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代高道修煉活動及成果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fā)布日期:2017-06-29 瀏覽次數(shù):次
有關武當山高道修煉活動及其成果,我們不妨看看明代任自垣編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的有關記載: 按:《圖經(jīng)》:“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又曰:“學道者常有百數(shù),心有懈替,則為百獸所逐。”夫養(yǎng)生之人,多隱其名字,藏其時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閑名落人耳中。是山,證道升真者,何可勝計。去古頗遠,劫火屢更,多失其名。今考之其傳記,詢諸前輩,聞得一二,錄之于此,以備山中勝概云。” 關令尹真人 周康王之大夫。姓尹,名喜,號文始。當周之末,大道將隱,預占紫氣西邁,有道者過之,出為函谷關令。未幾,太上度關,喜執(zhí)弟子禮迎拜,授《道》《德》之二經(jīng)。約會蜀之青羊肆。托疾不仕,隱居谷內(nèi)。后入蜀。歸棲于武當三天門石壁之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銅床、玉案,今無之矣。以其所居,名日尹喜巖,澗日牛漕澗、青羊澗,皆太上神化訪喜之地(出《輿地紀勝》)。 神仙尹軌《神仙傳》:尹軌,字公度。太原人。文始真人弟子也。博極群書,晚乃學道。號山世遠。常起居林麓,服黃精。年百余歲,言天下安危盛衰,未嘗不驗。入太和山,去領杜陽宮太和真人。今為紫虛陽光道德篆真師(出《真誥》)。 神仙戴孟《郡國志》:姓戴,名之生,漢將軍,武帝譴入北山采藥。棄官學道,號孟盛子。受法于清靈裴真人,得玉佩金鐺之書,石精金光之符。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后白日上升,落帽于武當山峰之上。迄今呼日落帽峰。故陳希夷有詩云:“我愛武當好,將軍曾得道。升舉入云霄,高嶺名落帽”(出《真誥》及《晏公類要》)。 神仙馬明生 《神仙傳》:姓馬,字君賢,號名生。得太陽神丹之秘。丹成,服半劑,周游人間。架屋從徒,與俗無異。不過三年,夫婦輒易其處。今五龍觀自然庵,即其地也。 神仙殷長生 《雍州記》:長生,漢光武陰皇后之族。鄧人。馬明生之弟子也。得師太陽神丹之訣,同隱武當。丹成,馭氣飛行,周游六合。后至忠州仙都,白日上升。 神仙葉濟《道學傳》:名濟,字仲微。漢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時人。少好道術(shù),棄官不仕。后居武當,寢息無度,或困積石倚大木。雖歷四時,衣服不變。居常散發(fā),亦或練巾,飛步云煙,人莫之近。 神仙劉虬《隱逸傳》:劉虬,字靈預。天姿穎悟,傳究典墳。宋泰始(465~471年)中,為晉王記室,解官辟谷,入武當山仙去。所居石室,日劉爽巖。今隱士巖是也。 神仙謝允常 《真誥·稽神區(qū)》云:允,字道通。歷陽人。少有英毅,歷仕羅邑宰。博覽群書,道學尤精。政事廉能,有遁世脫塵之志。晉太康(280~289年)中,表辭官入道,詔許之。遂西上武當,至襄陽,見一道士語之曰:“吾師戴先生孟盛子,非世間人。諭我曰:“若有西上欲見我者,可與俱來。