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太和宮(武當山金頂)[武當風光]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fā)布日期:2017-07-01 瀏覽次數(shù):次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征,也是武當?shù)澜淘诨适曳龀窒伦呦蚨κ⒏叻宓臉酥尽?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托、直插云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巔峰絕頂上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眾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觀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大岳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人信士,還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后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岳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后,這里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墻為界,墻外面的稱為“太和宮”,墻里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岳太和宮的地位僅次于北京的皇宮了。
太和宮整體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筑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wěn)重和獨步云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云山足下環(huán)”,并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筑專家等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的統(tǒng)一,高度評價這“曠古之杰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明永樂十四年,在武當山天柱峰建成太和宮。而那時,天柱峰絕頂四周并沒有現(xiàn)在看到的這一圈城墻。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明成祖下詔對建城墻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墻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
整個工程歷時五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筑的城墻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wěn)重,猶如一道光環(huán)圍繞金頂,讓人嘆為觀止。城墻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筑了四座天門,以象征天闕。四座天門臨絕云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
太和宮在建筑規(guī)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圣殿”。朝圣殿里供奉著銅鑄鎏金玄武及他的部將雷神、靈官等神像。在明朝的一段時間里,香客信士,包括在山道人朝拜玄武大帝只能到這里為止,想上金頂是絕對不允許的,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從遠處望上一眼。
太和宮的皇經(jīng)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jīng)的地方,也是武當?shù)澜桃惶幹匾募漓雸鏊_@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色。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皇經(jīng)堂內(nèi)神像、供器、法器琳瑯滿目,均為鑄造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精品。殿內(nèi)正中高懸的“生天立地”的巨匾為清道光皇帝親筆所書。
太和宮的小蓮峰上有一殿房,里面置放著元代鑄造的一座銅殿。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銅殿為仿木結(jié)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于它原來置于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zhuǎn)運到這里,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zhuǎn)運殿”。借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游人都到里面轉(zhuǎn)一圈,以求“時來運轉(zhuǎn)”。……
金頂景區(qū)包括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jīng)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建筑。這里保存著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歷史見證,是無價之寶。
在金殿前,極目四方,八百里武當秀麗風光盡收眼底,群峰起伏猶如大海的波濤奔涌在靜止的瞬間,眾峰拱擁,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地渲染著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還能領略到很多奇異的自然天象奇觀和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
可以說,武當山金頂無論是對游人還是對香客都有著強列的吸引力。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來武當山金頂?shù)挠慰瓦B年遞增。站在金頂,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憾使人驚心動魄,崇敬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