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醫術精湛 起死回生一心救人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孫思邈(58l—682)陜西華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村人)。他自幼聰明過人,七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余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因為少時患疾,改學醫道。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畏艱難 攀山采藥
孫思邈的家鄉,盛產藥材。他一面學習醫書,一面不畏艱險,手執小鎬,身背藥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藥。他走遍家鄉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還經常到五臺山采藥。他采藥回來,親自將藥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試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種滋味?寒熱斂瀉,究竟對人體發生何等作用?他都要親自品嘗。
關心窮苦百姓 不辭勞苦
孫思邈二十歲時(601),醫道學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凡是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藥錢,還騰出房子給遠道來的病人住,并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立刻趕去救治。
發現治療夜盲癥第一人
孫思邈對醫術精益求精,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發現了一些新的疾病,創造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癥的發現者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這在世界醫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發現和突破。那時,山區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孫思邈診治。孫思邈經調查發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苦人家,他看到窮苦百姓勞苦終日,得不到溫飽,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于目”的說法,又想到五臺山區的飛禽和野羊、野豬很多,便讓夜盲癥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臟。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癥便慢慢地好轉了。
依據飲食方式的不同治療富人腳氣病
同時,在當地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孫思邈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什么窮人得的是夜盲癥,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系。”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魚蝦蛋肉,而窮人多吃五谷雜糧,他仔細一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面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麩子這些物質引起的。于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病都陸續治好了。后來,他還發現用杏仁、吳茱萸等幾味中藥也能治好腳氣病。
世界上尿導術的發明者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于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后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起死回生救假死產婦
后來,孫思邈肩挎藥包,翻山越嶺到長安一帶行醫,進行途中,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里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水。他斷定這個產婦是由于難產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這個產婦真正死了,又經過半天多的時間,就不可能再流出鮮紅的血液來,于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唇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蘇醒過來了,并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贊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不慕高官厚祿 只為山區人民解除疾病痛苦
孫思邈醫術高明的聲譽傳遍都城長安,隋文帝請他出任“國子博士”,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給王侯公卿的子弟教書的官職,孫思邈不慕高官厚祿,假托有病謝絕,繼續隱居埋名,鉆研醫學,為山區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孫思邈從七十一歲到整整一百歲(681)時,他又把后三十年所積累的驗方編成第二部醫書《千金翼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作了補充。除這兩部醫學專著外,還著有《攝生論》、 《福壽論》等醫書。孫思邈于唐永淳元年(682)病逝,相傳葬于洪洞縣淹底鄉孫張村。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