得無君乎?”因與俱往見之。至山,云橫遠岫,依約松陰,忽睹先生坐于石上,神彩洞徹,授以煉神沖虛至道。俄失公所。于是,結(jié)茅于石室,不數(shù)年得沖寂之妙,能飛行絕壁。自號其名曰:謝羅山。蓋謝脫羅宰之官也。后仙去,莫知所之(出《真誥》及《水經(jīng)》)。 姚太守 傳記名簡,字易夫。隋人也。佐唐太宗,出為武當節(jié)度。貞觀(627~649年)中,天下大旱,飛蝗遍起。敕禱名山,俱未感應。姚君被命,詣武當山肅醮。有引儒士,風貌殊異,奇之,從容語簡曰:“予等俱非凡士,五龍君也。準帝命,守護此山。為子正直,祈禱精嚴,故來謁爾。予巳奏允帝命,公宜速歸。三登可慶矣。”頃之,云氣地涌,失君所在。雷電霖雨,遍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各榮茂。具茲靈績,聞之朝廷,即蒙恩錫。解印之后,挈家隱居武當山,志慕虛玄,成真證道。玄帝命為本州守土鎮(zhèn)山之神。宋初,卻蝗救災,靈顯昭著,進封“忠智威烈”,宣敕建祠于今紫霄宮之東。 陳希夷名摶,字圖南。亳州人也。少負逸材,有濟物利人之志。五季之世,汴梁見宋太祖而異之,曰:“此真命也。”笑墮白驢,遂有高舉云煙之興。入武當山隱居,誦《易》于五龍觀側(cè),感五氣龍君,授之睡法。聲譽遠著,謁者頗眾,尋遷誦經(jīng)臺,研究畫前之妙。再遷于白云巖。五代之末,四方鼎沸,移居華頂。傳云:五龍飛空送之。宋初累召不起。后赴闕。乞歸,詔許之(余見本傳)。 丞相張士遜 《宛退傳》:名士遜。均州人也。初居光華。少孤貧,讀書于武當山。有道士見而異之,曰:“子有道氣,可隨我學仙。”公不欲。宋太宗雍熙(984~987年)中,登甲科,身游鳳池,為皇友,位宰相。后退隱武當,仙去。 神仙房長須 武當傳:房長須,不知其名也。宋南渡后,隱居武當,日以栽杉為事。今五龍宮后之杉,皆公手植之。培植灌溉,靡有暇刻。一日,忽遇玄帝化形道相,問以栽杉之因。慰諭之曰:“神則清矣,惜乎無須。”以手頷之,亦以為常。經(jīng)宿,但覺有物如絲縈于胸臆。視之,須已長尺余矣。自后見云窟以奉之。甲午(1174年)三月一日清旦,云中隱隱見跨鶴之形,回視故居,惟杖履在焉。 隱士田蓑衣 武當傳:田蓑衣,不知其名也。隱武當隱仙巖石室。冬夏止一蓑衣,時人以蓑衣稱之。隆冬則真氣如蒸,盛夏則溫涼如玉。人有急厄叩之者,摘衣草吹氣與之,服者即愈。煉大丹。端平(1234~1236年)間,失公所在。今丹室、爐灶存焉。 隱士謝天地 武當傳:謝天地者,不知其姓名也。絕粒不食,步履如飛。居南巖更衣臺下石室中,石壁萬仞,下臨深澗,猿鶴莫能往來,公飛行自若。人有啟問,但應之曰:“謝天地。”余無他語,人以是名之。所居之巖,人亦以是名之。后仙去,不知所在。 孫寂然 記曰:名元政,號寂然子。嗣業(yè)茅山清真觀,得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遍禮福庭。時沛湖龍去,江漢罹金兵之厄,武當?shù)钣顬橹豢铡=B興辛酉(1141年),首登武當,興復五龍,開辟基緒,以符水禳袷為民除疾,眾皆歸之。數(shù)年之間,殿宇悉備。高宗詔赴膩庭,以符水稱旨,敕度道士十人。后還山,仙矣。冠劍藏于桃源之東。 鄧真官 名安道。孫寂然之弟子也。自幼隨師開復武當。首蒙恩賜。盡得其師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駕風鞭霆,其應如答。遠邇疾患,皆奔趨之。繼奏敕住五龍,興建正殿,頑石壁立,?鑿甚苦,默施神用。一夕,雷雨為破其石。