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概述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fā)布日期:2018-08-26 瀏覽次數:次
武當自然地理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區(qū)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公里,東接聞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區(qū),北臨高峽平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
武當自然地理
武當山氣候特征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區(qū)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公里,東接聞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區(qū),北臨高峽平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以倫比的偉大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tǒng)一,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從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楚、秦、韓三國交界處;從戰(zhàn)略位置上看,這里山高壑深,地勢險要,又兼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武當山”名的由來,與歷史上兵家以武當山為屏障抵擋外力有關。據初步統(tǒng)計,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武當山及其附近發(fā)生的戰(zhàn)爭或與戰(zhàn)爭有關的事件就有二十多起。武當者,武力阻擋也。上古時代,有“當”字而無“擋”字,那時的“擋”字的意義由“當”字表示。以事名山,故為武當山。
武當道教認為“武當山”得名與真武神有關。相傳,武當山為真武得道飛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謂,故名武當山。還有學者認為“武當山”名源于“北方玄龜蛇之神(或玄武七星)”,或由“巫”(武)“臷”(當)假借而有“武當”等多種說法。
武當山還有多種名稱。據史料記載,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嵾上山、謝羅山、仙室山等。
歷史地位
歷史地位
自唐代后,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唐代時屬“七十二福地”之一;元大德八年(1304)封為“武當福地”。 明永樂十五年(1417)封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為 “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
在當代,武當山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地位日益提高。1956年,湖北省將全山古建筑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國務院分別將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虛宮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將武當山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3年,國務院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列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12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武當山被國家列為“AAAA級旅游區(qū)”,并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qū)”稱號。2001年,榮獲“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稱號。 自唐代后,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唐代時屬“七十二福地”之一;元大德八年(1304)封為“武當福地”。 明永樂十五年(1417)封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為 “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
在當代,武當山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地位日益提高。1956年,湖北省將全山古建筑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國務院分別將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虛宮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將武當山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3年,國務院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列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12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武當山被國家列為“AAAA級旅游區(qū)”,并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qū)”稱號。2001年,榮獲“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稱號。
氣候特征
武當山景區(qū)處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qū)。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C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C,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zhèn)一帶,年平均氣溫12.8-16.0°C,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區(qū)溫和氣溫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jié),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武當山“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動植物資源
氣候特征
武當山景區(qū)處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qū)。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C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C,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zhèn)一帶,年平均氣溫12.8-16.0°C,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區(qū)溫和氣溫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jié),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武當山“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動植物資源
武當山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使武當山的動植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據初步考察統(tǒng)計,已知全山現有植物758種,鳥類130種,獸類49種,昆蟲1055種,有許多動植物是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對象。金錢豹、獼猴、豺、水獺、金貓、大靈貓、小靈貓、青鼬、林麝、鬣羚、班羚、雀鷂、普通鵟、燕隼、紅巢、領鵂鹠、灰林鸮、長耳鸮、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勺雞、鳳頭鷹、大鯢等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水杉、珙桐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銀杏、香果樹、篦子三尖杉、金錢松、山白樹、榧樹、水青樹、杜仲、胡桃、鵝掌楸等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其中,南巖老虎巖前的一株銀杏樹,胸徑1.35米,高約20米,樹齡約600年以上,被譽為“武當銀杏之王”。天竺桂、華榛、金錢槭、領春木、天目木蘭、蝟突、天目木姜子、厚樸、青檀、白辛樹、紫莖、楠木、紅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為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樹種。
