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當前位置:主頁 > 武當文化 > 道教神仙 >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張三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大師,是集道學、武學和文學于一身的傳奇人物。他創建了太極,是道教武當派內家拳的祖師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道家學派。活動時期在元明之際,其后期活動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尋訪。天順三年(1549),英宗皇帝嘉封為“通微顯化真人”,在敕封的誥命里說[ 明天順皇帝敕封誥命·寶誥一,張三豐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元朝名士,天師后昆,鶴骨珊珊,尤髯拂拂。出遼東而訪道,人終南而遇師。”雖僅歷明清兩朝,但其事跡記載頗多歧異,其行蹤游止神秘莫測。關于他的籍貫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多數研究者已基本贊同:“張三豐,遼東懿州人。”[ 佟寶山.張三豐出生地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4,6(4)409-411.]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遼東懿州

    一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

    遼東懿州,即今天的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是張三豐的故鄉。他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與懿州結下了深深的情緣。

    據明代又一道教大師,開創內丹東派的陸西星(1520—1806年)在《淮海雜記》中記載:“三豐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占象。移家與金之懿州,與子昌隱于民間。”[ 陸西星.淮海雜記[J],張三豐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版社,1990.]遼、金、元懿州治所同在一處,即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其先世何以由江西的龍虎山移至遼東懿州,陸西星未說,但清代的汪錫齡在《三豐先生本傳》里卻點明了:“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 汪錫齡.張三豐全集·卷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

    ]張三豐的祖父為裕賢公,父親是張昌,字子安,號白山,汪錫齡評說其父:“壯負其器,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試策論科入選。然性素恬淡,無仕宦情,終其身于林下”。從張三豐的父祖看,至晚是在金代就已從南方移居到了北方的懿州。元太宗窩闊臺在位13年的時間是1229—1241年。張三豐的父親曾參加元太宗的科舉取士,說明已是懿州的老戶了。

    張三豐誕生于元定宗二年,即1247年農歷四月初九日子時。從五歲到十二歲,他在碧落宮(又名碧云宮)度過了七年的時光,學業上打下雄厚基礎。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年僅十四歲的張三豐即考取了秀才,第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報,以備擢用,至元元年(1264年)秋天,忽必烈遷都大都,即現在的北京,下詔各地上報的文學才識到京待用,張三豐也應詔到達元大都燕京,任中山博陵縣令。這是張三豐第一次離開懿州家鄉遠行。此間,他也曾游歷過遼東的一些名山,北鎮的醫巫閭山就曾留有張三豐的足跡。但不到兩年,因其不羈,難受官場約束,回懿州老家,直至三十二歲時離開懿州,他一直研修、活動在遼東。有人說遼東為遼水之東,實際上明代此時的遼東已成泛指。明代遼東總兵李成粱就駐守在遼西靠近阜新的北鎮。

    二 張三豐籍貫錦州黑山縣一說

    關于張三豐籍貫和故里的考證,還有另一種觀點。1983年4月,時任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的李樹基刊登了《張三豐其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張三豐先生自稱“某乃懿州糧漁務人氏”。據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考證:遼東懿州,治所在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轄今彰武、阜新、新民、黑山等地。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曾設望平縣于糧漁務(今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村附近)。此后,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們在黑山召開了研討會,進一步確認了張三豐于元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生于糧漁務這一史實。對這一觀點,遼寧省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考察了諸多歷史資料,并赴錦州市黑山縣實地考察,現列出一些實際考證的歷史資料。

    黑山縣,是遼寧省錦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遼寧省西部,錦州市東北端。東部依繞陽河與遼中縣、新民市為鄰,南部與臺安縣搭界,西部與北寧市接壤,北部、西北部與阜新蒙古自治縣為鄰。黑山縣地處繞陽河下游地區,西部、北部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醫巫閭山的一部分。

    醫巫閭山,地處今遼寧省錦州市境內,歷史悠久。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岳五鎮之一。古稱于微閭、無慮山,按:《周禮·職方》稱:“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

    幽州,又稱燕州,中國歷史古地名,今天北京、天津與朝陽市一帶,包括河北省東北部和遼寧省西部的一些地域。其南面是冀州(河北省南部),西面是并州(山西省東部、北部),北面和東面則是長城以外,如遼東懿州、平州和營州。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張三豐雕塑

