祖下旨云:“著道錄司行文書,去浙江、湖廣、山西、河南、陜西這幾處,取有道行至誠的來用,欽此!”圣旨一下,各地紛紛響應,四方道士紛至沓來。從全國欽選而來的高道共有400多名,充實各宮觀主持道務。武當山也因天下高道云集而地位陡然升高,取代閣皂山,與龍虎山、茅山合稱三山新符。
永樂十四年冬嘉平日,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致書任自垣,稱:“宇清端肅奉書遇軒提點尊師……幾易歲華、翹企之私,與日俱積,久欲貢尺書以申候問,來無良便,惟增悵惘而已……”表達出張天師對任自垣的崇敬思念之情。
進京領修金大齋
武當山法會
永樂十七年初,看到武當山三十三處宮觀告成,任自垣捧奏表進京謝恩。同時針對宮觀日益增多,物資消耗大的情況,上奏朝廷,賜降武當山各宮觀香、燭、燈、油等器物,并由成祖為十一處小宮觀賜額。成祖一一應準。
恰在這時,北京洪恩靈濟宮舉行金大齋。成祖決定由來京的任自垣主持,并擔任煉師之職。金大齋是規格極高的一種儀式,一般皇帝會到場,往往由德高望重的正一天師主持,這次由任自垣主持,說明他在道教界的資歷,聲望已不尋常了。
金大齋共修了七晝夜。永樂皇帝親臨現場,十分隆重。翰林學士曾對當時場面曾有精彩的描寫:“車駕臨幸,躬致祀焉。由是精誠交孚,萬靈來下,幢幡壇埏,卿云繚繞,流輝布彩,晃耀大地。青鸞白鶴,翔集在庭,回旋容與,久而不去。”事畢,永樂皇帝開恩賞賜,恩澤700余人,而任自垣“獲賞獨厚”。準備還山時,定遠將軍李林、懷遠將軍陳啟方特請翰林學士曾作文以贈任自垣。曾欣然動筆,寫下《送玉虛宮提點任一愚序》一文,收錄在《大岳太和山志》中。這篇文章保留了大量的鮮為人知的原始資料。
未幾,任自垣又接到新的任務,留在京師修編《道藏》。
編纂道書總集《道藏》
道藏
《道藏》主持者之所以是任自垣而不是別人,有偶然和必然兩方面因素。偶然因素是,當成祖完成武當山宮觀修建而下詔購天下道書準備修纂《道藏》之時,任自垣正好進京奏事,上宮觀告成慶賀表。必然因素是,任自垣在茅山從道二十余年,不僅精于道教,兼通六藝,熟諳儒典,還參與過《永樂大典》編纂,又是成祖傾力經營的武當山玉虛宮提點,在道教界有很高的聲望。加之剛主持了金大齋,頗受皇室寵信,故而被明成祖詔留北京,組織《道藏》的編纂工作,并授其總纂官。
任自垣修《道藏》時,已任武當山提點七年。《道藏》的修成,受到皇帝、大臣、高道及參與者的普遍贊譽,更為武當增輝添色。由于任自垣主持纂修,許多有關武當山的重要史料有幸保存下來,如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元代羅霆震《武當紀勝集》、《玄天上帝啟圣錄》、《武當瑞應圖》等等。這些珍貴的史料若不收入《道藏》,可能后世永遠看不到,歷史將留下這段空白和遺憾。
卷帙浩繁的《道藏》
任自垣主持纂修的《道藏》規模有多大呢?明成祖給出的數據是:凡五千一百三十四卷,計四百六十四函。匯編有次,鋟梓以傳。”可謂卷帙浩繁。
由于時間短,所入道書不盡完全,缺遺在所難免,成書后就由內府與《永樂北藏》一起有組織、有步驟地刊刻,經洪熙、宣德朝而告成于正統初年。到正統九年,英宗又令高道邵以正點校《道藏》,增補170余卷。經版于十二年(1447)二月十五日全部完成,接著,印裝成書,選定八月十日吉日,英宗親撰“護道藏敕”,并由翰林院修撰許彬恭記其盛,頒賜天下宮觀。這年已是任自垣修成《道藏》后的25年了。正統十三年二月,賜武當山《道藏》四部,分藏匿于太和、南巖、紫霄、凈樂四宮。
太常寺丞督武當
武當山雪景
宣宗任命任自垣為太常寺丞,并提督武當山宮觀一切之事。“率道觀道眾晨夕嚴潔重修,以祈福祉。”太常寺丞是道教中的高層職務。宣宗這道旨令,實際上將以前欽差大臣的權力交給了任自垣,顯示了朝廷對他的信任。
道教師徒楷模
任自垣榮升太常寺丞之職,在道教界地位陡然升高,正一天師如何看待他的呢?他不得知也。為此,他在宣德三年(1428年)孟秋中元日,給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寫了一封稱作《啟》的書信。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收到信后,在十二月寫了《答啟》寄回,云:“留郡辱知張懋丞端肅啟復:伏以大岳崇高,久重仙真之仰;叢林曠達,幽棲冠褐之隆。天啟奧區,恩宣福地。……念惟太常蟾宇任公,風塵表物,謹敕儀刑,道秩榮遷,序陟太常之貴;家聲偉觀,光披河岳之英。青氈席鎮于茅峰,白壁價傳于荊埠。……經術規模,實可裨于至治;文章星斗,固不讓于詞宗,寵眷加榮,宗門倚重。……”天師對任自垣十分了解,敬重,對他榮升太常寺丞之職感到高興。文中對任自垣的才華、學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從上述書信可以看出,明代正一天師與武當高道都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而且經常聯系、溝通,關系融洽。他們在通信中互相恭敬有禮,并皆以復興玄教,光大仙道相激勵,堪稱有明一代道教徒之楷模。
嘔心瀝血編《山志》
武當山雄奇的山川風貌
任自垣對武當山作的最大的貢獻,當數編寫《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簡稱《大岳太和山志》。任自垣期望將武當山這數十年的變化,朝廷修建如此宏偉的宮觀群的艱難過程,以及武當山雄奇的山川風貌,寫成志書,傳給后世。故而這部山志不是尋常的山志,實為一項國家級文化工程。
任自垣以玄門身份,兩任道官重職,參編過《永樂大典》,總纂過《道藏》,加之在武當山從道達十八年,熟知這里的山川形勢,建筑景觀,以及人事更迭,由他來擔當這副重任是順理成章的事,更是義不容辭的事。他也有能力編出山志,上報皇恩,下傳后世。任自垣與皇帝、諸王、文臣武將、高道、名儒等都有較深厚的感情交往和特殊關系,故能廣泛征集到很有價值的文獻。
由于長期嘔心瀝血,矢志著書,當山志完成后,任自垣也積勞成疾,病倒不起,不久永辭人世。一代高道,一代奇才,竟爾長逝!按他的遺愿,人們將他的靈柩運歸江南,葬于茅山積金峰下。
傳奇高道任自垣
縱觀任自垣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為茅山道教、武當道教、中國道教奉獻的一生。
當代學者王永國這樣評價:“他是道士、高道、儒道,他是提點、提督、道錄司右玄義、太常寺寺丞。他是凡人,他亦是高真。他有不一般的品質、悟性和社交能力,他有非凡高超的管理才能。這樣一位道教界中的重量級的人物,我們無論怎樣對他評價都不為過。因為他的人格魅力而受到朝野上下,道教內外的尊敬,使武當生輝,道教興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