武當山藥用植物極為豐富。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400多種,故武當山被譽為“天然藥庫”。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全山藥材有617種,較名貴的有天麻、七葉一枝花、絞股藍、何首烏、靈芝、黃連、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其中,武當山絞股藍皂甙含量為人參的三倍,被譽為南方人參,是廣泛用于抗癌藥物;武當山的盾葉薯蕷,俗名黃姜、火頭根,其單株皂甙元含量為16.15%,居全國之首、世界之冠(有關武當中草藥知識在本書《武當知識拾零·武當中草藥》中有所介紹)。
武當道教
武當道教
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義與中國道教的教理、教義同出一轍。武當道教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箓禳 ,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 要流派,它的教理、教義與中國道教的教理、教義同出一轍。
武當道教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箓禳 ,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道教派別。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趙恒因避所尊圣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尊為“佑圣帝君”,沿襲至今。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于遠古黃帝時,降為凈樂國太子,后經其師紫元君超度,到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等,鎮(zhèn)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圣地。
武當山在春秋至漢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動場所,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諸如:周大夫尹喜,漢武帝的將軍戴孟,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曾隱此山修煉。東漢末期道教誕生后,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中心。
漢末至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云集武當辟谷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晉朝的謝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劉虬等均棄官入山修煉。《誓愿文》記,被佛教尊為“天臺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時入武當山訪道。《神仙鑒》記,蜀漢軍師諸葛亮曾到武當山學道。房中甫撰的《揚帆美洲三千年》記:在美洲秘魯的山洞內發(fā)現一尊手提銅牌的五世紀造的裸體女神像,銅牌上鑄著“武當山”三個漢字。可見,在南北朝時,武當山已流傳海外了。
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fā)展。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后裔,認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儒、釋、道)之首。而使武當道教受到皇室重視的還是姚簡。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飛蝗遍地,皇帝下詔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應。武當節(jié)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此時,許多著名高道隱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時,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宋真宗趙恒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趙禎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著名道士鄧若拙、房長須、謝天地、孫寂然等入山修道,宣傳道徑,使武當道教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tǒng)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fā)展。在民間,朝山進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三月三真武圣誕節(jié)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葉云萊、張守清等迅速發(fā)展教團組織,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當山一直被歷代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并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呈現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后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把武當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則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鎮(zhèn)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長孫朱允炆繼位。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興“靖難之師”,一舉奪取他侄兒朱允炆的政權。為鞏固政權,朱棣自稱真武保佑他和他父親取得天下,他為報神恩,于永樂十年(1412)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 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舊址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廟宇。繼成祖后,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這里興建和擴建廟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guī)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明朝皇帝為直接統(tǒng)治武當道場,自成祖始,歷代都遣內臣(太監(jiān))和藩臣提督武當山的一切事務,直接對皇室負責。成祖從全國欽選400名道行高著的道士到武當山辦道,又從中欽選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為正六品提點,具體管理各大宮觀。同時,把武當山數百里山場賞賜道教,調555名(戶)犯人到此耕種,供贍道士。永樂至隆慶年間(1403——1572)曾遣22名內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欽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宮觀。到嘉靖(1522——1566)時,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余人。朝武當者人流不絕。明代張開東在《大岳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清代統(tǒng)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視道教,因此,武當道教日趨衰落。但在民間,各地信士到武當山的進香活動仍舊十分興盛。民國時,國民黨地方政府曾準備開發(fā)武當山,但由于國家動亂,資金不足,武當山更加衰敗。到解放前,到處是破廟殘基,狼藉一片。教團組織日衰,宗教活動幾乎停止。 新中國成立后,常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當道教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道眾們恢復了政黨的宗教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武當道教協(xié)會組織,制定了《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章程》和各宮觀管理制度,國務院把紫霄宮、太和宮收歸武當山道協(xié)管理,并作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將五龍宮、清微宮、瓊臺中觀移交武當山道協(xié)管理。道教活動井然有序。武當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武當山道協(xié)負責人先后被選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協(xié)副主席,湖北省政協(xié)常委,全國政協(xié)委員。武當山道協(xié)成立以來,投資上千萬元,對太和宮、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跡池、瓊臺中觀等古建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使之煥然一新。加強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道教學術研究機構的中外專家出席了會議;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聯(lián)合出版了《武當道教史略》、《仙山武當》、《名勝精典——武當》、《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武當山神韻》(VCD)等書籍和光碟,大大促進了武當道教對外影響。同時,武當山道協(xié)不斷與意大利、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的道教組織進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當武術交流,擴大武當道教在海內外的影響,使武當道教文化推向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武當古建筑