    黑山的歷史沿革如下:自古既屬華夏版圖。古往今來,雖歷盡滄桑,而黑山卻一直是中華民族勞動、生息、繁衍的處方。遠在唐堯之世,黑山既為冀州之域。禹平水土,置九州,黑山在虞、夏商時代為營州屬境。(據《大明一統志》:廣寧以西為幽州,廣寧以東之地為營州)殷制九州,與舜時異,而黑山仍屬營州。周時,黑山為幽州地。戰國時期,黑山屬燕國領地。燕置遼東、遼西兩郡,黑山為遼東郡地。治所幽平(今遼陽市)。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黑山境仍屬于遼東郡(那治襄平,今遼陽市)。遼東、遼西兩郡,以大凌河分界,以西為遼西郡,以東為遼東郡。西漢時,沿秦舊制,仍置遼東郡,并在今北鎮設無慮縣,黑山屬幽州刺支部遼東郡無慮縣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黑山為遼東屬國地,仍屬無慮縣。三國時期,黑山屬曹魏地。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置遼東屬國,后改昌黎郡。治所在幽州昌黎郡(今義縣)。黑山為昌黎郡所轄。西晉時黑山仍屬昌黎郡(今義縣),隸平州(今遼陽市)所轄。東晉及十六國時,遼河流域的鮮卑族崛起,慕容氏進行地方割據,建立燕國。史稱前燕。先后都龍城(今朝陽)、都薊(今天津省薊縣)、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黑山為前燕地。慕容皝四年,即東晉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燕徙昌黎郡于龍城(今朝陽市),黑山屬昌黎郡地。

    前秦永興元年(公元357年)氐族苻堅,滅燕,統一北方,黑山地入前秦。仍屬昌黎郡(今朝陽市)管轄。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失敗后,原被滅各國及各族首領紛起立國,鮮卑貴族慕容垂復建燕國,史稱后燕。后燕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黑山又地入后燕,仍屬昌黎郡(今朝陽市)所轄。公元407年馮跋推翻后燕的統治,再建燕國,即天王位于昌黎(今朝陽),史稱北燕。黑山又為北燕地,仍屬昌黎郡(今朝陽管轄)。

    南北朝時,黑山地屬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北魏置營州于龍城(今朝陽市),領昌黎等郡,黑山為營州昌黎郡(今朝陽)屬境。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黑山地屬北齊,仍為營州昌黎郡(今朝陽)地。

    隋朝屬燕郡(今義縣)。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于柳城燕郡(今義縣)之北,取秦漢舊名置遼西郡。統懷遠等三縣,黑山為遼西懷遠縣(今北鎮附近)所轄。唐貞觀初,因山河形勢之便,分全國為十道,并改置柳城(今朝陽)為營州,黑山為河北道營州所轄。其后因渤海侵據,安東都護府內遷至遼東地區,旋治遼東城(今遼陽)又遷新城(今撫順市北);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又遷遼西故郡城(今義縣東南大凌河東岸)。黑山縣又為安東都護府轄地,屬巫閭守捉(今北鎮)。至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節度使再行南遷,都護府廢。

    遼代屬東京道顯州奉先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對峙。黑山地屬遼國。遼置顯州(治所在今北鎮西南)并設山東縣(今北鎮)。黑山地屬顯州山東縣管轄。金時屬北京路廣寧府。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設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太宗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滅遼。南以秦嶺、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黑山地屬金國。金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改遼顯州為廣寧府(今北鎮),后又改山東縣為廣寧府,后又改山東縣為廣寧縣(今北鎮境),黑山為廣寧縣地。

    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廣寧縣改稱望平縣,治梁魚務,黑山為望平縣地。望平縣治所在縣境內之姜屯鎮土城子,即今蓮花泡池。元朝地方行政區劃,以路為制。元改廣寧府為廣寧府路(今北鎮)。黑山隸屬廣寧路,仍歸望平縣管轄。(望平縣治所,仍在本縣境內土城子)至元十五年(公元l355年)改望平縣為望平軍民千戶所,后復為縣,黑山屬之。

