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蒼術
欄目分類:草藥 發布日期:2016-08-20 瀏覽次數:次
茅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江蘇省境內有名的風景旅游區。和其他地方的山相比,茅山主峰四周綿延的低山丘陵,非常適合植被的生長,是蘇南野生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也是著名藥材的主要產地。
早在夏、周、秦時,茅山就是帝王巡游和采集藥材的名山了。南北朝著名的道教學家陶弘景在茅山隱居了四十余年,收集了七百多種藥材,編撰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里,收錄茅山出產的藥材就有三百多種。這些藥材里,“茅蒼術”獨樹一幟,曾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出時獲過獎。
“茅蒼術”系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作“蒼術”入藥。“蒼術”是中醫臨床常用藥材,因其根皮蒼黑,故名之,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術”。目前國內的“蒼術”有兩種:一種叫“北蒼術”,又名“津蒼術”,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甘肅等地;另一種便是“茅蒼術”,又名“茅術”“南蒼術”“石門蒼術”,除茅山地產之外,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也有分布,不過以茅山地區最佳,更因其霜醇含量高而居全國“蒼術”之首,歷年來被茅山道士進貢皇宮。陶弘景曾贊譽它“味重金漿,芳逾玉液”。
野生的“茅蒼術”喜歡藏身于地被物層厚實、松軟的草叢中。那些繁蕪的蘚類、蕨類、喬灌木蟄伏在地下,慢慢變得腐爛,變為泥土,擁抱和覆蓋著“茅蒼術”的根系,空曠的山野散發出濕潤而溫暖的氣息。成熟的“茅蒼術”植株高約30至70厘米,根狀莖粗肥,結節狀,節上帶有須根,紅褐色的外皮不時散發出辛烈的氣味。如果不小心折斷了莖,斷面上還會滲出很多棕色的小油點來,像美人身上的“朱砂痣”, 一顆一顆的均勻而密集。片刻過后,斷面還會凝起一層白霜,似有煙霧籠罩一般。
“茅蒼術”總是單葉互生,沒有葉柄,基部的綠葉多為三裂,頂端裂片特別大,兩側裂片較小,但每一枚狹長的葉子邊緣都有刺狀鋸齒,像鑲著一道綠色花邊。然而,它的花期很長,能從八月開到十月。玉白的花冠猶如一頂小巧的皇冠,更像一群聚集于葉尖上的小星星。山風吹來,那層層疊疊的苞片,團團簇簇的花朵微微顫動,散發植物特有的清香,仿佛在山坡上遙望的村姑,純樸,嫻靜,不張揚。
采收“茅蒼術”的最佳時節是秋季。八九月份,“茅蒼術”生長最快,到十月下旬便停止生長。這時候,找把小鋤,挖取根莖后,除去殘莖、須根及泥土,曬干。“茅蒼術”具有香氣濃郁,體重質堅,力厚味甘的特點,專治濕阻脾胃、胸腹脹滿、足膝痿軟等病癥,還能祛風辟穢。一些山民一旦有個頭疼腦熱,就習慣熏些“蒼術”辟辟邪氣。所謂熏“蒼術”,就是用“蒼術”消毒空氣。天然的“蒼術”被扎成小小的一束,熏以煙火,陣陣薄煙,裊裊清香,既能驅趕蚊蟲,又令人神清氣爽。尤其是端午和歲旦時節,人們用它煙熏消毒,已成風俗。
由于“茅蒼術”的需求量甚大,方士、道家等除了采擷野生之外,不得不進行人工培植。翻開明代茅山區域地方志,“句曲云中朝種術”“阡遺種術田”等有關的字句就是最好的佐證。如今,茅山道院的荒坡地上,仍有道士在種植“茅蒼術”。 茅山“蒼術”用自己細弱的根須,與這片神奇的土地相吮相融,并以“仙術”銘刻于世,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