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真龍門派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7-03 瀏覽次數:次
關于全真龍門派 全真派是道教教派,也稱全真道或全真派。金初創立。因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該派汲取儒、釋部分思想,聲稱三教同流,主張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孝謹純一”和“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早期以個人隱居潛修為主,不尚符籙,不事黃白之術。
全真道認為清靜無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靜,才能返樸存真,識心見性。該派注重修煉“性命”,認為“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氣神相結,謂之神仙”。主張修道者必須出家,并忍恥含垢,苦己利人,戒殺戒色,節飲食,少睡眠!督鹕徴谟洝贩Q該教“以柔弱謙下為表,以清靜虛無為內,以九還七返為實,以千變萬化為權”。王重陽死后,其弟子馬鈺等七人分別在陜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繼續傳道,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崳山、華山、清靜七派,但教旨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其中以龍門派勢力最大,記載也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龍門派經王常月之中興,龍門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張三豐所傳的支派,萬歷間陸西星所傳內丹東派,清嘉、道間李西月所傳內丹西派等,蓋皆屬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經繁衍,在明清時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據《諸真宗派總簿》所載,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兩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輩用字。
龍門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襲全真教法,興盛于明清時代,并傳衍至今。
該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祖師。尊邱處機弟子趙道堅為第一代創派宗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跡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后進入明代。據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徒眾甚少,還未形成獨立道派。如第四代律師周玄樸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余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第五代宗師沈靜圓于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于書隱樓,亦發出:“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其后,終明之世,不見起色。
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松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于剃發易服的明遺民,不愿事清,而愿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不久移住白云觀,在那里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氨(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云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風大振”?滴跄觊g,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二十余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
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派。如黃虛堂(派名守正)啟蘇州滸墅關太微律院支派,門下有孫碧陽。陶靖庵啟湖州金蓋山云巢支派,門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巖遞相嗣傳。金筑老人盛律師啟余杭金筑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厓遞相嗣傳。黃赤陽(派名守圓),住持杭州大德觀,下傳周明陽,啟杭州金鼓洞支派。呂云隱(派名守璞),啟蘇州冠山支派,門下有呂全、鮑三陽、樊初陽、翁朝陽、金玉衡,徐艮陽、邱寅陽、錢函陽、孫則陽、歸南陽、邵悟真、徐鶴嶺、潘無盡等,十分興盛。其中邱寅陽又啟嘉善長春宮支派,錢函陽又啟無錫長春宮支派。另外王常月還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傳道,或隱居一地修煉。譚守誠(?~1689)則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云觀。后來呂云隱門下鮑三陽繼任該觀住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