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神農架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8-05-25 瀏覽次數:次
炎炎夏日,一個鳥鳴蟬靜的清晨,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向往已久的神農架之旅。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路上的花草樹木變得異常嫩綠,明亮的陽光射下來,鉆進濃密的樹縫,讓整個樹林變得格外清新,讓人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汽車在如畫的風景中穿行,打開車窗,習習涼風掀起長發,吹去了煩惱和憂愁,心隨著風飄向了遠方,想象著神農架是一個怎樣神秘的地方…… 旅游車在猶如盤龍的公路上千回百轉,視線也隨之愈發開闊,綿延起伏的山巒、形態各異的綠濤、遙不可及的溝壑,近的實,遠的虛,一切盡收眼底。涼風將霧氣從山下送到了近兩千米高度的山頂,原本密不可見的霧被風一吹,好似龍騰蛇舞般,隨風一道急速遠去,淡了,淡了,更淡了,終于有了些許清晰的視野,可以讓車輛前行。板壁巖,近了,“蘑菇”樹、石山、云霧映入眼簾。車剛停穩,我就迫切地下了車,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茫茫草地,碎花競放,花草相擁;奇石相疊,連綿成山,山矮峰峻,群山巍巍;山樹相依,林草連片,云霧繚繞,使人有種在仙境里騰云駕霧的感覺,神乎,玄乎! 一陣疾風吹過,整片伏地而生的高山毛竹都一致地偏了“腦袋”,然而堅韌卻讓它們在疾風過后挺挺直立,毫“發”未損,這一刻我才真正領悟到“疾風知勁草”的深刻含義。視線跨過毛竹,極目眺望:林海,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那會是何種意境! 森林入口處的一首詩讓人駐步:霞衣霞錦千般狀,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該詩出自唐中宗李顯的《石淙》。唐中宗李顯曾游歷此處,“太子埡”由此得名。歷史名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對此處贊不絕口,幾千年之后還會是那般神美嗎?帶著疑惑,我們步入林海,立刻被眼前的所見震撼:各異的樹,杯口粗、碗口粗、盤口粗、盆口粗、半臂環抱、兩人合抱……我急忙拿出相機,拍完這棵樹,卻覺得那棵更粗,拍了那棵又發現了更甚的,一時間竟陷入了不知鏡頭該給誰的尷尬,索性整片地拍。忙乎了一陣子,沒拍到一個跟實景相宜的,看看照片再看看眼前,頓悟:這些天地造物豈是寥寥幾張照片所能詮釋的,唯有慢慢欣賞、細細品味、靜靜領略。于是,我便徜徉于游道之中。極目難盡的樹干筆直,蒼綠的樹葉一一對稱,密密地長到枝頭,乍一看去,像慈母手中密密縫合的線,沒有紊亂的意思,也許這些樹都已是“樹媽媽”了。看來會有更多的子樹在此安家,這個參天冷杉的家族勢必會不斷地壯大,若干年后又是何等的壯觀!我猜想著:有壯樹就一定會有嬌花。沿著幽徑向前,歪歪斜斜的樹叢迎來,近看,原來是海棠樹,單是枝干就充滿了藝術氣息。一棵俊樹屹立于青苔密布的濕石上,濕石邊的飛瀑直泄而下,匯入清澈見底的潭中,濺起的水花飛噴在潭邊隨風搖曳的翠竹上,歷經千百次沖刷的竹葉變得越發翠綠。不遠處有一個聽溪臺,置身于此,靜下心來,輕閉雙目,聆聽溪水清澈的聲音,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和諧的氣息。 動植物生生相息,四時美景各異,金絲猴定是不遺余力長期棲息于此。始祖們的遺傳和進化,現今的它們已具備相當的生存本領,在樹的枝頭攀爬,樹間來回追趕、覓食、繁衍后代……它們儼然已把自己當作森林中的主人,人類的寵愛更讓它們生活得自由自在。在這里,看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處處是一片繁榮悅目的景象。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