    明建國后,廢府路制,立軍衛制。將廣寧路改為廣寧衛(治所今北鎮)。黑山為廣寧衛管轄。清入關后,本境分屬廣寧縣(今北鎮)。當時東北三省實行將軍制,廣寧縣隸屬奉天省盛京將軍統轄。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分廣寧(今北鎮)、承德(今沈陽)二縣地置新民廳。隸奉天府,黑山西境屬廣寧縣,東境屬新民廳。嗣后,清政府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清除鞭長莫及之弊,乃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始在廣寧、新民分治,置官設縣,名為鎮安縣(并于小三家子設鎮安分縣)。1914年1月,因與陜西鎮安縣同名,后改為黑山縣,隸屬于奉天省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1932年屬奉天省。1935年屬錦州省。1949年屬遼西省。1954年屬遼寧省錦州市轄縣至今。

    為了紀念張三豐這位杰出的歷史文化名人,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于2000年4月,在當時的縣長于曉軍的建議下,在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蓮花湖畔修建張三豐祠。該祠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近150平方米。張三豐祠的修繕體現了黑山人民對先人的最好紀念和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同時也提升了黑山的對外形象,是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但綜合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等歷史資料,張三豐出生在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這一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三 《明史》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日:“此山,年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皆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屆之,已而舍去。”[ 張廷玉.明史·方伎·張三豐(卷299)正[M].北京:中華書局,1976.]這應該是有關張三豐籍貫較系統且較早的記載。在此前的明代文獻首次載有張三豐傳的《太岳太和山志》,記載較詳細,但卻言之不知何許人?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是清朝特設史館編撰的,自順治朝到乾隆,歷時九十五年,參預修撰人員前后有二三百人,最后由張廷玉任總裁撰修完成。其中有許多著名歷史學者,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萬斯同等人。根據的材料豐富,考訂之確切,為中國設館修史上突出的一次。如果從其修史第一次順治二年(公元1646)算起,距張三豐的活動也僅三百年左右。因而《明史》所載是可信的,這是研究張三豐籍貫的權威史料。

    認同“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這一歷史觀點的還有很多學者。鄭曉(1499—1566)撰《今言》云:“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還有楊儀撰《高坡異纂》云:“張三豐,遼東懿州人。⋯⋯予書三豐事,乃是《懿州志》中舊傳。”沈德符撰《萬歷野獲編》及《列仙全傳》等書皆云:“三豐,遼東懿州人。”何喬遠撰《明山藏》談遷撰《棗林雜俎》云:“按他書云:張三豐,遼東懿州人。”此外,如王建章撰《列代仙史》、邁柱、夏力恕篡修《湖廣通志》、汪洪緒撰《明史稿》、征錫齡撰《張三豐先生本傳》、許容、李迪修《甘肅通志》、阿桂、劉瑾之篡修《盛京通志》也都稱張三豐為懿州人。總之,懿州說在文獻上,后來竟皆占據權威主導地位。眾多歷史學者認定:《明史》記載,張三豐出生在遼東懿州這一史學觀點是正確可靠的。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營子鎮舊貌

    四 遼東懿州在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

    張三豐出生地既然在遼東懿州,那么懿州位置到底在哪里?1986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辭海》辭條稱:張三豐“明朝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寶,號元元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 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杜(縮印版),1979.]在這里將懿州確定在彰武縣西南。受其影響,很多著述也都認為張三豐出生地的懿州在彰武西南。這是不確切的。許多學者已指出,遼、金、元懿州在同一地,即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塔營子鎮。近年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點。

    《遼史·地理志》載:“懿州,廣順軍,節度。圣宗女燕國長公主以上賜媵臣戶置。在顯州(今遼寧北寧市附近)東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巴林左旗)八百里。”[ [元]脫脫,遼史·地理志(卷37)[M].北京:中華書局,1976.]遼代,在阜新有9個頭下軍州,懿州就是其中的一個,建于遼太平三年(1023)。《遼史·圣宗紀》記云:“太平三年春正月辛巳,賜越國公主私城之名曰懿州,軍曰慶懿。”[ [元]脫脫,金史·地理志(卷24)[M].北京:中華書局,1976.]越國公主即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的三女兒槊古。后來槊古公主的女兒,道宗的宣懿皇后蕭觀音將懿州城獻給朝廷,便由頭下州成為遼代的一個行政州。現存該城址距阜新市區108里處的塔營子鄉政府所在地。殘存的高l一2米,坍寬8—10米,周長約4000米的城墻仍依稀可見。建于城內的遼代靈峰塔保存完好。金代重臣王寂曾受命提點遼東刑獄,在遼亡后168年,前后三次到過懿州寫下數篇詩文,展現了當年懿州情況。金代懿州仍是較繁盛的。

