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丹道丨從來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0 瀏覽次數:次
文/劉嗣傳
當今,我所見到練太極拳的大師,大多數的境界都是在煉精化氣這一步上,即是在下丹田的位置修煉。以老子“虛其心,實其腹”等煉養原理為指導,而且重點多放在下丹田上,通稱正丹田,也正是太極拳“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腰腹部位中。故有拳經云:“抓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丹田乃“積精累氣”之所,《胎息經》所言胎息和丹田呼吸也指此部位。現代人體力學認為此是人體重心所在,氣藏丹田,既可穩固重心,又可培養真氣,增強內分泌,也是人體主宰力量源泉,太極門人稱太極點或太極核。這個太極拳運動的軸心——太極點,是人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主要系統的中心樞紐。由此通過帶脈向外散射全身經脈,從分達腰的四周,經上擴至心間,通達大腦中樞與上、中兩丹田,向下到達會陰,并通達兩腿與腳根,至涌泉穴。
修煉家認為正丹田是藏精之府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丹田內轉
修煉家認為正丹田是藏精之府,在此筑基和煉精化氣。精是指人體的內分泌腺特別是性腺的分泌物,是人體內的精華物質,現代醫學上稱激素(荷爾蒙)。這種激素正常地進入腺體周圍的毛細血管,隨血液循環到身體各處,以調節身體的生長和發育、物質代謝和組織器官活動。按“煉精化氣”的原理,它可以轉化為真氣。傳統的內丹家們又把此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情欲交感之精加以區別。先天之精可轉化真氣,順經絡循環到身體各處,充盈周身,維持和增強人的生命力。太極拳和內丹術的初步功夫都是在這里運功。太極拳通過走架或站樁以及“刻刻留心(意)在腰間”的各種動作鍛煉,把下丹田根基扎好,使丹田之氣(真氣)強大充盈。
一旦下丹田之氣煉成,內氣可收可發。收時內氣緊凝于腹臍之間成丹,發則氣隨意起,力從氣注,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所不至。
用于技擊當中,隨意運轉,發至身體所需部位,其威力極大。所以太極拳的“丹田內轉”功以及由此帶動腰、胯、手、足上下協調旋轉而產生的內功力,就是太極拳追求的內功第一步。
煉氣化神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二、煉氣化神
第二步是煉氣化神,是意守中丹田(即心的位置——膻中上),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心臟、心窩的位置。煉氣化神在中丹田的狀態是比較多樣的。這是太極拳和內丹術的分水嶺,向外、往拳技上發展就是太極拳內家功夫;向內、往靜養和上丹田的“煉神還虛”就是內丹功。拳術有重技擊之實質要務,這樣一方面要追求內氣充盈的丹田內功之力,另一方面還要追求技擊上的方式與技巧,因而不得不減弱在丹田內功上的深造,往往只注重技擊,而忽視了繼續經中丹田的煉氣化神和上丹田的煉神還虛的進一步深煉,才使得太極拳難以達到威力無比的最高境界。而內丹術的大成者就是在筑基煉精化氣基礎上,繼續向上層加深練功,待下丹田真氣充盈成丹后,即貯存能量,固本培元,在“中丹田”(兩乳之間的膻中穴里)這個藏氣之府中,進行第二階段的“煉氣化神”,這就是道教內丹術中周天功的又一層次。待中丹田真氣充盈聚成丹后,可以調心養神,強心肺,益守氣,發神功,并能加強神經系統與經絡系統的傳遞作用。
煉虛合道 (資料圖 圖源網絡0
三、煉虛合道
太極拳的整體發勁有“力由脊發”之說,實際上是依靠中丹田來傳遞的。如果說“下丹田是人體內的發電場和核能庫”,那么中丹田就是人體力量的中轉站,因為上肢發力,下肢的作用力及腰胯的力源必須通過這個“中轉站”。在太極拳和內丹功都到了中丹田層次上,如果注重人體或四肢在力量上的發放,就是太極拳了不起的功夫。但是,力量的發放勢必影響精、氣、神的積累。換句話說,即是沒有機會、或者沒有能力再上更高的層次,即“煉神還虛”這一層。
所以,簡而言之,太極拳修煉下丹田的功夫,是道教內丹修煉中最基礎的。現在大多數的太極拳師,都注重在煉精化氣的下丹田上修煉,能夠把下丹田煉得不錯,這就做到第一步。第二步修煉到中丹田,是神、氣、精、力、勁,都整體隨心所欲,向外發放是太極拳功夫的外在體現,向內就是太極內丹功的積累;第三就是上丹田的修煉,靠多靜少動的打坐養氣修煉才能逐步提升,三丹田的整體合一的道教內丹術修煉就是這個過程。張三豐等道家道教修煉內丹的目的和拳術因最求的目的不一樣,內丹術要把煉氣化神往更高層次上推進,即涉及到內丹術的大周天、小周天,也就是到第三步的上丹田,即到百會、泥丸上。上丹田是煉神還虛,又叫“煉虛合道”。上丹田(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與玉枕穴相對,在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相交線上)是藏神之府,是煉神還虛之舍。 (未完待續)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劉嗣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