度弟子數(shù)人。以觀付之。潛調(diào)龍虎,內(nèi)煉甲庚。嘉泰(1201~1204年)中,預告徒眾,掩臥而逝。大風拔木,移時方散。人謂乘風而往。劍瘞宮北,遺跡昭然。 曹觀妙 名侍德。峴山人也。幼入道,居武當,嗣五龍之派。天性穎悟,舉止非凡。自作一家書體,飄逸有神仙之態(tài)。四方多效之。道法陰陽,靡不博究。膺觀妙之號,領住山之職。遠近皆師事。后移領三茅崇禧之任。及歸。晚節(jié)清高,眾期輕舉。一夕,夢守山之神,語曰:“三茅真君來日降此,君宜遠迓。”旦,即領眾迎至會仙峰,久無一人至者。日將暮,真君化為田夫,荷蓑而至。眾莫之識。令挈物而歸。抵觀。拜于堂下。尋欲勞之不得。旦見異香襲人,覆滿庭戶。悔無及矣。后誡徒眾曰:“此間仙凡混居之地,自今已往,世世不受道俗禮拜。”今武當?shù)烙巡皇芩装荩即恕ち⒕凼ブ钜苑钪L謂門弟曰:“吾因受三茅真君禮,不免金解”。端平三年(1236年),果罹兵難。白膏凝膚。略無腥血。刃者致拜,釋劍而去。后斂其神脫,冢于桃源。 唐風仙 名守澄。隨州人。幼入武當。姿貌古怪,鶴體松形,葫蘆數(shù)十常掛杖上,往來于均房之間。壬子(1252年)重復均州。郡守程進,令開辟武當五龍香火。未幾,制檄道士王禮常至,退而樂道,人之吉兇悔吝,莫不預述,無不驗者。常叱辱人,被叱者即蒙福慶。人以“風仙”稱之。或立積雪,或臥道路,常有虎豹守衛(wèi)。時貴禮敬之。開慶己未(1259年),不知所在。 汪真常 名思真,號寂然子。真常,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彥之后生,于安慶嗣全真教法。入武當山。至元乙亥(1275年),領徒眾六人,開復五龍,荊榛塞途,黑虎為之引導,興建殿宇,改觀為宮,四方師禮之,度徒眾百余人。任本宮提點。吉兇預知。后無疾而蛻。俗民多夢步紫云而北去。 魯洞云名大宥,號洞云子。隨州應山人也。家世宦族。幼入武當學道,遍歷南北。至元乙亥(1275年),偕汪真常開復武當,住紫霄巖。年八十余,以道著遠,點墨片紙,可療民疾。度徒眾百余人。解化之日,面若童顏。其證道可知矣。 葉云萊 名希真,號云萊子。處州括蒼人也。辛亥年(1251年)三月初五日巳時生。唐天師葉法善之族裔。生于建寧,得清微道法之妙。兵遷古穰,入武當山。至元乙酉(1285年),應詔赴闕,止風息霆,禱雨卻疾,悉皆稱旨。至元丙戌(1286年),欽授領都提點,任武當護持。自公而始,后捧御香。還山,?然而逝。 劉道明 號洞陽。荊門人。與葉云萊同師雷淵黃真人,受以清微上道。居武當五龍宮。精神內(nèi)守,存心攝氣。暇則搜索群書,詢諸耆舊,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論確辭,筆之日《武當總真集》。會萬古之精華,斂一山之風月。于此,可見師之用心,紀述詳明,如指諸掌。而洞陽此集,亦將與此山相為無窮,有功于玄教,大矣哉! 張道貴諱云巖,號雷翁。長沙人。幼隸名選。至元歸武當。禮汪真常為師,同云萊葉君、洞陽劉君,參覲雷淵黃真人,得先天之道。歸五龍宮,潛行利濟,乃清微之正脈也。門下嗣法者二百余人,然若有不足焉。凡所寓興,吐詞發(fā)語,皆有激發(fā)人情,啟沃良善。“嘗於武林有忘情消,白日高臥看青山,動落花流水之機,適閑云幽鳥之趣,遂成意外,不期然而然”之句。一日“觀物吟”,亦曰“警世文”。徒門集以成書,鏤板壽傳,遇見斯文者,無不三嘆賞也。師于洪武初年,吳中多人識之。既后,不知所終也。 張全一 字玄玄,號三豐(見后)。 張守清 諱洞淵,號月峽叟。峽州宜都人。幼習儒業(yè),長入吏員。