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伯端到白玉蟾:金丹派南宗之傳承譜系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03 瀏覽次數:次
金丹派南宗為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丹派別,與北方的全真道相對。因地處江南,故稱“南宗”。該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間道士鐘離權和呂洞賓,謂其丹法傳自鐘、呂。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并提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的傳法譜系。從該派丹法思想看,淵源于鐘、呂是可信的,但張伯端不一定得自呂洞賓的親傳。上述傳法譜系,有學者疑是白玉蟾的偽造,也有學者不認為偽。但白玉蟾以前的四傳,皆為單傳,并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時才傳了眾多弟子,始形成為道派,似可以肯定。上述傳法譜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為南五祖。
張伯瑞
南宗初祖:張伯端
張伯端(987~1082)字平叔,號紫陽。他自述云:“熙寧己酉歲(1069),因隨龍圖陸公(詵)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薛道光、翁葆光認為所遇真人為“青城丈人”;陸詵之孫思誠于乾道五年(1169)所作《悟真篇記》,則謂張伯端在成都所遇真人為劉海蟾。據稱:“有以金丹之術見授者……復序其所從來,得之成都異人者,豈非海蟾耶?”“因取此書讀之,始悟其說,又考世之所傳呂公《沁園春》及海蟾詩詞,無一語不相契者,是知淵源所來,蓋有自矣。”石泰(1022~1158),字得之,號杏林,一號翠玄子,常州人。以縫紉為業,曾自稱:“素慕真宗,遍游勝境,參傳正法,愿以濟世為心,……尤以善生為重。作《還源篇》五言絕句八十一首,以詠內丹修煉之術。薛道光(1078~1191),一名式,字太源,陜西雞足山人,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據《陜西通志》載,宋崇寧五年(1106)冬,寓郿縣,遇石泰,得授口訣真要。后來京師,棄佛入道。靖康元年(1126)秋作《還丹復命篇》五言絕句十六首,七言絕句三十言,續添《西江月》九首,又撰《丹髓歌》三十四首,歌頌內丹法要。陳楠(?~1213),字南木,號翠虛,廣東惠州博羅縣人。以盤櫳箍桶為業,自云:“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又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還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既自稱為薛道光弟子,又是白玉蟾之師。據傳能捻土為丸治病,人稱“陳泥丸”。有《翠虛篇》傳世,并兼行雷法。
南宗的實際創立者:白玉蟾
白玉蟾(1194~?),是南宗的實際創立者。字如晦,號瓊琯,自稱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瓊山老人,武夷散人。本姓葛,名長庚。定居福建閩消。自稱幼從陳楠學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陳楠于羅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訣并五雷大法。他曾云游羅浮、武夷、天臺、廬山,閣皂等地,尋師訪友,學道修煉,經歷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歲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為徒。據稱“四方學者,來如牛毛”,影響日益擴大,自此打破自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的單傳歷史。旋即復歸武夷止止庵傳道授法,正式創立金丹派南宗。
張伯端以禪宗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之境,白玉蟾則深究禪學,融會于內丹理論之中,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純以禪理入道為其特色。在南宗活動方面,他除建庵立壇外,還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彭耜曾語其徒林伯謙曰:“爾祖師(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靖、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請靖額也。”可見南宗初建時,其傳人都曾立“靖”,以為香火之地,作內月修煉、行諸法術、傳道講授之用。
南宗一派奉張伯端《悟真篇》為祖經,并以之為該宗內丹修煉的理論基礎。該書繼承鐘、呂內丹思想,在“三教合一”思想影響下,以道禪結合、攝禪釋性、先命后性獨樹一家之學,修煉則從傳統命功著手。行功之前,先須“筑基煉己”為入手功夫。即對人體已虧損的精、氣、神進行修復,待精滿、氣足,神全之后,才進入正式煉丹階段。白玉蟾繼承張伯端丹法思想,在內丹傳統宇宙生成論基礎上,糅合道禪之學,在“神為主;精氣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強調心性修煉。深信修煉金液大還丹,可以,主宰死生。
陳楠與聲宗
聲宗從陳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稱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師業并授其弟子。他還寓內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謂修煉中氣機發動,陰陽交媾時,意念與自然界風雨雷電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熱、汗出、眼黑等生理效應,頃刻之際,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稟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隱居廛”的思想,也主張“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陳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飽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講義》中稱:“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煉,初無貴賤之別,在朝不妨為治國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為士農工商之業。”而白玉蟾也是“時又蓬頭赤足以入廛市,時又青巾野服以游宮觀”的云游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則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擒。”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無意仕途,故始終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后,全真道南下,南宗與全真道接觸中,逐漸產生與之合并的要求,在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在元代中后期實現了兩北二宗的合并,從此金丹派南宗即成為全真道的南宗。
金丹派南宗作為一個獨立的煉養道派的時間并不長,但影響較大。首先,它的內丹理論對全真道有較大影響,使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在吸收南宗內丹成就后更加充實和完善;其次,促進了符箓派的改革,將內丹修煉引入齋醮活動中,一改舊符箓派只行符設法的傳統。新出現的神霄、清微、凈明等道派,也都以“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內丹專著,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氣功學、醫學,以及人體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