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宮:和諧人天-金頂景區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8-06-18 瀏覽次數:次
太和宮,全稱大岳太和宮,位于天柱峰頂端。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之間上下約2公里的建筑線上。建筑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1956年,被湖北省列
太和宮,全稱“大岳太和宮”,位于天柱峰頂端。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之間上下約2公里的建筑線上。建筑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1956年,被湖北省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作為全國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朝拜殿前有一山峰,美如寶蓮,婷婷競秀,名曰“小蓮峰”。峰頂置一古銅殿,為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武昌鑄造后,置天柱峰頂。明永樂十四年(1416)建太和宮時,因其規模小,將之及殿基移置此,并建磚室圍護。銅殿脊高2.44米,面闊2.615米,進深2.615米,懸山頂,銅鑄仿木結構,造型古樸而凝重,殿體鏤刻眾多銘文,記述化緣道士人名及募資造殿信士的人名、地址等。殿內還供奉有真武神像、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等,均為銅鑄鎏金,工藝精美,讓人稱奇叫絕。此殿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相傳,環繞古銅殿轉一圈,可轉運得福,故又名轉運殿。數百年來,游人都要到此尋樂慕趣,轉運得福。
朝拜殿右下,為皇經堂。明永樂年間創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民國四年(1915)再建。賜額“白玉京中”。堂為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堂內雕梁畫棟,色彩絢麗,其正中懸掛道光皇帝的御賜金匾“生天立地”四個大字。神龕上供奉有真武、三清、玉皇、觀音、呂洞賓、靈官、侍童等神像。堂正面為全開式六扇門,闌額、木制、扇浮雕著眾多的道教人物故事及珍禽異獸圖案,技藝精湛,形象逼真。

太和宮建筑群
大岳太和宮,是明朝永樂皇帝賜額。明代任自垣編的《大岳太和山志》記,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五年(1417)下圣旨:“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名大岳太和宮。”明代王佐編修的《大岳太和山志》記,太和宮“在天柱峰之極頂,則是宮之正殿”。清乾隆九年(1744)王概編修的《大岳太和山志紀略》記:“大岳太和宮,在天柱峰南天門外,宮之正殿朝圣殿。”從以上諸志所記,可以看出,在明代,天柱峰上的金殿稱為太和宮;到清代時,則把明朝建的朝圣殿稱為太和宮,并沿襲至今。

太和宮殿一角
朝拜殿,又名朝圣拜殿,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以后改為太和宮,額書“大岳太和宮”。磚石結構,歇山頂式,綠琉璃瓦屋面,內為券拱,墻體下部為石雕須彌座。殿內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及八尊從官神像,形象逼真。殿外兩旁置兩通銅碑:一塊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鑄造,碑通高1.8米 ,碑帽鏤雕二龍戲珠,下刻“御制”二字,碑上部及兩邊均鏤刻龍、云、珠等圖案,碑文為遣工部右侍郎陸杰致祭北極佑圣真君。另一塊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立,碑高1.7米,碑文記載著在天柱峰北天門外建雷壇、造金像的事。

溫天君、馬天君、雷震子(鄧天君)
朝拜殿兩旁是鐘鼓樓。鐘樓內懸掛一口巨大的飾龍鈕銅鐘,鐘上銘文為“大明永樂十三年龍集年乙未二月吉日備造”,高1.57米,口徑1.435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最美的一口鐘。擊之萬山回應,如滾驚雷。朝拜殿前有一山峰,美如寶蓮,婷婷競秀,名曰“小蓮峰”。峰頂置一古銅殿,為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武昌鑄造后,置天柱峰頂。明永樂十四年(1416)建太和宮時,因其規模小,將之及殿基移置此,并建磚室圍護。銅殿脊高2.44米,面闊2.615米,進深2.615米,懸山頂,銅鑄仿木結構,造型古樸而凝重,殿體鏤刻眾多銘文,記述化緣道士人名及募資造殿信士的人名、地址等。殿內還供奉有真武神像、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等,均為銅鑄鎏金,工藝精美,讓人稱奇叫絕。此殿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相傳,環繞古銅殿轉一圈,可轉運得福,故又名轉運殿。數百年來,游人都要到此尋樂慕趣,轉運得福。

黃經堂-繪畫
在小蓮峰的巖壁上嵌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渾樸,別具一格,為民國書法家宗彝(yí)所書。李宗仁在此題有“整軍經武”四字,書于1939年秋,正是日軍侵華猖獗之時,通過這四字道出了李宗仁在國家危難之時的焦慮之情,表達出他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和理想。在巖壁上還嵌有民國將領李品仙游武當山時的題詩碑等,游人在此爭相留影作念。朝拜殿右下,為皇經堂。明永樂年間創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民國四年(1915)再建。賜額“白玉京中”。堂為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堂內雕梁畫棟,色彩絢麗,其正中懸掛道光皇帝的御賜金匾“生天立地”四個大字。神龕上供奉有真武、三清、玉皇、觀音、呂洞賓、靈官、侍童等神像。堂正面為全開式六扇門,闌額、木制、扇浮雕著眾多的道教人物故事及珍禽異獸圖案,技藝精湛,形象逼真。

太和宮至黃經堂
皇經堂前原為深峽懸崖,明永樂年間修建時,為擴大堂前建筑面積,在堂前用方石砌筑了一座拱橋,高8.85米,寬6.38米,橋上建道房,與皇經堂形成夾道,游人在橋上行走而不見橋,故有“走橋不見橋”之說,為太和宮聞名的一景。
-
太和宮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太上巖:蓬萊真境-金頂景區
下一篇:朝天宮:天人分界-金頂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