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金山派高道匡常修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匡常修,字和陽,別號“一道人”,全真道金山派高道。祖籍山東省膠縣,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自幼喜習武好道,8歲開始學拳并學醫,青年時代曾在膠縣一帶行醫、經商,也兼教武術。因見社會黑暗,世事艱難,29歲時投奔嶗山白云洞出家修道。
匡常修
妻子早逝 踏上離家修道之路
匡常修嶗山匡常修匡常修道長1930年,匡常修27歲時其妻病故,早有出家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離家出走,只身來到了嶗山白云洞,拜其叔父匡真覺道人為師。匡真覺是武當派傳人李是卿的徒弟,道術與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誨傳授下,日益道深業精。30余年來,先后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觀、太清宮修行過,為全真道金山派道士。
文革經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匡常修積極參加各項反帝愛國活動,1952年被推選為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時,匡常修參加了嶗山的道觀和寺院組成的佛道教生產合作社,為醫藥組負責人,在滄口明真觀內行醫治病。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嶗山的廟宇遭到破壞,匡常修亦被遣回原籍膠縣,在城關公社中云生產大隊當了14年醫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遣回籍的僧、道人員落實了政策。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嶗山太清宮任監院,同年5月,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82年被推選為山東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并為青島市政協委員。1985年被選為山東省道教協會籌委會副會長,1989年被選為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1993年病逝,終年89歲。
多本著作在文革中遺失
匡常修道長除精于道法玄學外,還擅長氣功、醫學、武術,并皆有一定造詣。此外,他對道教音樂、繪畫及詩詞歌賦,都有廣泛地愛好。他還著有《玄真篇注解》、《乾元丹指》、 《先天氣功基礎要訣》、《呂祖萬字碑》、《武當別傳》和《本草詩編》等書稿,可惜皆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殆盡。
道術概述
匡常修不僅精于道家拳術,還深諳道教丹道養生術及道家醫術。他繼承了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傳,經過多年修持,對先天氣功的煉養有不少見解和體會。他常說:“先天氣功對延年益壽大有好處,他之所以年過八旬仍然體魄強健,就是多年來內煉丹功,外練武術,一動一靜,動靜結合的結果。”他自言其對煉先天氣功的體會是:“首先要煉精化氣,即要作到靜養化氣,聚性止念,凝神氣穴,心息相依,煉液化精,注意活子時和采藥火候,達到精即歸爐,以火化為元氣,這是氣功的第一階段。然后再聚火開關,這一階段要達到氣足開關,八脈俱通,周天運法,還精補腦,氣就神交,任督自轉,最后便能陽關止閉,使人耳目聰敏,神氣充足,自然可以防病強身,保健延年。”匡常修道長是道教丹道的虔誠信仰者。
匡常修認為武當派功夫與道教聯系很密切,不要一提到道教就簡單地把它和封建迷信等同起來對待。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可以說是中國的國教。它的形成發展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分不開。道學是博大精深的,其令凡夫俗子所不解的玄機哲理,以及對宇宙萬物無所不包容的轉化演變,從古至今曾引導世人不斷地去探索追求。如對宇宙之奧秘、安邦興國之理、安身立命之道乃至養生健身之法,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是值得人們研討的一門學科。
擇徒嚴厲 重視修道精神
匡師對教育青年、提攜后學、培養接班人才也很重視。因匡師的武功名望在全國的影響很大,各地寫信表示要上山學武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不少這方面的信件,直接上山要求出家學功夫的人更多。對這些青年,匡師總是好言勸導他們:中國的武術在民間,各地都有很好的老師,應該依據自己的條件,就地拜師學習為好。對于各種來信,匡師過目后總要講出自己的意見,都要讓人回信給以答復。對于自愿來嶗山出家,符合條件、手續齊全的人,能留下的則留下。對一些文化程度高的道徒,每委以重任,同時對他們要求也很嚴格。匡師講:“ 黨的宗教政策是信教自由,自食其力。不能把修道當成偷閑躲懶的事來做。有些青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悟性又不高,懶散的情形是有的。為此督促他們練功,將來回去在社會上當個教練也好嘛。道教事業要發展,要人繼承弘揚,修道要有獻身精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