年三十一歲,聞武當魯洞云仙譽超群,不干名利,投禮出家,修煉金丹大道。紹興香火,丕闡玄風,開化人天,恢宣道化。清微正一,先天后天,靡不精通。以道一貫十方,皈響四海流傳,獨冠武當。其云菜、洞陽、云巖三師之道,盡得秘傳。創(chuàng)建南巖天一真慶宮,奉詔祈禱雨雪,立有顯應。人皆神異之。宣授“體玄妙應太和真人”,管理教門公事。后退隱于清微妙化巖,精修上道。素行蛻去。 黃明佑 字太霞。潭州人。早歲抗志煙霞,歷諸名岳,禮武當太和張真人,嗣以清微法派。凡有禱祈,無不感應。既而證道南巖。回風混合之妙。久則功成道畢,而乃拂袖三山,游神八表矣。 單道安 均州人。從南巖張真人學,精究道法,執(zhí)弟子禮,殷勤弗怠。真人升舉之后,潛藏于疊字峰,屏絕人事,服氣養(yǎng)神,固有年矣。洪武初,游方遍覽西華、終南諸名山,道化盛行,濟人為大。仍居圜堵于重陽萬壽宮,以平昔所授玄秘付與門人,厭棄而去。弟子李素希攜冠履,瘞于五華仙塋。 曹古松 義興人。生于元季。自幼入句曲山,禮三茅君,出家元符萬寧宮。道士蔣貴和度為道士。質(zhì)樸恬淡,懶與人接。手不釋卷,理性明白。后入武當,煮石茹芝,韜光匿景,《黃庭》、《大洞》一以貫之,后還句曲省覲,復入杭之開元,又圜堵幾年。一日,對王眉叟真人作頌辭謝,端坐而逝。不數(shù)日間,蔣君忽見古松,儼若如生,拜辭而去。 鄧青羊 南巖道士。生于元季,早來武當,從高士學黃老、文始、文庚、莊、列與夫周易參同,龍虎大丹,精思熟煉,深得其奧。至乎九還七返,造化功妙,上乘一著,不落其二,方始放浪湖海,以道度人。棲棲。 李孤云 河南人。氣性純粹,容貌樸實。自幼志慕清虛,明全真理。洪武(1368~1398年)初,來武當五龍宮住,與鄉(xiāng)人李幽巖結(jié)方外友,日積月深,玄理造詣,青山白云之際,無不徜徉自得。一日,謂幽巖公曰:“華胥之樂,何不早歸。吾當先去也。”壽年九十有二。冠劍藏于桃源澗。 劉古泉 河南人。早脫樊籠,有躡景凌虛之志,九還七返之妙,調(diào)鉛煉汞之功,并無虛日。石火電光,知其自警。既后精神全就,與道惟一。乃入寶珠巖下蒲團,春風之樂,自慰足矣。一旦,告道友楊公曰:“吾今解帶正在此時。”語畢,撒手而去。 楊善澄 太行西山人。夙有道契,清源中來,默守珠輝,深根固蒂,志在太和紫霄之上,后果如其意。同劉古泉結(jié)歲寒之盟,偕入寶珠巖下,閑談太極至乎無極之妙,一點頭來,與古泉各自珍重。翌日,?然而去。 李素希字幽巖,號明始韜光大師。洛陽人。生于元季。自幼業(yè)孺,不聞榮達。棄家來居武當之五龍頂,粗衣糲食,枕石漱流,讀《周易》,明《道德》。洪武(1368~1398年)初年,度為道士,住持五龍宮。后復退隱于自然庵,不與人接,含光守默。永樂三年(1405年),忽見古榔梅樹開花結(jié)實,知為豐年之兆。故遣道士易本中等獻之于朝。太宗皇帝重其事,命道士萬道遠捧敕諭,賚以表里鈔錠嘉美于素希:“學道有年,精誠感格,高真降此靈貺,福及皇猷也”。四年,榔梅仍實,復遣道士呂正中進獻,又蒙敕諭賜賚如前。是年,師詣闕謝恩,賜坐于便殿,諭以理國治身之道。師以道德奏對。上悅。禮待甚厚。賜還本山。永樂十年(1412年),朝廷遣大臣率軍士二十余萬,建宮觀三十余處。經(jīng)營之始,詢訪古跡舊規(guī),師一一陳之。不數(shù)年間,金殿、宮觀落成。師賞謂門人曰:“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盛于今日也。常額手上愿皇圖萬歲,天下太平。永樂十九年(1421年)六月初五日,囑徒眾:“各宜精修香火,學道專勤,令教門大興,吾去無憾矣。”