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五牙法”:道家養(yǎng)身修煉方法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13 瀏覽次數(shù):次
五牙,即五方精氣。唐道士司馬承禎在《服氣精義論》中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在形為脈;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為形為血;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在形為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在形為皮;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際,在形為骨。”道家把這五個方位與自身五臟、五官相聯(lián)系,形成一套養(yǎng)身修煉方法,稱作“服食五方五牙法”,又稱“服食五牙法”或“鼓漱法”。
如何進(jìn)行“服食五牙法”的修煉?
在清晨四五點(diǎn)鐘,道士分別面向五個不同方位,平坐;雙手握固,閉目;上下左右分別叩齒三遍;用舌頭在口腔及上下左右牙齒表面上攪動,這樣刺激口腔唾液的分布;唾液滿口了,深入呼吸,
分?jǐn)?shù)次吞咽口中唾液。這便是“服食五牙法”的修煉步驟。
其中,此法中握固,即指握持牢固,語出于《老子》第五十五章。道經(jīng)《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說:“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其法屈大拇指,著小指內(nèi)指抱之!蔽展淌堑澜坛S檬址ǎ创竽粗盖蚴中,其余四指抱握在一起。
而此法中的叩齒,即叩擊上下左右的牙齒。道經(jīng)《九真高上寶書神明經(jīng)》曰:“叩齒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鐘;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鳴天鼓。”道教認(rèn)為叩齒可以集中精神,除邪氣。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來看,牙齒不僅是骨之余,而且同筋骨血脈有關(guān),叩齒能促進(jìn)牙齦、牙周膜、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叩擊齒部還能使食物殘?jiān)舫,保護(hù)牙齒清潔,增加牙齒的營養(yǎng)供應(yīng),使牙齒不易松動和脫落,不易生齲齒。同時又加強(qiáng)了咀嚼機(jī)能,促進(jìn)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
叩齒和鼓漱兩法有時可分開使用。如《道功內(nèi)八段錦》:“赤龍(指舌)攪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這里的修煉方法是只吞咽唾液。
服食五牙:養(yǎng)身療疾,修煉身心
“服食五牙法”在道教修煉中有重要的地位
唐道士司馬承禎在《五牙論》中說:“形之所全者,本于臟腑也。神之所安者,質(zhì)于精氣也。雖稟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致凋敗,故須納云牙(五牙)而溉液,吸餐景以孕靈。榮衛(wèi)保其貞和,容貌駐其朽謝,加以久習(xí)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升,并九真而到位!
在施行服食五牙修煉法過程中,道士們強(qiáng)調(diào)服食前思想意念要先行通達(dá)各個所要走行的臟腑器官,使五方氣液得以宣通,滋養(yǎng)五臟,周流形體。服食前要靜慮澄心,服食中要存神思念五方,如:“令服青牙者,思?xì)馊敫沃校娗鄽鈿铓瑁嘁喝谌,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修服而至,會于脈中,流散諸脈,上通于目!逼渌鞣健⒛戏、北方、中央四方氣的循行大體相同。
“服食五牙法”也是道教《靈寶五符經(jīng)》中的古老方法。此法在唐以前已有流行,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中有記載,但沒有向五方密咒的舉行。隋末至唐初,漸入宗教色彩,納入道教之中。
“服食五牙法”可以養(yǎng)身療疾
唾液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津液,它含有溶菌酶、淀粉酶、分泌性抗體、水等成分,具有殺菌解毒、抵抗某些疾病、增加消化功能的作用。鼓漱攪動口腔,能促使唾液分泌,提高口腔粘膜的正常防御機(jī)能。頻頻鼓動口腔,還可以使嚼咬肌不易萎縮,面頰部不易塌陷。
服食五牙,并且在主觀意識的作用下,還可以攻療五臟疾病!斗嫖逖婪ā氛f:“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