武當古建筑
武當山古建筑群,規(guī)模寵大,氣勢雄偉,著稱于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古建筑起源追溯很早。秦漢時,就有許多隱士、道眾到此結茅為庵。有史記載,皇帝敕建于唐代。唐貞觀年間(627-649),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歷年間(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又建“神威武公新廟”。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創(chuàng)建紫霄宮。元代時建成9宮8觀。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侍朗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里的建筑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tǒng)計,明代有各種建筑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清代至民國,或毀于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筑規(guī)模逐漸縮小。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筑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現存較完好的建筑129處,廟房1182間,建筑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凈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凈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這樣,就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整體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公里,南至鹽池河佑圣觀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龍廟50公里,東至界山寺35公里。在這些建筑線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tǒng)一設計布局,整個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堪稱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武當山古建筑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guī)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布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主地取材,而是從陜西、四川等地采買運來。《太和山志》記:“建武當宮觀材木,采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置堡協(xié)運。”明代詩人王世貞詩云:“少府如流下自撰,蜀江截流排豫章。”可見當時建筑木材不是就地砍伐,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武當山的植被。在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筑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guī)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全山整個建筑,薈萃了我國古代優(yōu)秀建筑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jié)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明代張開東把武當山的建筑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明代詩人洪翼圣詩曰:“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現代許多建筑專家考察武當山后稱贊說: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是古代規(guī)劃、設計、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時,稱武當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的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飲譽海內外,在我國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的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常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chuàng)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為武當武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由于武當武術受道教隱秘單傳的傳統(tǒng)影響,武當武術長期隱沒不彰。清代至民國,由于社會動蕩和道教衰微,許多道人離山還俗,武當武術遂之流傳于民間。
武當武術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克。它以養(yǎng)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辨位于寸毫厘,制敵于擒撲封閉,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智開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武當武術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氣功、武當劍等拳法和器械術。它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拳種,門派,如內家拳法、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拳、武當丹派劍術、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功家南派等。
為弘揚武當武術,1982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武當》雜志。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當協(xié)會。在國內外有關專家、教授、拳師的大力支持下,已挖掘、整理各種拳法、劍法、刀法、氣功等功法套路一百五十多種。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武當武術的獨特魅力日益顯現,海內外習練武當拳活動正蓬勃發(fā)展,蔚然成風。在武當山地區(qū),武當武術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開設了十幾所武院、武校、武館等,以及武術培訓班,培訓武術后繼人才。在武當山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文化武術節(jié)”、“武當山武術擂臺賽”、“武當拳國際交流大會”、“武當拳功理功法研討會”等武術賽事、研討活動,使武當武術發(fā)揚光大。目前,武當武術研究機構幾十家,海內外習練武當武術者上百萬人,許多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武術愛好者前來武當山拜師學藝。1996年,武當山被列為“全國武術之鄉(xiāng)”。1999年5月26日,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觀看了武當武術表演后說:“武當太極拳很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大家都要練,應在全社會推廣。”并親自演練了武當太極拳。
武當武術這顆璀璨的明珠,必將煥發(fā)出更加鮮亮的光彩。
武當養(yǎng)生
武當養(yǎng)生