語畢,端坐瞑目長往。壽九十三。時,戶部主事王和親在側(cè)焉。翌日焚化,骨齒皆青,人皆驚訝,知其為仙矣。冠劍藏于黑虎澗之上。 丘玄清 西安之富平人。 自幼從黃冠師黃德禎出家,讀書造理。洪武初年,來游武當,見張三豐真仙,舉為五龍宮住持,寬襟大度,撐拓教門,固有年矣。一日,有司以賢才薦于朝,除授監(jiān)察御史,上賜室。力辭弗受。轉(zhuǎn)太常卿,誥封二代,宗祖蒙休。每遇大祀天地。上宿齊宮,諮以雨賜之事。玄清奏對,立有應驗。上愈重深敬焉。平昔公余,《黃庭》、《道德》不輟于口。閑則凝神坐忘。一夕,謂門徒曰:“我當謝天恩,棄塵世,去也。”翌日,沐浴更衣,端坐瞑目,?然長逝。壽年六十七歲。朝廷遣禮部侍郎張智,行御祭禮。葬還五龍宮黑虎澗之上。 彭祖年 西蜀人。少業(yè)儒,明道學,詞翰俱美。至乎天文、地理、陰陽、度數(shù)、卜筮、醫(yī)術(shù),無不研究。從汪真人入大都,侍弟子禮。方歸終南山太平宮,以道法濟人。其陰功及世,不淺淺哉。洪武(1368~1398年)初,仍來武當,棲遁養(yǎng)高,如如自樂,心無所為。以此身若不系之舟,幻我何有窮焉。一日,召門人曰:“此之謂也。”少焉,端坐蛻去。壽八十三。 盧秋云 光化人。從終南山大重陽萬壽宮高士游,悟全真之理,后歷江右諸名山,入龍虎謁天師于上清宮,佩領教符,復歸武當五龍宮,住持有年矣。一日,退隱于紫霄南巖之巔。從此杜門不出,以道自任,若將終身焉。永樂八年(1410年)冬,無疾而化。 黎一泉 均州人。自幼出家予紫霄宮。元末游江左諸名山。大岳訪道尋師,杖履瓢笠,放浪形骸之外,再謁毛公壇,張公祠,得林屋洞天王無偽授以太極上道、清微底奧。仍歸紫霄巖習靜蕭間,煉神養(yǎng)氣,不知所為也。年八十余,?然蛻去。 李德淵 號古巖。金臺人。自幼入陜西重陽萬壽宮出家,《道德》、《南華》三教經(jīng)書,得其要旨。壯年游武當,于紫霄宮禮高士曾仁智為師,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禮,知體用之源,行之有年。徒居元和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湘王殿下來謁武當天柱峰,見師有修煉之功,益嘉之,賜住荊州府長春觀。一日,謂門人曰:“吾將返矣。”以頌示之:“八十余年光陰,不染不著毫分。大笑呵呵歸去,一輪明月當天。”王聞之,嗟悼不已。贈曰:“爾本無生,何其云歿。拂袖三山,金宮銀闕。咦!今日大地光明,萬里秋天明月。”于是,遣官還葬于元和觀之東。 周自然 金臺人。自幼入全真教。及長,游于四方,一以道化俗,次以藥濟人。洪武(1368~1398年)初,來住武當五龍行宮,居民見其道明藥效,無不敬慕之。年將耄耋,貌苦童顏,行止自若,心性怡然。一日,以所藏道書、醫(yī)術(shù),付與門弟子:“吾當委順而去。”翌日,更衣沐浴,遽然長逝。葬于桃源洞。 燕善名 號景山。洛陽宦家大族。豐姿綽約,貌相樸實,愛慕清虛,不仕不娶。從丘公玄清入武當,勤事香火,朝夕弗替。其氣宇沖沖,若與神明交,凡語默之間,與眾又同,道俗無有不敬慕焉。永樂十八年(1420年),無疾而化。 蒲善淵 關西人。從丘公玄清學莊列之道。洪武十五年(1382年),欽除均州道正。永樂(1403~1424年)年間,奉使四方,歷遍名山大川,咨訪賢達。一日,于章貢玄妙觀,無疾而化,葬于黑虎澗之上。 孫碧云 關西人。幼年穎悟,愿欲學仙。遂入西岳華山,尋鎪刀之蹤,追希夷之跡。巖棲屋樹,服氣養(yǎng)神。