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夏季養生之精神調養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在談到夏季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并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
在談到夏季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并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正如《醫書》里指出的: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邱處機說:夏三月,欲安其神者,應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可以居高,朗遠眺望,早臥早起,無厭于日,順于正陽,以消暑氣。他還強調說,為了避免暑熱,不僅宜在虛堂、水亭、木陰等潔凈而空敞之處納涼,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此說極有見地,心靜自然涼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黃帝內經》里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于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里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夏季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夏季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癥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于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于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若是在長夏,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綜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動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古人在生活實踐中已經體驗到,人在不同精神狀態下,心臟的活動是不一樣的。平靜時,心臟跳動平穩,激動時,心臟跳動加快。耐心臟之所以與情志有關,又是由于心藏脈,脈舍神的結果。脈,就是血脈,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過它營運血液的作用來實現的。血脈充盈,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旺盛;血脈虧損,心血不足,則常常會導致失眠、多夢、健忘、眩暈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變異。由此看來,夏季精神養生的前提,是要保證心主血脈的正常進行。又如何使心主脈正常呢? 《黃帝內經》里說:心之合脈也……多食咸,則脈凝位而變色;又說:味過于咸……心氣抑,指出了飲食過咸會給心臟帶來不利影響,現代營養學認為,心肌的發育和血脈運行都需要消耗高級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而脂肪食品食用過多,可出現脂肪心,又易引起動脈硬化,在飲食中最好選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病大有好處,因為鈉鹽食用過多,會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洗目仙方
下一篇:中醫養生應對熱象感冒