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武當南神道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8-05-15 瀏覽次數:次
武當山南神道相傳源自唐代,當時唐中宗李顯被貶于房陵,而房陵毗鄰呂家河,李顯為朝拜武當所開辟的這條路被稱為南神道,當時武當山香火旺盛,來自四川、陜西和鄂西南的朝山百姓紛紛從這條路上山,一時香客絡絡不絕。南神道地處金頂南麓的大峽谷,起于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道路沿清澈的小溪,經桃花谷、情人峰、鬼谷澗、黑龍潭、清微宮,直抵金頂。 懷著多年的夙愿,我和一群徒步愛好者踏上了南神道的徒步路線。早上9點30分,我們在火車站坐上前一天聯系好的6座面包車,從六里坪入口進山,途徑呂家河村,然后到達了南神道景區大門。從景區大門開始,我們踏著碎石鋪就的山間小路,向金頂進發。清清的河水緩緩地流淌著,茂密的山林籠罩著整個峽谷。轉過幾道彎,山突然變得陡峭起來,一段橫臥于懸崖峭壁之上的棧道豁然橫在我們眼前。此棧道已非古棧道,工匠們將鋼筋固定于山石絕壁之上,然后鋪以木板,外側加有護欄,看似驚險,實則安全。在棧道上且玩且走,不知不覺中,已來到黑龍潭。黑龍潭不大,寬約三米,深可見底,由一截高約六、七米的瀑布沖擊而成,據說是以前山民求雨的地方。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在清澈的潭水之上,使這靜謚的小潭散發出別樣的神采! ∵^了黑龍潭,蜿蜒數里的棧道漸漸走到盡頭,改走山路。中午時分,在一武當山核心景區的界牌處,幾位男士紛紛拿出各種鹵菜和酒類補充體力,就這樣鬧著、笑著,我們不知不覺就抵達了武當山金頂! ≡缯f聽說武當山的天氣有一日三變的說法,果然沒錯。剛才還艷陽高照的天突然暗了下來,風夾著雨一會兒就淋濕了我們的衣褲。我們一路小跑來到七星巖,在這里我們遇到了十多位十堰戶外的驢友,晚上大家聚在小旅店里 “開軒面武當、把酒問驢事?”,一時間熱鬧非凡。
第二天起床后,因為下雨氣溫驟降,很多驢友臨時改變了行程打道回府。8點左右,我們吃完早飯收拾行裝又踏上了新的行程。對于我來說,從南巖宮到五龍宮的十幾公里簡直就是探險:山高谷深、林聳灌叢、荊棘漫道、茅蒿侵路。石板只見苔蘚,眼前不知路向;頭頂綠蔭難見天日,腳絆青藤何處有路;死樹橫倒難前行,枯葉時讓腳踩空;藤蔓繞腳步行慢,低枝奪帽幾回首;看不盡山野異花,賞不夠珍菌艷蘑。很快,我們身上武裝的雨衣雨褲都已 “遍體鱗傷”了! 〗涍^3個小時左右的艱難跋涉,我們來到了五龍宮外 ,映入眼簾的是一段蜿蜒的紅墻和帶著 “大草帽”的碑亭,雖是殘垣斷壁,碑倒欄斜,仍見昔日輝宏雄偉,氣勢盛極。不同的視角都給我不同的觸動與震撼,拾階而上,我像一個虔誠的朝拜者凝望著木結構的卯榫 ,懷想著當年的游人如織,香火鼎盛…… 龍虎殿內左右側各供奉著青龍、白虎泥塑彩繪像,皆高丈余,神態都是猙獰威猛,奇怪的是兩尊塑像高舉的手臂下都有一個小人,伸手抬臂,不知要做什么。有資料說,這兩尊泥塑是武當山最大的泥塑神像。因為下雨,殿內光線很暗,我仰視著莊嚴肅穆的泥塑神像,感受著600多年前的氣息…… 據當地老人傳說,五龍宮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史載均州刺史姚簡,因天下大旱,到五龍頂祈雨,得到化身五位老人的五龍相助,天下遂普降甘霖。唐太宗大悅,下令興建五龍祠。宋時改敕“五龍靈應之觀”。元二十三年,世祖忽必烈又改敕 “五龍靈應之宮”。到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大興武當山,五龍宮的規模達到鼎盛,有道房850余間,道人2000余人。即使下暴雨,沿著五龍宮的所有走廊溜一圈,鞋子也不會濕,足可見當時的宏偉景象! ∥羧战鸨梯x煌的五龍宮為什么會成為今天這般模樣呢?追溯歷史,五龍宮建筑大規模毀壞的年代并不遙遠。清咸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一個叫張瞎子的農民軍敗類路過五龍宮,被這里一種有毒的植物蜇傷,他惱羞成怒,便放火燒毀了其中的四座大殿。民國二十年,被紅軍打敗的國民黨殘兵王世和逃到五龍宮,因卜的卦他認為不準,就命令士兵把竹席澆上油靠在大殿的柱子上,放火燒了五龍宮。這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據當地老人講,白天五龍宮上空濃煙滾滾,晚上紅光一片。大火過后,五龍宮就剩殘垣斷壁了。現存廟房42間,建筑面積2975平方米,古建筑及遺址共占地250000平方米! ∽鳛槭熘洚斏绞⒚氖呷,在數次游玩金頂、南巖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后,在深山險壑中見到如此規模,又如此精美豪華的建筑群,我們十分震驚。這些建筑歷經歲月的風霜之后如此衰敗殘破,更使我們唏噓不已。當地的老百姓告訴我們,五龍宮正在復建,建成后將成為武當山一個新的景點,我們期待著五龍宮重新煥發生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