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精神對于身體 就像一國之主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嵇康“精神主形骸”論
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
注釋
○精神:指人的神志;心志。形骸:人的軀體。
○躁:浮躁;騷動。中:人體中。外:形骸的外在一表相。
譯文
人的精神對于人的身體,猶如統治國家的主君。
人內在精神若躁亂不安,外在軀體將相應受損,
倘若君主在上昏庸無道,社會混亂將禍害國民。
養生旨要
《養生論》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本文精辟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認為人之精神主導人之軀體,這一觀點為古今眾多養生家、醫藥學家和心理學家所贊同而發揚。
嵇康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他的這個觀點,是基于他對人類壽命理論、社會實際、歷史文獻和具體人事的觀察研究而綜合得出的結論,其前提是什么呢?他說,“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于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余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
用今天的白話,他的意思是說,古往今來,人世上有認為神仙是可以學成,人之不死也是可以通過努力而實現的;還有人說,人的最高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這是自古以來的共識,超過這個歲數再往上的說法,往往被認為是惑眾妖言謬論。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實情,請允許我試著就人類壽命的議題粗略地作個討論。世人所說的神仙,雖然我沒有親眼看到,但記事的書上有神仙事跡記載,歷代史籍中還辟有具體的神仙人物傳,比較而論,神仙是應該有的啊!似乎是得天獨厚稟受了特異的“氣”,那是人由自然所稟受的,并不是長期學習操練所能夠獲得的。如果能達到導氣養性得當,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百歲的壽命,是存在可能的。
然而,通常世人都不能精通導氣養性的方法,所以,一般人不能獲得那樣高的壽命。我憑什么這樣說話呢?因為,世有這種情況,比如,人服用藥物來希求發汗,有時并不能見有效果;可是,當人慚愧的心情一旦匯集,就會大汗淋漓。又譬如,一個早晨沒有用餐,就會饑腸轆轆盼想吃飯。可是,大孝子曾子,由于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沒吃東西也不感到饑餓。又譬如,人到夜半還坐著,就會昏昏沉沉想睡覺;要是心里裝著憂慮,那么到了天亮也還是難以合眼。梳子可以梳理頭發,濃酒可以使臉紅熱,各有各的功能而各自奏效。壯士如果發怒,那樣子和平常人是不相同的,往往是豎起頭發沖起帽子。綜上所述,他結論說:“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
精神主形骸(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附錄1:
[三國魏]嵇康“形神相親”說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嵇康《養生論》)
附錄2:
[遠古]彭祖“神強者長生”說
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柔弱畏威,神強也;鼓怒騁志,氣強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極思之,則志傷也;力所不勝而極舉之,則形傷也。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積悲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
(《彭祖攝生養性論》)
附錄3:
[戰國]《黃帝內經》“情傷五臟”說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附錄4:
[三國魏]阮籍“心焦傷神”詩
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身履薄水,誰知我心焦!
(《阮嗣宗集·詠懷》之三十三)
附錄5:
[明]萬全“情傷五臟”說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哀傷肺,過思傷脾。
(萬全《養生四要》)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