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凈樂宮[武當風光]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7-06-30 瀏覽次數:次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北麓。據《太和山志》記載:“祖傳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為凈樂國王,凈樂治麇,而均即麇地,故以名宮焉。”該宮創建于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毀于火災,康熙三十年(1691)動工重建,六載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問,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宮門、二宮門、正殿、二圣殿、真宮祠、方丈堂、齋堂、浴室、神廚、神庫、配舍等,四周紅墻碧瓦環繞,宮內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境幽雅,宛如仙宮。是武當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今僅存遺址。 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于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范例。 [編輯本段]元天凈樂宮 武當山古建筑群的營造依據真武出生、修煉、成仙的傳說而修建。作為真武出生地的凈樂宮被稱為武當山八宮之首。原址位于古均州城內正北部,始建于明永樂年間。 宋代開始,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皆崇拜玄武神,為避宋太祖父趙玄陰諱,改玄武為真武,并稱其為道教始祖老子的“變化之身”。至明代,真武神受到歷代皇帝的奉祀,尤其是明初的“靖難之役”后,永樂皇帝朱棣取得皇位,自稱他得天下是“真武神”的庇佑之功。因此,崇奉真武神較前朝更甚,并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進行營造。從明永樂十年至永樂二十一年(1412——1423年)的十一年間,自原均州城凈樂宮至武當山天柱峰頂140華里的古道上建八宮二觀三十三處建筑群。 永樂皇帝根據《三寶大有全書》關于“真武修煉成真”的記載:“相傳真武的父親原是凈樂國國王,凈樂國就在均州.”于是,為紀念真武大帝的父親,就在均州城內修宮供奉。 凈樂宮東西寬353米,南北深345米,面積達121785平方米,永樂十六年(1418年)落成,并賜“元天凈樂宮”額。據舊圖志載:凈樂宮中軸線上為四重殿,一進為龍虎殿,二進為朝拜殿,三為玄帝殿,四為圣父母殿,各殿均聳于飾欄高臺之上,宮門前是六柱華表式沖天大石牌坊。牌坊通高12米,寬為33米。穿過牌坊,是凈樂宮山門,此建筑是單檐歇山式,開三孔大門,建造在高1.5米,寬41米,深32.2米的條石砌成的臺基之上,磚石結構,門兩側是綠色琉璃八字墻。二宮門內是正殿,又名玄帝殿,其規模法式與紫霄宮現正殿相似。面闊五間,進深五間,上施綠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 舊志載:“凈樂宮后有圣父母殿、東有紫云亭。凈樂宮原有東、西二宮,西宮后側為御花園。尚有齋堂、浴堂、神廚、道房、配房、皇經堂、東西龜馱御碑亭、常平倉、更衣亭”等單元建筑,均為明代建筑。凈樂宮部分建筑于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毀于火災,康熙三十年(1691年)動土重建,六載而成。乾隆元年(1736年)又遭火焚。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間,四周紅墻碧瓦環繞,宮內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境幽雅,宛如仙宮。明、清名人游記中,把凈樂宮描繪成皇帝居所,氣勢近似于北京故宮,故有小故宮之稱。后逐年恢復,粗還舊制。” 1958年國家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均州城、凈樂宮屬淹沒區,部分文物搬遷到現丹江口市北郊金崗水庫北坡以待復原,部分淹沒區文物遷移到武當山風景區元和觀內,部分石刻構件文物現仍沉浸于漢水之中。均州城凈樂宮至玄岳門五十華里的兩側,共淹沒宮、觀、庵、堂、亭、祠、廟、閣、橋等共一百二十余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