探黃老經(jīng)旨,《周易參同》,與夫儒釋諸子史書,罔不熟誦,研精覃思,固有年矣。繼后,道價日溢,玄風大振。洪武年間(1368~1398年),太祖皇帝征至京師。上見其仙風道骨,真玉清客也,故譽之。賜衲衣齋供,館于朝天宮圜堵。明年,賜還華山。永樂十年(1412年),太宗文皇帝召至闕下。上悅其華山仙伯之流,賜御詩一章,號虛玄子,敕賜道錄司右正一職事,又敕云游,遍歷天下名山,隨其所往。又敕賜大岳太和山大圣南巖宮住持。永樂十五年(1417年),謂門人曰:“教門已興。吾將往矣。”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遙空禮謝,端坐而逝。駙馬都尉沐公,禮部尚書金公,侍郎郭公,聞訃嗟悼不已。故會葬于檜林庵。太易子作《碧云集》行之于世。 李時中 江都人。蚤年入三茅山,從高士學讀《周易》、《文庚》、《莊》、《列》諸子書,無不涉覽。洪武初年,奉命差往北京崇真萬壽宮住持。后任道紀之職。永樂元年(1403年),皇上重其道法,靈涉有濟人利物之功,欽授道錄司右正一。四十四代天師張真人舉薦奉敕賜興圣五龍宮提點。永樂十六年解化,葬于檜林庵。 邵慶芳 番陽人。幼從龍虎山上清宮學道。洪武二十四年(1390年),以道行薦于朝,奉命差往廣東清理道教。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一嗣教真人四十四代天師舉薦,奉敕賜大岳太和山玄天玉虛宮提點。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二十九日解去,葬還龍虎山中。 王一中 湖廣人。從龍虎山上清宮高士游,得清微致道,符水濟人,御災捍患,事多靈驗。永樂初,奉命游于四方名山大洞。永樂十一年,四十四代天師張真人薦舉,奉敕賜大圣南巖宮提點。永樂十四年,無疾蛻去。 張古山 穎上人。居太行王屋山天壇。養(yǎng)素葆和,勤修至道。永樂十五年,朝庭聞其道行,賜大岳太和宮提點。永樂十六年秋,于清微宮解化。葬于檜林庵。 錢若無 京口云陽人。少從清微法師度為道士,正一齋醮之法,罔不研究。永樂十三年,欽選靜樂宮焚修。永樂十六年,四十四代天師張真人見其氣宇不同,有扶持教門之志,于是保奏于朝,蒙欽除本宮提點。永樂十八年羽化。 林子良 三山人。幼從龍虎山上清宮出家,歷事教門,亦有年矣。永樂十一年,四十四代天師舉薦,敕賜玄天玉虛宮副宮之職。永樂十七年,升大圣南巖宮提點。永樂十九年解化。葬還龍虎山中。 張道賢 荊南人。幼從玄妙觀出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舉為神樂觀樂舞生。后奉命采藥于名山大川。永樂十五年,欽除玄天玉虛宮提點。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三十日羽化。葬于西道院之南隅。 徐復高 南昌奉新人。詩詞藻麗,道德微妙。永樂十四年,四十四代天師張真人,薦之于朝,任紫霄宮住持。宣德元年(1426年),于匡廬峰下無疾而化。 簡中陽 字致和。武昌人。幼自不喜榮達,放浪湖海,得異人授以中黃上道,清微秘法。洪武辛未(1391年)來武當,居紫霄之巔,避谷坐忌,葆和養(yǎng)素。江右學人,聞風而至。師見其有道才法器者,必納之。于是道價愈增,名籍方外。永樂丙戌(1406年)太宗皇帝召見,問以玄帝升真事跡,一一奏陳,賜以祠部護身符牒還山。永樂十年,朝廷遣勛臣貴戚,率領軍士二十余萬,敕建宮觀。人皆知其師有先見之道明矣。既后,高士于福地峰之上杜門守靜,凝神太漠。