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門”背后的歷史變遷:北京大高玄殿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俗稱“三座門”的北京大高玄殿三座牌樓
“三座門”
位于北京故宮西北角,北京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北海公園之東,景山之西,是是中國唯一的明、清兩朝皇家道觀。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專門供道士皇帝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因大高玄殿臨街大門是并排的三座門,此地又俗稱“三座門”。
從紫禁城的西北角看大高玄殿:清澈的護城河,大高玄殿的三座牌樓和兩座造型玲瓏的習禮亭,遠處是景山的五峰五亭,萬春亭巍峨屹立于頂峰,這可謂是老北京最優美的景致之一。可惜1950年大高玄殿牌樓和習禮亭因建筑馬路而相繼拆除。
歷史上的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為明清規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專門為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位于故宮外西北方,景山的西邊。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毀于火,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由工匠郭文英主持修建,使用的木料采自四川、貴州、湖廣等地。大高玄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264米,占地面積大約1.5萬平方米。據史書記載,神殿建成之后,百官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作為“每歲大旱,則建醮祈雨,遣官禮拜”之所,平民不得出入。大高玄殿最后面的“乾元閣”上圓下方,象征著天圓地方,是在天壇的皇穹宇的建筑式樣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而成,形制獨特。
“三座門”清代老照片
清朝時期,大高玄殿經過維修繼續被用做皇家道觀,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禮。特別是逢大旱或大澇,皇帝均要在此進行祭天祈雨等活動。康熙年間因避諱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大高殿。清宮檔案記載,大高玄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慶二十三年(1818)進行大規模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清宮檔案記載,法軍占領大高玄殿十個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筑和陳設文物遭嚴重破壞及掠奪,大批雕像、法器、經卷被法軍搶走。
《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準備回北京,清廷急令吏部尚書張百熙修復北京的道路,內務府大臣世續等人趁機提出,大高玄殿是皇家道觀,應當修復,可交與張百熙和京城道路工程一并修復。此提議獲得允準,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張百熙等主持修復大高玄殿。預計兩個月內完成修復,但因經費困難,直到光緒二十九年一月(1903)才草率竣工。過了幾年,大高玄殿建筑便險情頻發,部分殿宇發生漏雨潮濕,而清廷當時已經無力維修。1924年,清朝遜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大高玄殿和太廟、景山均被移交給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管理。此后,故宮博物院對大高玄殿的瓦頂進行拔草,補滲查漏,油飾殿門,維修圍墻。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大高玄殿被日軍占用。抗日戰爭勝利后,被國民黨軍隊接管。隨后,故宮博物院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權。
民國年間的大高玄殿全貌
新中國成立后,大高玄殿被軍事單位占用,并劃為軍事禁區(稱為“三座門”)。1998年和2000年,全國政協兩次通過提案,呼吁將大高玄殿歸還給故宮博物院。2000年11月,中國古建筑專家鄭孝燮、羅哲文等人發布《關于收回大高玄殿作為文化設施的倡議書》。隨后,季羨林、侯仁之、羅哲文等德高望重的學者又聯名發表呼吁書,希望大高玄殿盡快實現騰退。2005年夏天,大高玄殿成為首批被北京市文物局下發《責令限期整改通知書》的文保單位之一。當時,由于年久失修,大高玄殿內的各處建筑大多損壞嚴重,彩繪嚴重脫落,大高玄殿正殿前月臺漢白玉石欄多有風化腐蝕傾坍現象,九天應元雷壇前被接建紅磚簡陋房屋多間,院內搭建多座辦公建筑,火災隱患嚴重。2010年6月11日,其占用單位與故宮簽訂《移交協議書》。2010年7月8日,北京市政協委員視察了這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要求盡快騰退,修繕后向公眾開放。2011年6月,經過協商,故宮博物院收回了對大高玄殿的產權,隨即對大殿進行搶修加固和測繪工作,并準備開始大修。2012年4月,修繕工程竣工。2013年5月,大高玄殿已正式歸還故宮,并計劃于2015年免費開放。
今日整修后的大高玄殿外貌
大高玄殿面積約1.3萬平方米,成南北向長方形,總建筑面積約5300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筑自垣墻所開辟的3座門,護以石欄。內有大高玄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應元雷壇、廡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圓地方的兩層樓閣乾元閣,入琉璃隨墻門,為過廳式的大高玄門,三間單檐歇山頂,左右各有偏門一座。門前原有旗桿,現僅存基座。漢白玉石欄桿亦基本無存,丹陛雖略有破壞,但圖案仍然可見。大高玄門后兩旁有鐘鼓樓,各高兩層,單檐歇山頂。進入大門后,仍然是三座門(俗稱二門),二門和正門很相似。二門大高玄殿門,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調大脊,兩邊各辟角門。門內左右為鐘鼓樓,為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鐘鼓樓后即是大高玄殿主體建筑大高玄殿。
最后一進建筑為乾元閣,上層為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
大高玄殿規制
大高玄殿正殿名。面闊七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有月臺,左右配殿各五間。康熙年間為避“玄燁”諱,將大高玄殿改名大高殿。民國后現改舊稱。
大高玄殿彩繪全為金龍和璽彩繪、前檐明、次間各裝四扇四抹隔扇門,兩稍間為檻窗,均為三交六碗菱花格。大高玄殿座為青白石須彌座臺基,圍有漢白玉石欄桿。殿前為月臺,正面踏跺三出,中有云龍丹陛,大高玄殿內供奉有三清像。大高玄殿漢白玉石欄桿多有破損,云龍丹陛保存完好,殿內供奉的三清像已無。
正門內的兩座習禮亭,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坼除
大高玄殿門前原有東西習禮亭及牌樓三座。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排列,均為木制,是四柱三間的形制,人俗稱大高殿牌坊。三座牌坊正中都有匾額,為漢白玉石料,南牌坊北面所書為“大德日生”四字,南面所書為“乾元資始”四字。東牌坊西面為“太極仙林”四字,東面為“先天明鏡”四字。中間印章為“乾隆御筆”。西牌坊東面為“弘佑天民”四字,西面為“孔綏皇祚”四字。匾上并無上下款,但匾中央有一顆鈐印。陳宗蕃所著《燕都叢考》專有記載:“其題額,相傳嚴嵩所書。牌坊中央安裝了原來的牌匾,是整塊漢白玉石刻制,石寬2.29米,高0.81米,厚10多厘米,重約1噸。牌坊拆除后,牌匾曾被用于日壇公園的一個石桌面,幾十年來竟完好無損,也很稀罕了。”習禮亭也叫音樂亭。東名“陽真閣”,西名“陰靈軒”。構造獨特,為五花閣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結構類似故宮角樓,但更為精美。有“九梁十八柱”之說。1950年代,為拓寬馬路需要,習禮亭及牌樓被拆除。2004年,南牌樓得到重建。
牌樓漢白玉底座精美的雕飾
大高玄殿后為九天應元雷壇,為單檐廡殿頂,面闊五間,綠琉璃瓦黃剪邊,繪旋子彩繪。壇前有月臺,圍有漢白玉石欄桿。殿內原供奉有真武大帝,兩旁配殿各九間,綠琉璃瓦歇山頂。九天應元雷壇現狀和大高玄殿比,略差些,彩繪和漢白玉石欄桿殘缺的也較多些。
乾元閣:清帝祈雨之所
九天應元雷壇后為大高玄殿最后一組建筑,象征天圓地方的兩層樓閣乾元閣,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乾元閣原供玉皇大帝,是清帝祈雨之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