武當內家拳首要是重視養(yǎng)生,把技擊視為養(yǎng)生的副產品(即在不違背養(yǎng)生的原則下發(fā)揮技擊作用)。縱然是技擊,體現的是貴化不貴抗、借力打力,在意識上強調的是先天直覺、靈感,在勁力上體現的是內氣內力。所以內家拳一般體現的都是松柔、中和、輕緩的行拳姿態(tài)。所以有人說,內家拳實際上就是高級的養(yǎng)生氣功。
武當內家拳在修煉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鍛煉,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不違背衛(wèi)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的培養(yǎng),內與外還都要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和"八字兼修,注重陰陽虛實的運化。修持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生理特征的合理運用,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技擊效果。這是其它武術、其它體育運動項目所無法做到的。養(yǎng)生與技擊兼顧,正是武當武術(養(yǎng)生功)歷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武當內家拳是把養(yǎng)生、技擊與人體美學結合得很好的一門功夫。拋開技擊性,它就是中醫(yī)治病術,神仙長生術。
武當內家拳是貴柔貴靜的功夫,肢體運動處處適中,不超過極限,體現"中、正、平、圓、輕、靈、柔、和"八字要領,并且有行、立、坐、臥和動、靜相別的多種功法。例如太極拳就是動功功法之一。顯而可見,它可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和不同身體狀況(包括殘疾人)各類人學練,具有極強的普及性。
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稱武當道樂。它承襲了遠古巫覡舞樂傳統(tǒng),吸收了先秦時的民俗祭神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中的精華,根據道教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之進行 綜合與改造,形成了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有渲染法事情節(jié),烘托宗教氣氛的作用,并貫穿各項法事活動始終。
武當道教音樂形成較早。東漢時,道教的《太平經》認為音樂可以感天地、通神靈、安萬民。東晉時,《元始無量度人經》認為梵氣之離合而成音,這種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隱語。這樣,道教音樂就成了天神的語言,賦予了它神圣性,南北朝時,北魏道士寇謙之改直誦為樂誦,把念誦經文與音樂結合起來,相互陪襯、烘托,融為一體。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吸收儒家禮法,制訂齋醮儀式,逐步規(guī)范化。唐宋時,已初具規(guī)模。唐代時,宮廷音樂傳到武當山。五代武當著名道士陳摶熟讀經書,音樂修養(yǎng)很高。南宋時,武當道士孫寂然奉旨入宮設醮倡道。元代時,由于歷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壽節(jié)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當山建醮,使武當山道樂得到發(fā)展。
明代,是武當道樂發(fā)展最輝煌的時期。由于武當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當,使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朱棣還親自撰寫《大明御制玄教樂章》,供武當道士演唱,并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受過宮廷祭祀音樂訓練的御用演禮、誦經、奏樂的人);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在這類盛大的國家祀典中,道樂陣容龐大,不僅動用本山數百名道士,還行文全國各地征調道士協(xié)助,并抽調宮廷雅樂隊來大壯聲威”,在武當山形成了“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這樣,武當道樂不斷完善和成熟。清代至民國時,由于道教不受官方重視,道眾或出走、或還俗,通經樂者已不多,“盛極一時的武當道樂幾乎聲斷音消”。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武當道樂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整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湖北省文化廳和民族宗教事務局為保存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組織武漢音樂學院的專家于1986年至1987年,先后六次到紫霄宮、太和宮采錄、整理,出版了《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一書,這是第一部中國道教音樂的專著。同時,道協(xié)邀請武漢音樂學院舉辦道教音樂學習班,為武當山培養(yǎng)二十多名道教音樂人才,使道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1987年,在武當山召開了我國民族民間器樂曲宗教寺廟音樂會,到會專家對武當山道教音樂作了充分肯定,認為它是我國的寶貴遺產。1999年5月26日,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稱贊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仙樂神韻,很好聽,陶冶情操,給人以極大的享受”。
武當道樂是“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可分為“韻腔”和“曲牌”兩大類。再根據演唱的場合和對象的不同,韻腔又分為陽調和陰調,曲牌分為正曲和耍曲。陽調,主要用于殿內祀典,配合課誦、演法,其對象是“神”,是在宗教內部活動中應用的歌曲。陰調,應用于殿堂外的齋醮道場活動,對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動中應用的歌曲。正曲,用于為神靈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為俗民做道場。演奏樂器有鐘、鼓、吊鑼、鐃、鈸、大木魚、笙、簫、管、笛等。
武當道樂,既具有中國道教音樂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據《武當山志》記載,具有四個特征:
一、莊嚴典雅的氣質。唐至明代,武當道場受到皇室的重視,在武當山安置神像、科儀法事,配置樂舞生,納入皇室官府議事日程,宮廷雅樂對武當道樂有很大影響,因此具有宮廷音樂莊嚴典雅的氣質。
二、混融一體的獨特宗教韻味。武當山的全真、正一等派別的道士長期同室詠諷經樂,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形成了既豐富多彩,又協(xié)調一致的武當仙樂神韻。
三、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武當山與川、陜、豫相鄰,這一地區(qū)的民歌、曲藝、戲曲十分豐富,武當道樂受之影響;再者,皇室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來武當山辦道,外地道士常到武當叢林云游掛單,都對道樂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
四、武當道樂還融合吸收了相當數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具有道佛融合的宗教風格。
目前,武當山道協(xié)與旅游部門錄制出版了《武當仙韻》、《中國武當道教音樂》、《武當道教早晚壇功課》等磁帶,拍攝播放了《太和玄樂》、《武當風韻》等電視專題片。在武當山烏鴉嶺至金頂的古神道沿途安裝了地音喇叭,播放武當道樂,游客在游覽途中,隨時可以享受獨具神韻的武當道樂。
武當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武當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聯(lián)合國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表明了武當山古建筑群
具有突出的普遍的文化和自然價值
需要全人類為了共同的利益
來加強保護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 1994年12月17日
武當山氣候特征
武當山景區(qū)處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qū)。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C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C,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zhèn)一帶,年平均氣溫12.8-16.0°C,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
景區(qū)溫和氣溫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jié),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武當山“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