一夕,告門徒曰:“方今山門盛舉,實千載一時之遇也,忻忻然,吾可謝世矣。”語畢,端坐而去。印劍藏于紫極宮之西壟。 以上文字,皆來源于明代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任自垣,三茅山道士,明代永樂九年,授道錄司右玄儀;永樂十一年選授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宣德三年升太常寺寺丞,提調(diào)太和山,同年十月,居武當太上巖編撰《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宣德五年壽終。其生前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寵臣,曾就武當山道教事務多次面圣,他還參加了明代《永樂大典》、《正統(tǒng)道藏》的編纂工作。 本篇所記51個高真大德,起自周朝,終自明代宣德年間,前后兩千余年。51個高真中,冠于神仙名號的有8個,冠于官銜的有3個,冠于隱士的有2個。從這些高道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出武當?shù)缊鼍哂幸韵聨讉特點:一、武當山道教源流歷史悠久,高人輩出。正如《圖經(jīng)》所言:“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二、高人的共同性有以下幾點:(一)以《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為指導,精心修煉。最早修煉者尹喜是老子的學生,自然以《道》《德》二經(jīng)為圭旨;陳摶誦《易》清修;邱玄清“《黃庭》、《道德》不輟于口”;孫碧云“探《周易參同》與夫儒釋諸子史書”;李時中“從高士學讀《周易》、《文庚》、《莊》、《列》諸子書,無不涉覽”。由此可以看出,武當?shù)缊瞿嗣T正道。(二)高真大德道法方術(shù)高超,有預測福禍的、自明生死的,有醫(yī)術(shù)高明的。他們的證果都很實在,基本上都是長壽善終無疾羽化,他們的壽域在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下是非常出類的 高道們內(nèi)功修煉境界高深。戴孟“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殷長生“丹成,馭氣飛行,周游六合”;葉濟“雖歷四時,衣服不變,飛步云煙,人莫近之”;謝允常“能飛行絕壁”;田蓑衣的蓑衣,“隆冬則真氣如蒸,盛夏則溫涼如玉”;謝天地“絕粒不食,步履如飛”;曹觀妙罹兵難后“白膏凝膚,略無腥血”;李素希羽化時“骨齒皆青”;張三豐“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走石,倦時鋪云臥雪”等等。從以上高真大德的修煉成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在追求長生久視、天人合一時所達到的高深境界;同時從他們的表現(xiàn)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內(nèi)功修煉的深度和厚度;我們更不難看到內(nèi)家拳法及太極拳靜功內(nèi)煉的原始風貌和神奇效果。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