    金代,遼時在阜新設置的州縣基本得到了保留。《金史·地理志》云:“懿州,下。寧昌軍節度使。遼嘗曰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先隸咸平府,泰和末來屬。縣二:順安,靈山。”[ 〈懿州城南學田記〉碑刻現存放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在懿州古城中部通衢處,曾立有一造像碑,民間稱呂洞賓造像碑,碑旁刻有一首七言絕句《王寂遼東行題詩》:“壬子年前過遼東,今歲丁卯到靈峰。碑文古像今猶在,不識唐朝呂洞賓。”該碑在“文革”間被埋入地下。1998年6月19日重新出土,[ 呂正奎,懿州造像碑考[J],阜新文史資料(第十九輯)[M],1993.]有學者指出,此碑是一碑兩代,原碑是遼代,造像和旁題詩是金代,因而有重要的考古和研究價值。解決了多年懸而未決的關于塔營子古城是不是遼代懿州的爭論。[ [明]宋濂,等.元史·地理二(卷59)[M].北京:中華書局,1976.]

    元代,懿州政區有變動,但州治仍在遼、金舊址未變,而且遼陽行省曾三治懿州。《元史·地理志》載: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元初以廣寧府、婆娑府、懿州、蓋州作四路,直隸省。”這里所說“直隸省”應為元朝中央的中書省,因為遼陽行省尚未建立。這是懿州第一次升為路。第二次升為路則在至正二年(1342),《元史·順帝紀》云:“正月甲午,降成平府為縣,升懿州為路,以大寧路所轄興中、義州屬懿州。”在懿州古城南門外,曾發現石碑一座(即前文談到的1998年重新出土的兩個石碑中的一個),名為“懿州城南學田記”。該碑立于元統三年(1335),碑文記述了懿州辦學田事,中有懿州“當衣冠之會”之句。考之文物及文獻,遼、金、元懿州當在今塔營子無誤。而其轄區大致在今阜新縣范圍,其西部最遠至義縣、朝陽境內。陸西星說:“三豐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古象,移家與金之懿州。”與張三豐出生于懿州(元之懿州)是一致的。而遼、金、元懿州當在遼寧省阜新市也是無疑的。

    五 張三豐出生地何以有多種說法

    關于張三豐出生地說法,可真謂五花八門,貫穿了幾百年的研究,即使在明初就有了不同說法。何以如此?歸納之,不外以下幾點:

    首先,這與道教羽士云游各地參訪有關。那種閑云野鶴,棲無定止,到處為家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們把寄寓之地,當成籍貫。張三豐14歲,考取秀才,第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18歲離開家鄉到燕京任中山博陵縣令,兩年后棄官回家鄉,32歲起開始游覽名山,北達燕趙,東到齊魯,南往韓趙。且行且住歷覽山水,或青燈明月,研悟詩書;或游方市井,體會人生,正如他在詩中寫到:“中州南北遍尋真,到處高歌吊古文。滾滾涸飛卿相宅,茫茫日落帝王墳。身如斷埂隨流水,臂負瑤琴帶夕曛。來日又從河內去,袖中攜取太行云。”[ 方春陽.張三豐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這樣奔波近三十年,而后到秦隴,走褒斜,度陳倉,至寶雞,入四川,到云南,貴州,又到武當。中州到江南,幾乎所有名山勝地都留有他的足跡,其中在寶雞停留的時間,可能最長。這樣,他停留的地方,人們就認為是他的故里家鄉,生出了那么多張三豐的籍貫。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張三豐生活的時代。元明之際的激烈動蕩,戰亂,也使人們難以知曉他的籍貫。張三豐更以大元遺老自稱,而其家鄉遼東懿州,明朝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置了廣寧后屯衛,永樂八年(1410)廣寧后屯移治義州(義縣)。元代的懿州地在明代成為北元蒙古各部的游牧地。當時在這一帶游牧的蒙古各部落約有200余支。[ 劉國有.阜新史稿[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1996,10.]戰爭連綿不斷,人口銳減,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盡管張三豐祖父來懿州時是在金代,但時事滄桑,留下的資料就很少了。

    張三豐籍貫遼東懿州考

    當地建張三豐宮殿

    還有,歷史上轄區、地名的變化,地名同音或相近等等,生出多種說法。如遼陽懿州人、義州、易州、冀州等。汪錫齡的《三豐先生本傳》和圓嶠外史《三豐先生傳》都說張三豐是遼陽懿州人。元朝設遼陽行省是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雖然以遼陽為經制,但也有臨時性移治,或治咸平,或治懿州。”[ 陳志健.遼陽行省三治懿州初探[J],中國地名[M].1984創刊號.]遼陽行省三治懿州的時間分別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至大四年(1311)和至正十八年(1358)。因而說遼陽懿州人,也是對的。至于遼東,是泛指,如大東北一樣,但懿州的范圍卻是確定的。

    至于將懿州定位在遼寧彰武西南,則是近人的錯誤。著名已故史學家李文信早在1958年《考古學報》中指出:“劉謙和許道齡二同志指正我在考古學報第八期“義縣清河門遼墓發掘報告”中說遼懿州城故址在彰武四方城的錯誤是正確的。”[ 李文信.關于古懿州城址的討論[J],孝古學報[M],1958,8.]尤其較有影響的《辭海》也說懿州方位在今彰武西南,就錯誤流傳更廣了。

    六 張三豐故里當今發展與考證

    正是當年懿州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環境,繁盛的社會經濟,元代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才培育出了一代道教大師張三豐。這是祖輩留給后輩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遼寧阜新人的驕傲。

    如今阜新張三豐故里已經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遼西文化名城。張三豐故里的家鄉人,更是積極弘揚張三豐文化。2003年,阜新市委王瓊書記號召:“積極發展阜新張三豐文化品牌。”由民營企業家、慈善家、武術家孫鳳祥先生,善款復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建筑——張三豐故里仙居,以紀念張三豐祖師出生在阜新塔營子。

    2013年6月,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團隊一行八人,來到張三豐故里——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塔營子村采風,對居住在張三豐故里的后人張義老人進行了采訪。根據祖輩老人口口相傳,張三豐家的祖墳就在懿州城的西北方向。張三豐的父母去世后,張三豐曾在此守孝三年,然后將家產分給族人,自己開始云游四方。

    自張三豐趕考離開懿州后,只返回家鄉兩次。除至元二年(1265年)那次為父治喪外,另一次則是在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已經94歲高齡的他已經是名譽天下的名人“真君”了,由湖北回到懿州的積翠村掃墓,祭祀祖先和父母。并留下兩首詩《遼陽積翠村二首》。

    其一:“手持長弓逐鳥飛,是誰知是老翁歸?白楊墓上留詩句,城郭人民半是非。”

    其二:“紛紛景象亂如麻,身世粗完早出家。末待巢覆空累卵,功名勢利眼前花。”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當年的白楊樹林已經變成了耕地。但是,每到清明時節,張三豐的后人都會來到這里,憑吊祖先,以寄哀思。2013年八月,阜新遼金契丹女真史學術研討會在阜新召開年會,并在阜蒙縣塔營子鎮張三豐故里召開了學術研討分會,參觀了阜蒙縣塔營子鎮張三豐故里、遼塔和懿州古城舊址,并進一步確認了張三豐出生地就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這一歷史觀點。

    十多年來,張三豐故里仙居和遼寧省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積極開展各類張三豐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張三豐武術比賽,張三豐歷史文化研討會,組織了兩期張三豐太極拳培訓班,教會了400余位張三豐故里人學會打太極拳,每年農歷四月初九舉行張三豐祖師誕辰紀念活動,在張三豐故里當地已經形成了張三豐文化節的氛圍。

    張三豐故里就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張三豐故里人正在用實際行動,來積極弘揚張三豐歷史文化,傳承三豐太極精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相關熱詞: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
    道教醫學 道教資訊 武當特產 養生知識 武當文化 武當影像 武當旅游 武當功夫

    国产黑丝一区二区,成年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XXXXBBBB|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波多野结衣mxgs-968| 天天澡天天摸天天爽免费 |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中午字幕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大桥未久全63部作品番号|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清纯秘书被总经理吸乳小说| 天堂mv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337p人体韩国极品| 欧美aaa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英国性经典xxxx| 性欧美videos另类视频| 免费免费啪视频在线|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妞视频988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看|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不卡|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精品欧洲男同同志videos| 处女的诱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